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育兒觀,現代人究竟該選誰?

文/橘子奶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育兒方面也有很多經典之作。

比如《訓蒙增廣改本》、《呻吟語》等等。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這兩本書中關於"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的內容,這也是現代最常聽見的觀點。

但很明顯,這兩個觀點看起來正好是對立的,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

01從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的由來說起

對比這兩個觀點之前,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它們從何而來。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網傳來自於《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有兩個版本,一為明末清初朱柏廬所著,二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著。

朱柏廬所著《朱子家訓》,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

朱熹所著《朱子家訓》原載於《紫陽朱氏宗譜》,是朱熹關於做人準則:仁、義、禮、智、信相關的文章。

但兩個版本的《朱子家訓》均沒有"堂前教子,枕邊教妻"的原文內容。

經過查閱資料發現,"堂前教子,枕邊教妻"並不是來自於《朱子家訓》,而是來自於一本叫做《訓蒙增廣改本》的書籍。

《訓蒙增廣改本》中提到"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症下藥,量體裁衣。"

為什麼會出現來自於《朱子家訓》的誤會呢?

橘子叔認為,可能原因是這樣:

2002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的書。

由於《訓蒙增廣改本》是清朝文人讀《增廣賢文》後進行修改編撰的,因此《朱子家訓-增廣賢文》這本書中同時也列了《訓蒙增廣改本》全文。

古人的「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育兒觀,現代人究竟該選誰?

由此,就造成了"堂前教子"出自於《朱子家訓》的誤會,實際應該是出自於《訓蒙增廣改本》。

而"對眾不責"的來源很清晰,出自於明代呂坤的語錄體、箴言體哲理著作《呻吟語》。

《卷三·射集·應務》中提到"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則,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不責"。

02 釋義及對比

"堂前教子"意為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可以也應該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育孩子。

"對眾不責"意為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避免在人多的地方批評孩子,應該私下和孩子溝通。

兩個觀點,截然相反,並且都還佔理。

如何對比呢?我想,有必要舉例來分析一下:

前幾天,我帶小橘子到他姑媽家去玩,她家孩子7歲,平常就比較好動。

我們四個人,在客廳點播了一個動畫片《瘋狂動物城》,兩個孩子看的很開心,小橘子規規矩矩的在沙發上坐著看,她家孩子就自己坐在小板凳上,看到精彩處,兩個孩子都大笑,結果她家孩子因為太過於好動,從小板凳上滾到了地板上,在地板上仍然樂呵呵的。

結果孩子媽臉上掛不住了"這麼大的人了,連個板凳都做不好,你還能有什麼用?"

孩子媽媽用的就是典型的"堂前教子",但這樣真的好嗎?

古人的「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育兒觀,現代人究竟該選誰?

孩子本來開開心心的,即便是摔倒了,還是樂呵呵的,完全沒有當回事,結果孩子媽因為面子上掛不住,對孩子進行了責備,這樣的教育適得其反。

這時候,用"七不責"就完全適用,可以等我們走了之後,再對孩子進行溝通,教導孩子要文明守禮。

另外一種情況,上次我乘火車回老家,我在上鋪。中鋪是一個孩子,下鋪是孩子媽媽。

孩子非常的任性。他要吃泡麵,媽媽泡好了端給他,他說不是他要的味道,並把面夾出來,滿地扔。

媽媽很氣急,揚言要打孩子,但孩子並不怕,還朝著媽媽吐口水。

媽媽一忍再忍,最後只說,我回家再收拾你。

古人的「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育兒觀,現代人究竟該選誰?

這個媽媽,全程貫徹了"當眾不責"的精神,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在孩子的心中,完全不尊重媽媽,把媽媽對他的尊重當成了軟弱,一味的得寸進尺。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都不責罵教育,一樣是反作用。

這個時候就完全應該使用"堂前教子"的方式,不要怕孩子難堪。

兩種觀點,在不同的場景,都能很好的運用。

03 現代人究竟如何選?

雖然兩個觀點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不同,但如果家長能夠認清哪些問題應該糾正或者說如何糾正問題的話,我更贊成"堂前教子"

育兒教育的方式不斷的更迭,但其核心仍然是為了孩子好。

古人的「堂前教子」和「對眾不責」育兒觀,現代人究竟該選誰?

從八九十年代的"棍棒裡面出孝子/黃金條子出好人",到現代教育的"快樂學習/鼓勵式教育",當眾不責越來越有市場。

我曾經也是"當眾不責"的踐行者。

但經過多年對孩子們的觀察發現,很多家長都在講,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育,越來越說不得、罵不得。

受到鼓勵的孩子顯得自信滿滿,自尊自強,但實際情況卻是玻璃心、自尊心太強,老師點個名可能要哭一天,同學開個玩笑就受不了

經過這麼多年家長的"保護"孩子成了敏感、自私、受不了打擊的人,我想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誠然,我們教育孩子需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尊重孩子,但絕不是從"棍棒教育"的極端走向"當眾不責"的另外一個極端。

要改變孩子這樣的現狀"堂前教子"就成了很好的一種途徑。

當然,每個人對自己孩子情況都應該有務實靈活的判斷,需要做出的教育行為也應該不同,靈活的運用這些教育觀點,才是正途。

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其他觀點,可以留言討論。

作者簡介:橘子奶爸,也叫橘子叔,是一個有兩個孩子的資深奶爸,熱愛文字、喜歡分享,希望大家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