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畫者梵高——讀《親愛的提奧》有感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生活。

    ——梵高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6 自画像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电子版)

这是写在《亲爱的提奥》蓝色封面上的一句话,让人多么有勇气生活下去的一句话,但他的诉说者——文森特﹒梵高,却早早的以一支手枪在奥威尔的麦地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想要了解梵高,是因为海子,而了解之后,也喜欢上了他,两个如此相似的天才,两个一生执着的疯子。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亲爱的提奥》书籍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亲爱的提奥》是一本书信体自传,由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书中不仅真实地记述了梵高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在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与独到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这本书带给我一些明媚,带给我一些思考,也带给我一份希望,一份了然。

说实话,这本书不容易读下去,因为编者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了梵高的一部分书信,总共四百七十八页,其中大量纯文艺的东西和以及绘画相关的东西,都不尽知道,甚至于有时候他想法的一些矛盾之处,都需要反复去回读,总是需要联系一下以前读过的那些书,才能理解梵高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想着什么,做着什么。然而这本书同时却也是一本容易读进去的书,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每一种坚持,每一种放弃,每一种执着,每一种彷徨,每一种信任,每一种挣扎,凡此种种,书中得以一窥,窥得其十年,所懂不过一二。


关于译者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平野先生译的,一位退休了的老人。平野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外国美术编辑室最早的一位编辑,原名张大晖。在四十多年中,平野先生责编出版的外国美术论著达200余种,由平野先生译著出版的外国美术图书达三十种。其中一些译著,如《印象画派史》、《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在我国美术界影响很大,数次再版,直到今天仍是热门书籍。由他担任责编的书籍多次荣获国家“金钥匙”图书奖。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翻译者平野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本外国文学进入异国,除了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译者了,译者能否还原甚至超于作者,把每一本书中流淌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传递给我们,适合我们阅读,全靠他的文学底蕴了。所幸,平野先生是一位有艺术功底和文学底蕴的译者,这样一位老人,用他对于美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把梵高带给了我们。


关于生活

梵高,在我们仅存的那份认识里,或许就是美术课本上画了《向日葵》和《吃土豆的人》等一些画作的后印象派大师;再多一点,或许就是那位依靠了弟弟提奥的接济,一生只卖了一副画,活着时穷困潦倒,死后名声大作的画家;再多一点,或许就是那位因为画画发了疯,曾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送给一位妓女,最后又开枪自杀后等了两天才死的那么一个人;再多一点,他就是那么一个执着于画画的疯子,一位为绘画奉献了一生的天才;再多一点,多一点……其实,他就是一位用尽所有热情绘画,强烈地热爱着生活,深深地关怀着贫穷的人的那么一位艺术家。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8 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 伦敦市国家画廊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于生活而言,自力更生,孝养父母,恩及兄弟,似乎才是一个正常活在现实的人。这样来看,梵高,实在,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除了画画,他一无所长,无以立足。而他这种以整个生命去热爱绘画的行为,却使他深陷贫困的深渊。

他一辈子都靠弟弟的接济,生活,画画。提奥每个月的接济,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用来生活,用来画画,用来还债。对于这种贫困的生活,梵高不是没有犹豫的,他曾多次挣扎,告诉提奥,他忍受不了这种生活;告诉提奥,如果他不愿意,可以停止对他的接济;告诉提奥,总有一天他会把画卖出去的;告诉提奥……最终的最终,他还是把这些钱大部分用来购买画布,用来购买颜料,用来购买小幅版画,请用来模特,留下一小部分用于生活,黑面包,苦艾酒,土豆浓汤似乎就是他除了绘画的所有生活。他对自己,节省了所有,但惟有那份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创作的热情,不曾节省分毫。

他说:

“人应该生活得朴素些,要经历生活的考验,不要好高骛远,而要使自己适应低贱,要从福音书中学会温驯与没有心眼。”

所以他的一生,活的很纯净,相信美好,虽然感受着痛苦,感受着挣扎,可是他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就像一个固执己见的疯子。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9 星夜 纽约现代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如果说他的生活没有教给我现实生活中柴米油盐,细细碎碎,但他的生活却教给我有时候我可以尽我所能,让我的生活更像我自己的生活,更随心所欲一些。但人也不应该忘记自己负有的那一份责任,他问他自己,也告诉我“要是一个人没有责任感的话,他能够心安理得吗?责任感使每一件事变得神圣,并且把各种事联系在一起,许多的小责任构成一件大责任。”所以他的一生是为自己负责的一生,而且其中穿插着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些人的负责,比如说那些煤炭工人,那些纺织工人,那些下等的妓女,那些困顿的老人等等,即使贫穷,他也仍能尽己所能。

关于生活,他告诉我,要在可能的条件下按自己所想的去生活,活得赤诚,学会负责,学会知道无论你生活的多么惨,还是有那么一些比你更惨,需要你帮助的人们。


关于态度

平野先生说,梵高是少有的关注穷人的画家。他的一生活得贫穷,与那些穷苦的劳动者为伍,关注他们,理解他们,甚至帮助他们。他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那份虔诚的态度,是让我们汗颜的。

