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養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各種各樣的養生方法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可是隻有真正適合自己,而又科學的方式才是可取的。

所謂的取長補短,人類是非常善於思考和借鑑的其他生物的長處的。這個從人類的食譜中可以看得出來,各種稀奇古怪的美食,似乎都對食用的人有著其重要的作用。吃什麼補什麼,這話可是最耳熟了。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一般來說,養生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向動物界行動最為緩慢的烏龜學習,千年王八萬年龜。人們認為,烏龜活得久,跟自身行動緩慢有著直接的原因。

為此,很多人可以把自己的節奏慢下來。除了行動放慢之外,就連之前的急性子,也故意控制了起來。

我見過一個人,他學習的緩慢養生法在喝水的時候,都是含了一口水之後,又一點一點地往下嚥。不過,這樣養生似乎比較容易發胖。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另外一類人,他們相信生命在於運動,野馬給人予身形矯健,身強力壯,雄偉挺拔。於是,開始參與各種運動,籃球、足球、跑步、爬山、騎行等等,給人風風火火的樣子。

有人為此造成了運動損傷,或者膝蓋磨損嚴重。

對於養生來說,動與靜並不是相對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應該相互結合靈活運用,尤其是要適合自身的條件。正所謂遇到事情快一點,平時休閒緩慢走,思維靈活多動腦,閒雜事情少操心。

下面的這則童話也表明,小動物之間相互差異很大,要根據自身條件和情況來進行養生。其實,每個人之間也是有著更大的差異,尤其是思想上的差異。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南轅北轍

眼前熟悉的森林,現在看起來顯得有些異樣。剛從草原幫助斑馬和大象看好了病,急匆匆返回森林的梅花鹿常稱喜已經感覺到了不對勁。

“常稱喜,你回來了啊。”剛走進森林,一個聲波傳到了常稱喜的耳膜裡。

“啊,你怎麼在這裡,生病了嗎?”常稱喜尋聲望去,只見鄰居棗紅馬趴在地上慢慢地匍匐前行。這還是常稱喜第一次看到棗紅馬趴在地上行走呢,驚訝之餘,對棗紅馬說道:“我揹你回去!”

“不用,我這是在養生呢。”棗紅馬慢慢悠悠地說道:“常稱喜,我看你應該跟我學,這樣對自己的身體有好處的。”

“為什麼呢?”常稱喜愣了一下,問道。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你知道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麼?”棗紅馬煞有介事地說道:“它們之所以能活千萬年,是因為平時就很注重保養,做什麼事都是慢吞吞的。現在,你也跟我一樣吧,我們慢慢回家去……”

“這……”要趴在地上匍匐前行,這常稱喜可受不了。畢竟,它做事情一直都是風風火火的,當即對棗紅馬說道:“我還有事,先走了。”

說完,常稱喜就匆匆離開了。

往前走了沒多遠,常稱喜看到一隻樹懶正在樹上爬上爬下的。如此爬了好久,也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這令常稱喜覺得非常的不理解,便走上前問道:“樹懶哥哥,你需要幫忙嗎?”

“不……不需要……”樹懶累得氣喘吁吁的,連話也說不利索了。

“那你這爬上爬下的是……”常稱喜問道。

“你知道嗎?魚兒一天到晚都在游泳,猴子每天都在運動,它們除了過得逍遙自在和無憂無慮的,而且還很快樂地生活。”樹懶說道:“現在,小白兔、老山羊、野牛等等,很多人都跟猴子和魚兒學習呢。”

“這樣會不會太累了?”常稱喜擔心一向都喜歡睡覺的樹懶,突然就做這麼劇烈的運動,會傷到身體的。

“你也加入我們一起來運動吧。”這時候,正在跑步的小白兔、老山羊和野牛經過了常稱喜的身旁,紛紛招呼它參加運動。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我還有事,先回家去了。”看到它們跑得那麼快,常稱喜趕緊離開了。

回到了家裡,常稱喜打電話詢問了族長之後才明白。原來,動物們對於保養這個詞彙的理解出現了重大的問題。

看著窗外的動物們,它們完全跟以往的生活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時間,常稱喜陷入了沉思。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動物來找常稱喜看病,它們在屋外排成了一個長隊。

第一個走進來的,竟然是鄰居大腹便便的棗紅馬。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常稱喜給它號脈之後,很快就得出了病因。因為棗紅馬長時間行動遲緩,導致消化不良,身體抵抗病毒也隨之減弱,需要馬上恢復之前的運動。

隨後進來看病的是樹懶、小白兔、老山羊和野牛等等,常稱喜要它們多休息。

“我們可是在保養自己的身體呢,為什麼反而還生病了?”棗紅馬覺得憋屈,問道。它這麼一說,其他的動物們也紛紛抱怨了起來。

“呃,這個要解釋其實也是很簡單的。”常稱喜說道:“因為,你們的保養屬於南轅北轍。越是努力,則越是加重身體染上疾患的可能。”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怎麼可能會南轅北轍呢?”樹懶疑惑不已:“別人也是這樣鍛鍊身體的。”

“好吧,有誰想要學習猴子多動的?”常稱喜問道:“又有誰想跟烏龜學習的,分開站到兩邊。”

“我……”很多動物回答道。

“猴子之所以沒有生病,就是它沒有跟你們學習。烏龜之所以能活很多年,那也是沒跟你們學習的結果。”常稱喜說道:“棗紅馬和樹懶除了像烏龜和猴子學習走路和爬樹,幸好沒有跟烏龜一樣在水裡,跟猴子一樣攀爬陡峭的懸崖。否則,我的藥方也救不了它們的。”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說著話,常稱喜把烏龜和猴子從裡屋叫了出來,兩人給大夥講述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此刻,大夥猶如醍醐灌頂,終於明白了錯誤的模仿,是造成自己生病的原因。

其實,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性。畢竟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動物們都有自己應對危機的方法。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如今的森林裡,棗紅馬在森林裡飛快地奔跑著,樹懶在樹上打著鼾睡著了。

小白兔、老山羊和野牛在草地上嬉戲,猴子到懸崖上採集靈芝去了,而烏龜則在水裡慢慢地遊動著。

常稱喜閒著沒事,從書櫃裡拿出了一本漫畫看了起來。


很多注重養生的,準確來說都是在學這兩種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