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

昨天一回家就感覺到家裡氣氛很凝重:兒子坐在沙發上撅著小嘴,孩子他爸在一邊很無奈的看著。我才知道原來是孩子班級有詩朗誦比賽,孩子都過關斬將到了決賽了,卻臨陣放棄。

爸爸看孩子之前表現得都挺好的,就勸他一戰到底,但是越說孩子越不想去,怎麼勸都沒用,情緒一激動還哭了起來。我和孩子爸就納悶了,怎麼平時很積極開朗的兒子,到了關鍵的時候還“掉鏈子”了?

後來我和班主任溝通了,才知道孩子這畏難表現和他自己的完美化高要求心理有關係。我們和孩子溝通後果真是這樣子,他擔心表現不好而滿足不了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所以寧可放棄比賽也不要冒失利的風險。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情緒ABC理論”可以解釋孩子這種情緒困擾問題,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

即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理論中的—

A(Activating Events)指的是外界的誘發事件

B(Belief)指的是我們對於有大事件所產生的信念,即看法、解讀或者評價

C(Consequence)就是我們做出的行為或者情緒反應

我們往往會只看到事件本身(A)和我們所作出的反應和舉動(C),認為兩者有直接的相關關係,但是埃利斯表示,A和C只是事情的冰山一角。

如果要還原整個邏輯全貌,那還要加入信念(B)的作用。舉演講比賽這件事為例,我們只看到了決賽這個事件(A)和孩子不願意去參加的反應(C),但是卻沒有看到孩子因為而產生的過分追求完美的心態(B),所以會覺得難以接受。

“情緒ABC理論”中指出了人們的信念(B)可以是合理的、有理性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不理性的。

還是演講比賽的例子,理性的信念應該是一種迎難而上、把成敗看的雲淡清風的從容心態,而非理性信念的信念就怯場、擔心結果不好、害怕別人會因此嘲笑自己的心態。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特徵表現

孩子有非理性信念是正常的。埃利斯解釋說,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那更何況是處事甚少、思想尚未成熟的孩子。

那麼我們要怎麼辨別非理性的信念呢?

追求完美的絕對化要求(Demandingness):

指的是人們往往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事情“一定/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發生,這已經超越了正常的“可能/希望/想要”事情發生。

例如,孩子就會認為“別人一定要對我好”、“這個任務我一定要完成”、“我必須比所有人都強”。這麼做往往忽視了其他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是每個人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成功。

不是什麼事情都會像自己想的一樣分毫不差地發生,周圍的人也不一定都要對自己好。所以,如果孩子有這樣的非理性想法,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想要的和結果會相悖的話,因而負面的情緒和消極逃避的做法。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過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的是一種把 “小概率事件”定義成“必然事件”的心理。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有的時候會認為“時常/某些”發生的事情就是“總會/一直都”發生的。

例如,孩子在走廊和老師打招呼,老師卻沒有看到孩子,因而沒有回應孩子,孩子就會誤認為這是總是會發生的事情,就開始覺得這個老師非常的冷漠,然後不喜歡這個老師了。

孩子因為非理性的想法,所以遇到了老師沒打招呼的事情就產生了誤會老師的結果。這麼做就往往會造成一味指責別人,產生怨念和敵意等消極情緒。

而如果這種信念用於自己身上,人們就會認為自己可能失敗了一次之後,就會一直失敗下去、一事無成,於是遇到事情就會用躲避或者自暴自棄的方式來對待。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災難化結局(Awfulizing):

這是指那種會因為主觀臆想而認為事情往往會發生到非常糟糕、可怕的地步。

例如,孩子認為如果演講比賽沒有得獎,那一切都完了:老師不喜歡自己、爸媽不愛自己、同學不和自己玩……然後他們就會一直“想不開”地想。

因此陷入一種消極的漩渦,以至於他們遇到了演講比賽這樣的誘發事件的時候,就會認為事情就百分百會往最壞的情況發展。

有了這種非理性信念的人往往會遇到一些特定情境的時候,就會陷入這種無止盡的情緒漩渦無法自拔,表現得特別牴觸和焦慮。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情緒ABC理論”中,B對於C的產生有非常關鍵的作用。理性的信念產生積極的結果,非理性的信念導致消極負面的情緒、行為產生。