他说

“他们有一种天生的、根深蒂固的对一个想要压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憎恨与不信任。与烧炭工人在一起,人们必须具有烧炭工人的性格与气质,不能有虚夸的傲慢或者优越感,否则便永远不能与他们相处,或者赢得他们的信任。”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吃土豆的人(又名“食用马铃薯者”) 荷兰国立沃特罗库勒慕勒美术馆(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

他是如此的了解这些穷苦的人们,不是以高高的态度在那悲天悯人,而是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交朋友,为他们作画,希望把他们那种生活状态介绍给世人,光明正大的让世人们看到贫困破败后的那份美丽。

因为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已经狭窄到局限于对那些丝毫没有经历生活磨难的美貌贵妇的细致描摹中,而在他的眼中,即使画一位劳作的老农的粗糙黝黑的手也比画一位贵妇的意义大得多。

对于穷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有很多人都关注的,但是他们往往高高在上,仿佛高人一等的站在施与者的地方,看这些所谓的小人物艰辛摸索,所以他们对于穷人的态度是不被那些穷人真正接受的。而梵高,以自己深入到这些人中间,即使在他当初还未作为一名画家去深入这些人穷时,他也尽心尽力为这些人奉献着。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6 采石场山丘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他在作为一位临时牧师在一个煤矿小镇传播福音时,就曾把自己的吃住用品和那些煤矿工人一起分享。甚至再后来他照顾一个被煤气烧伤的不幸的煤矿工人六个星期,用一整个冬天与一个可怜的老人分享食品和衣物。在那时候按照他对圣经和上帝的理解,他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后来他放弃了这一职业,因为他的做法不仅没有得到教堂里“上帝”的认可,反而被剥夺了传教的资格,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按传统去活的人。

一个病态的社会,一种病态的社会观,一帮病态的人们,所以,偶有一个清醒者,却被当做疯子,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在后来他告诉我们:

“对我来说,信仰上帝,是相信有一个上帝,他不是死的,或者是骗人的,而是活的,他以无法抵抗的力量催促我们‘不断地爱’”。

他始终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虔诚的态度对待着那些生活在深渊最底层的人们。他在这些人身上越来越频繁的发现一些动人的,几乎是凄惨的东西,他尽自己的所能让这些人被世人所看见,所认可。

所谓态度,就是如此,他告诉我真正的平等对待,就该如此。


关于爱情

梵高的一生,一直渴望有一个好的妻子,有一些孩子,组成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家庭,可是终其一生,这个愿望都不曾实现。

或许,正因为是他,因为他是梵高,所以他的爱情都不怎么顺利。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7 成双入对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在最初的时候,他爱上了她的表姐凯 ·沃斯,可是热情的表白后却遭到的是“不,永永远远不”的断然拒绝,他明明知道是什么原因,却一直不放弃,直到她表姐一家都极度反感他,直到她的表姐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他始终相信他热烈的爱着她的表姐,可是现实却告诉他这件事的不可能。

他的第二个女人,一个怀了孕被人所唾弃的妓女——西恩,他曾告诉别人,他要为这个女人和她的孩子建立一个家庭,尽他所能,尽管他是依靠弟弟才能生活,可是他愿意把这一份钱分成两份和她分享。他说“一个女人在社会上,在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绝不可以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不会不对弱者加以伤害,把它们踩在脚下的”, 他不愿意让一个女人再度回到那种生活环境中,尽管他不是那么爱她,但他觉得他有那一份责任——让她和她的孩子过得更好。为此,他曾努力过,虽然他坚信他能够给她们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可是那个妓女的兄弟和母亲却始终破坏着这一份稳定,最终他却还是抱着愧疚和她们分开了。但他离开后仍继续抽出一份钱寄给她,让她们尽可能过得更好。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8 阿尔的比赛表演场所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他的第三个女人,是在那个热带地区阿尔,认识的一个名为拉谢尔的妓女。在这里,因为恶劣的天气,他的身体和精神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他的精神出现了错乱,据说是在和高更吵完架后,他跑去找了拉谢尔,并把他的耳朵割下来洗净,装在信封里送给了她。因为他已经没有钱了,并且这个拉谢尔屡次说很喜欢梵高的小耳朵,所以我想这大概是他之所以把割下来的耳朵送给拉谢尔而不是他人的原因吧。这一疯狂的举动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最终他离开了这个使他创作的热情得到极大发挥的地方。

在他活着的时候,还有一位女性,大概是他有一段时间生病后在家里休养的那一段时间,在田野里作画时认识的一位女人。她一直陪着梵高作画,她的家里很有钱,但因为她的姐姐们都没有出嫁,所以她的家里以各种理由阻止他们在一起,并且四处散播流言,导致梵高遭到了父亲的劝阻,然后他们吵架了,梵高又离开了他的家乡。

梵高的一生中一直渴望着爱情,但却十分艰辛,他似乎都没有碰到那种他所期待的真正的爱情,甚至连他的情欲都无法满足所以,在后来的信中他告诉提奥他已经不认为自己会有一个家庭,一位妻子,一帮孩子。


