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快速兌現 為企業降本42.85億元 精準減負 看溫州如何立行立決

浙江新聞客戶端

疫情期間與企共渡難關政策出臺後15天內實現首批兌現,截至目前,累計兌現、減免各類資金約42.85億元……這是疫情防控“下半場”,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溫州速度。惠企政策落地的精準與速度,直接影響企業復工復產進度。當前,全省著力抓政策幫扶,各地打出“減稅減費減租減息減支”組合拳,主動加快為企投下“救急錢”。

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文件。精準制定惠企政策,快速落袋、“惠”進企業心裡是疫情之下對政府行動力的考驗。這道考題如何解答,近日,記者走訪溫州市“兩個健康”(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辦和部分企業,一探究竟。

精準減負

給民企溫暖管用的“定心丸”

春節期間,疫情告急,湖北員工返崗成難題,樂清五星混凝土公司董事長崔志湘很是犯愁。公司有8名湖北籍員工,好幾位都是關鍵崗位上的人員,穩崗壓力讓企業復工復產面臨很大挑戰。在溫州,崔志湘的經歷不是孤例。溫州工業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用工需求大,特別是外地員工佔比高達六成。招工難一直是企業每年復工的頭等難題,疫情之下,這一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初步統計,溫州全市制造業企業外地員工約135萬人,其中湖北地區員工佔了10%,“這10%中,溫州輕工製造企業的管理幹部佔了大比重,我們要用政策留崗位、引才歸。”參與政策制定的幹部說。鑑於這一點考慮,溫州在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若干措施》(下稱“溫28條”)中,專門設立2億元穩崗資金,為重點疫情地區務工人員“留崗留薪”的企業予以補助。

這幾天,湖北人柳慶福回溫州了。在他的老家,柳慶福算是最早一批離家返崗的人。“湖北一解封,我就回來了!”這位樂清五星混凝土廠的生產經理說,他一直關注著溫州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進度,而這也是他迅速返崗的信心來源。幾個月來,雖然一直沒法返工,但柳慶福每個月都準時收到企業發來的“穩崗工資”,自己心裡暖,更讓老鄉們羨慕。這一回,柳慶福不僅自己回來了,還帶來了幾位老鄉。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溫州眾多民營企業陷入困境。防控救治工作在與病魔賽跑,針對復工復產的準備更是要提前“搶跑”。早在疫情發生之初,溫州市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便積極行動,派出10284名助企服務員深入企業開展“三服務”活動,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廣泛徵求意見,收集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聚焦企業在復工復產時將面臨的返工人員和防疫物資不足、產業鏈上下游不配套、資金壓力大、交通物流不暢等諸多難題,連續出臺“溫28條”、《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好發展主動仗的實施意見》(下稱“溫32條”)從金融信貸、就業穩崗、稅費寬鬆、外貿流通、助企幫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和企業家約束等方面,確保經濟穩步運行。

管用的政策就是“定心丸”。浙江康力迪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總監黃樂佩對此感受很深。作為溫州此前唯一一家醫用防護口罩生產企業,“康力迪”從正月初一起,接回外地員工,找來應急原料,開足馬力,火線恢復生產,保障口罩供應。然而,黃樂佩當時心裡還在打鼓,物流、工資、原料都在漲價,隨著疫情趨穩向好,需求減少,出現生產過剩的情況怎麼辦?就在猶豫要不要上新的生產線時,地方送來了“兜底”政策:為製造疫情防控產品出現的原材料、工資上漲部分,經認定由政府全額補貼,對因產能擴大可能出現的產品過剩,政府收儲、統一兜底。

抗疫之初,正值春節,溫州醫用外科口罩產量基本為零。從醫護人員到普通老百姓,一度面臨“一罩難求”的困境。精準的政策供給,讓整個溫州僅用2個多月,從1家口罩生產企業增至138家,日產能從3萬隻達到2000萬隻,全市口罩日產量增加了600倍多,扭轉了防護物資供應難的局面,如今醫護人員、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部分擁有出口資質的企業已經向國外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政策不僅要有精準度,還要顯溫度。針對溫州小微民企和個體戶數量眾多,疫情期間,經營者最可能遇到的房租損失、引人留人、貸款融資等問題,溫州提出對民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承租政府持有及國有資產類生產經營用房,免租3個月,為抗擊疫情而關閉的大型商務樓宇、商場綜合體、酒店給予租賃費用30%、最高50萬元財政補貼;企業出資包車接員工返溫的,以“你來溫州,我出路費”的模式按政府、企業2:1比例共同分擔解決;爭取低成本資金支持,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在溫落地後,讓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低於1.4%……“一個總的原則是,儘可能擴大覆蓋面、儘可能體現政府誠意、儘可能剛性操作、儘可能完善。”溫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說。

