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01


現年30歲的李明蔚,是香港著名的抗癌歌手。


早在2012年,剛踏入歌壇不久的李明蔚,被確診患上腺樣囊性癌,這是惡性度最高的癌症之一。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在20歲出頭的年紀,突然被告知得了罕見癌症,其中的痛苦外人難以想象。


從此,李明蔚開始了漫長的抗癌路,8年間,她先後進行過4次電療和30多次化療。


2016年,惡化後的病情,更是使得她半邊臉癱,漂亮的外表開始逐漸變形。


隨著腫瘤的惡化,她的聽力、聲帶、鼻腔都受到嚴重影響。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這些讓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她靠著頑強的精神和樂觀的心態,全挺了過來。


可去年開始,她的癌細胞再次擴散到肺、肝、腎等器官,如今日常生活都變得困難。


堅持抗癌了這麼多年,她不想輕易放棄。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李明蔚想去試試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可治病多年,她的錢幾乎已經用光,高昂的價格已經超過了她的承擔能力。


於是,上個月她鼓起勇氣錄製視頻,發到社交平臺,希望有人捐款,幫她籌到治療費用。


一個原本青春貌美的少女,因為一場大病,從此人生徹底拐了一個彎。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看著她以變形的面貌直面鏡頭,說出“我想活下去”,真的心痛難忍。


摧毀一個成年人的尊嚴,有多容易?


生一場病就夠了。


02


最近,還有一個新聞引發熱議。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曹亞雄,因罹患癌症,在網上公開眾籌。


事件曝光後,有人質疑,一個教授,至於連治病費用都要募捐?


但我想,對於一個看重聲譽的知識分子來說,他比任何人都不願意走上這一步。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在眾籌信息的開頭,曹教授寫了這樣一段話:


人生真的很脆弱,一場疾病意外就能將一個人的尊嚴毀滅,前一刻還在陽光下,下一刻就只能待在昏暗的病房裡。


不到萬不得已,我也不會懇求大家的幫助……”


一位985高校博導,最後以這樣一種形式走入大家的視野,實在讓人心酸。


很多人不相信一個大學教授的收入,居然支撐不了一個癌症的治療費用。


可實際上,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只要有一個人生場大病,治療個幾年,就足以拖垮整個家庭。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你現在的存款夠你在醫院ICU呆幾天?”


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赫,給了一個參考費用:


一般來講,如果病情平均水平的嚴重,每天1萬。


病情非常嚴重,每天2萬。


病情極其嚴重,又住進了一個能提供最高水平治療的ICU,每天3萬。


一天的費用以萬計算,這樣的鉅額花銷,足以讓一個普通家庭迅速返貧。


還記得《我不是藥神》裡,一位大媽的內疚和無奈:


我病了三年,藥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在疾病面前,你的存款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你拼命維護的體面,不堪一擊。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03


之前,前程無憂網站做過一項調查:


“當高薪和健康發生衝突時,你會作何選擇?”


結果,高達71%的人願意忽視健康,選擇高薪。


這些願意用健康換錢的人,大多是把健康的身體當成了理所當然,抱著僥倖心理,認為疾病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卻沒想過,健康是最經不起透支的,就像網上那句話所說:


“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是1,而財富、感情、事業,家庭…….都是1後面的0。只有依附於這個1,0的存在才會有意義。”


前兩年,一位二胎爸爸嚴俊傑的13天住院日記很火。


他的職業是記者,剛剛進入30歲的他,一向認為自己身體很好。


所以,哪怕常年跑一線,時常熬夜趕稿,凌晨加班,他也從沒放在心上。


等到一次例行體檢,他才知道自己“離死大概也就兩三個步驟的距離”。


醫生說:“你的血管相當於抱了個定時炸彈,可能咳嗽一下,血管就爆了。”


接受治療,身體慢慢開始好轉後,他開始反思過去,才發現其實身體早就給過信號,只是他渾然不覺:


大概這一年,早上起床總是會頭疼,以為自己感冒了,吃了感冒藥就過去了。實際上,是身體在向我吶喊。


大概這半年,晚上睡覺總是盜汗,有時候一夜要睡溼兩個枕頭、四個面,我以為是自己老是熬夜抵抗力下降,不知道這也是身體給我的預警。


大概這三個月,我體重不明不白降低了10斤。我以為是身體機能變好了,實際上是糖尿病早已上了身。


大概這段時間,我每天出去工作,一上午要喝5瓶礦泉水,我只以為是身體負荷變大了,沒想到也是糖尿病在作祟。


後知後覺的嚴俊傑,這時才醒悟,原來每一次透支熬的夜,都有著昂貴的代價。


想起叔本華說過: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是啊,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你犧牲健康去換取。


更何況,那些拿命換來的錢,最後可能根本買不了健康這張單。


04


2條建議,送給懂得“惜命”的你。


①相信健康復利


在網上看過一個70多歲老人,張全通的故事。


他曾經對記者說:“我從30歲之後,就從來沒生過病,連基本的感冒都沒有。”


如此健康的體魄,靠的不是天賦異稟,而是蓄謀已久。


從31歲開始,他每天慢跑兩公里,游泳半小時,無論寒暑,從不間斷。


堅持鍛鍊40多年,他的身體素質遠超常人,年逾古稀,卻精力十足。


越來越相信,健康這件事是有複利的,你善待身體,身體就會給你回報。


疾病和意外,我們無法預測,也無法全部規避,但可以選擇遠離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儘量減少疾病發生。


②做好風險防禦


在朋友圈看過一個“扎心三問”:


放下手上的工作,你還有其他收入來源嗎?


去掉每個月的開銷,你能存下5000塊錢嗎?


如果突然生一場大病,你手上的存款可以應付嗎?


仔細想想這三問,問的是一個問題,你的風險防禦能力有多強?


保險學中有個概念,叫風險金字塔,指的是不同風險類型形成金字塔結構。


香港女歌手患癌,拍片募捐:摧毀成年人的尊嚴,生一次病就夠了


其中,疾病風險,處於金字塔中的底層,這種損失性風險,會直接影響我們生存保障,最需要早做風險預防。


例如,如今很多人都會選擇購買重疾險,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這樣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影響也不會太大,不至於因病返貧。


生活充滿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提前做些準備。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早做風險預防,才能讓你在意外到來的那一刻,有足夠的底氣應對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