关于坚持

毫无疑问的在这本书中,梵高对于绘画的坚持,甚至说是执着,是让我感触极深的。

生活的困顿,诋毁的流言,不被承认的画作,不被理解的行为,都没有使他放弃画画。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诠释他对这个世界,对美的理解。在他感到要放弃时,他写信给提奥说

“要是我们疲倦了,是不是因为我们已经走了太多的路?人在世界上要进行搏斗,如果事情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疲倦的感觉与脑袋发烧,是不是我们已经经历过一番搏斗的记号?要是在此之前我已经为这件事全力以赴的话,那么,现在,我就要更加一把劲。”

每当他自己因为生活的或者是绘画的或者其他原因而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总是像絮絮叨叨的老太婆一样抱怨或者犹豫,但在不知不觉间他又总是进行着自我安慰,告诉弟弟,或者说是告诉自己,画画是不可以放弃的。

在他因为花了大量的钱来画画,但却没有可以卖出去的作品时,他告诉一直资助他的弟弟“我们一定会成功的,画总会有卖出去的一天的,你一定会收到比现在的付出更多的回报”,他告诉提奥,也告诉自己,他努力作画,他一天连着画十几到二十个小时,他渴望通过不停地努力达成自己的愿望,甚至是偏执的画着,坚持着。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8 梵高的椅子 伦敦国家画廊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他传递给我一种信念,出头的日子总会到来,即使到处碰壁,也不要灰心丧气;即使有时候感到要垮台,事与愿违,也必须重新鼓起勇气来,因为伟大的事业不是什么偶然的东西,而必须是下决心努力的结果。

所以他一直坚持,他告诉自己“如果一个希望消失了,或许另一个希望自己会出现——总会有某种希望的,即使我们不知道希望在什么地方;前途也是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总会有一点好处的。”所以他一直坚持到他死的时候,他在死后被认可,被敬仰,被模仿,虽然这有点悲哀,可他到底是按自己说的,成功了。

所谓坚持,大概就是这样吧,一直有那么一个信念,告诉自己能成功的,至死方休,至于死后成不成功已是身后事,只要活着时坚持,后悔总归少一点的。


关于美好

这本书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从来就被当做是一种温暖的东西,情侣、朋友、亲人间的喁喁私语,脉脉温情,信来信往,总是有那么一种感情在其中流淌。现在的我们,写信的机会少了,所以可能更觉得这本书的珍贵与美好。所以,书信——这种形式,于我而言,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美好。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7 成堆的法国小说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第二个美好是他的语言文字很美,因为他本身是一位画家,所以他对美的那种敏感比常人更强烈,他可以在他的画作中把自己的美展示出来,让我们欣赏;可同样的,当他把这份美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时,他也成功了,我深深地相信如果他当作家,也同样会做得很好。他喜欢看书,他说“我之所以喜欢看书,是由于作家们用那种比我宽大适度与更加可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并且由于他们对生活理解的比较深刻,因此我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使我相信艺术家之家是相同的,他们那种对于美的感悟能力和想要把美按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欲望都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他让我感受到的美好,还有字字句句里的那份信任。那份对于弟弟无限的信任,他写的每一封信都很长,而且字里行间与提奥分享他感受的感动,美丽,痛苦,挣扎,不安种种情感,当他在信中无限真诚地向他的兄弟描绘他眼前的一切的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了他内心汹涌的激情。他真的是完完全全相信着这位小他四岁的弟弟,甚至于他也相信所有的人。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9 阿尔盛开的果树园 德国慕尼黑新皮纳克提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他说“虽然我不被人信任,可是我却相信别人”,他相信着人们的美好与善良,尽管他遭受到误解与批评,他也还总愿意保留那份信任,所以他也还是愿意把那些美丽的作品留给我们,告诉我们天空中的蓝色,太阳底下尖叫着的云雀,满目的田野,草地与森林,不断变幻着的太阳的光,疯长的花朵,各种各样的光泽,天生变幻的云彩,煤矿工作的煤炭工人,纺织工人,下等的妓女,衰老的男人与女人,凡此种种,皆是世间美好。

后记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能感受到的真的比说出来的多很多,想的时候总是乱七八糟,杂在一起,所以写出来的时候总感觉没什么可以说的,但真正要结束时,总感觉自己什么都没说出来。我很想清晰地说出来我的一次次感受,但却发现这很难,就如同你对一个人,或许你与他太亲近,或者太喜欢,而无法表达他的好是一样的道理吧。


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梵高——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1887-1888 戴草帽的自畫像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梵高传世作品全集》网页版)

最后,以于坚的话作结“我以为,凡高是幸福的人,因为他想做的他做到了,在他的画布上。因此,以为他的一生是所谓悲剧,只不过是一种媚俗,这是从如果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画就卖了一百万这一世俗假设出发的看法。然而,永远不会有如果,只有这一个在阿尔的天空下一意孤行的画者凡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