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簡要介紹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一座距今2000餘年、內容豐富、規模宏偉的石窟群,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歷史最長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藝術寶庫。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佈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佈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現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釐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異。其豐富的內涵,堪稱是一部中國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壁畫內容豐富博大,分為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蹟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七類,種類繁多的壁畫,從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現實生活,為研究我國封建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宗教、建築、交通、服飾、樂舞和民俗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史料,因而被國際上譽為“牆壁上的博物館”、“世界上最長的畫廊”,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歷史”。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主要景點

九層樓洞窟編號第96號,初唐(618~705)。 此窟開鑿於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製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後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 窟前的建築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簷牙錯落,鐵馬叮咚,已成為莫高窟的標誌之一。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九層樓

三層樓洞窟編號第16~17號,16窟建於唐大中五年至鹹通(851~867)間。窟前倚崖統建三層木構窟簷,故俗稱“三層樓”,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於16窟甬道北側發現藏經洞,後編號為第17窟。因此三層樓也是為數不多的窟中窟。

其中,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經洞,位於第16窟甬道北壁,建於晚唐。原為晚唐河西釋門都僧統洪bian(去聲上"鞏"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紀初葉,由於戰亂等原因,將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會文書等五萬多件秘藏於此,砌牆封門,表層飾以壁畫,隨著時間的流失,封門之事漸漸被人遺忘……

藏經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藏經洞

藏經洞陳列館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國外的敦煌遺書和繪畫的複製品,以及藏經洞的發現和被劫掠的歷史回顧,並且有敦煌學的發展現狀介紹。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莫高窟的畫師創造了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僧官,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為數不多。再就是畫僧,他們是僧侶也會作畫,人數較前者略多。最後便是純粹的畫工了,他們遊走四方居無定所,在洞窟裡作畫,便在洞窟裡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可想而知這個巨大的繪製工程,一定是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這樣一批優秀而又偉大的無名者,為後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旅遊指南

門票價格——旺季160元,淡季80元(11月1日-4月30日)

遊客參觀前需要預約,並按預約時段進行參觀。開放時間為:旺季(5月1日-10月31日)8:00- 18:00,淡季(11月1日-次年4月30日)9:00 -17:30。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看得見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