但是,埃利斯教授也說了,意識到不合理的信念並且改變其不合理性將有助於情緒的控制。

所以,我們孩子的情緒困擾還是有救的!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扭轉事態:加入D和E

由“情緒ABC理論”引申出來的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也叫做合理情緒療法。它也是由埃利斯博士創立的,屬於認知療法的一種,因其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

這個療法的理論基礎中強調了,人們有非理性信念是正常的,負面情緒是伴隨之產生,所以我們應該從人們的思考邏輯或方式入手。

把非理性的想法轉變成理性的,從而做出積極合理的行為,排解情緒困擾。而語言往往是影響他人思維的最佳媒介,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理性情緒療法相對於ABC理論而言。

加入了D (Dispution of people's irrational belief)

即是通過引導對方來主動思考、辨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從而產生新的理性信念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

指的是因新的理性信念而產生的積極行為或者情緒效果。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引導孩子走出情緒困境:分點分步

那具體家長要怎麼做才能一點一點地引導孩子去調整心態、更加積極樂觀地為人處世呢?

步驟A:梳理事件本身。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憶事情的發生,追根溯源去摸清來龍去脈。例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憶之前參加過的演講比賽,當時是什麼情況、孩子又是什麼表現,然後這次的演講比賽是什麼難度和狀況。

步驟B:幫助孩子定位非理性信念。

我們應該瞭解孩子到底是有什麼心理,為什麼他們會認為不想去參加比賽,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和想法。

例如,孩子抗拒演講比賽,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真的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而難度太大,或者孩子擔心失敗了被別人笑話,或者是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認為失敗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

孩子的牴觸情緒背後往往有很多的心理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耐心傾聽、悉心引導,讓孩子吐露心聲。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步驟C:通過“情緒ABC理論”,讓孩子瞭解到非理性信念和之前情緒反應的因果關係。我們可以用畫出因果關係、講故事等方式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法來和他們介紹ABC理論,以及情緒產生的原因。同時我們也要告訴他們,消極情緒可以用改變觀念的方式來調整。

步驟D:引導孩子駁斥非理性信念,這是整個療法裡面最考驗“說話的藝術”的環節。例如,孩子不想參加演講比賽是因為太追求完美、認為自己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我們可以這麼問:

①反問法:你不去嘗試,怎麼會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呢?即使達不到要求,難道你就放棄了嗎?難道你就是一個挑戰妥協的人嗎?

②對比法:相對於那些已經被淘汰的學生而言,你的能力已經是公認的比他們強,你應該對此感到自信,迎難而上,挑戰自己。

③就事論事:考慮到你自己的水平和這次演講比賽的難度,客觀來說,只要你做好準備和努力練習,是可以表現得優秀的,所以你沒有必要去胡思亂想。

④失敗也是成長: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冠軍,所有人都需要在不斷地嘗試和學習中歷練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真的希望做到更好,你就應該給自己更多成長的機會,屢敗屢戰!

⑤專注完成事情的過程:我們應該更關注事情的過程,和完成事情本身帶來的愉悅感,而不是結果如何。畢竟不是所有事情都會按照你想要發生的軌跡運作,所以如果你努力了,事情還是沒有如意,那麼不怪你,而你也不會因為沒有嘗試而後悔。

孩子有負面情緒?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孩子非理性信念

步驟E:和孩子一起建立新的理性信念,做出積極的選擇。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駁斥了原先的非理性信念,這時候家長就要及時幫孩子樹立新的理想信念。

例如,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像我想的一樣發生,演講比賽的評委的評判標準和其他小朋友的水平我都無法左右,但是我能夠做的是努力練習和積極應對,這麼做我才不會後悔,而且我還可以因此鍛鍊自己的演講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非一時之功。想要改變孩子的非理性想法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教育,孩子理性想法的產生也需要時間的沉澱和閱歷的豐富,希望樂觀和積極能夠每個孩子的習慣和常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