剛性兌付

大數據讓惠企效率提升

資金!資金!資金!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問題林林總總,但是資金缺口,幾乎是每一家企業都繞不開的難題。市場競爭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然而,沒錢卻真正成了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接訂單、搶人才、找原料、抓進度,哪個不需要錢?”嘉德電子企業負責人周如勇對此深有感觸,“兌現的資金立即補進了企業復工的缺口中。”

推遲復工復產,訂單交貨推遲,成本消耗不停,這就意味著現金流越來越緊張的危機正在向復工的企業襲來。溫州惠企政策一出臺,政策諮詢平臺的電話就爆滿了,多是企業諮詢什麼時候能兌現,如何兌現。為此溫州“惠企直通車”平臺專門增設了兩條熱線以及時回應。企業對政策的高關注度,其實就是他們對補助、減免落地的急迫需求。

過去申請政策獎勵,要先吃透政策,再準備一大批材料,跑多個部門,接下來還有漫長的等待。疫情下,企業忙著復工復產,精力不能再對付到“申報”上。溫州在出臺一攬子資金保障政策的同時,將快速兌現、剛性兌付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溫州市“兩個健康”辦梳理製作政策兌現申報指南,溫州市大數據管理局緊急組建團隊,在原有“惠企直通車”溫州產業政策獎勵兌現系統平臺基礎上,火速開設“線上抗疫惠企兌現窗口”。“部門的政策一旦出臺,在編制好申報方案後,不管是晚上幾點,政策上平臺‘不過夜’。”負責為產業政策兌現系統提供技術支撐的黃筱霞說。線下,駐企服務員們將兌現政策彙編送到企業主手上,解讀指導兌現,讓企業心無旁騖投入生產。

平臺還考慮到了申請的便捷性,讓企業只需要點點鼠標就可以“零接觸”領補貼。記者嘗試進入溫州產業政策獎勵兌現系統平臺,在平臺首頁,“獎勵申請”“辦理進度”“獎勵公示”“申請指南”一目瞭然,“惠企抗疫”的政策在最顯眼的位置不停滾動著,每項獎補都註明了申報起止時間和申請指南。選擇“社保費返還補助申請”,進入後企業名稱、註冊地、歸屬地、統一信用代碼等均通過數據庫自動匹配,連申請獎勵金額都由系統根據社保提供的“繳費名單”自動核算,只要點擊提交便完成了申報。申報材料將交由後臺審核,而申報者接下來只需要坐等收款。

讓數據跑起來,申領便捷,兌現的速度也提了上來。例如首批抗疫相關政策“溫28條”2月10日出臺,其包含的53條政策兌現指南於15天內就完成了申報內容細化、後臺數據梳理、平臺上線設置,啟動首批兌現9.78億元。減租減息等政策也迅速落地,半個月內,全市國資系統完成對13469戶民營企業及個人工商戶減免租金約4.17億元,溫州銀保監分局推動銀行機構為實體企業減息1.7億元全部到位。

同時,系統還自動過濾不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信息,例如社保返還申報中,系統能自動識別“殭屍企業”“嚴重失信企業”“審計企業”“納稅範圍非在轄區內企業”等,對其不予受理。而在過去,這些內容都需要手工逐一排查,工作量大、出錯率高。大數據比對後自動剔除不符合條件的申報內容,有效規避“騙報、重報”風險,讓“救命錢”準確落袋。

激發動力

把因疫情落下的生產補回來

困難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迅速落袋的政策,讓疫情期間頗受打擊的溫州企業,重拾了信心。“政府已經那麼努力在幫我們,我們自己也要爭氣點。”浙江萬超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賈永康說。他的企業,剛剛獲得了一筆兌現,包括技改補助200萬元、社保返還112萬元、貸款利息減免9萬元、“一區五園”省級企業研究院認定獎勵等財政提前獎勵項目200萬元。

賈永康收到資金後連呼三個“沒想到”,因為政策制定得及時,落地的速度更快。賈永康進一步解釋,“一區五園”省級企業研究院認定獎勵原本下半年才發放,技改補助也在此前基礎上增加了5%,這些兌現意味著非常時期,政府將早晚要獎勵的錢提早獎勵了,能多補助的錢儘量多補給企業了,確是“共渡難關”。

在萬超車間內,工人加班加點生產汽車開關配件,每天產出8萬套;車間外,每天晚上7時,物流車將當天的產品運走發貨,基本上一件不剩。賈永康一天到晚電話響不停,國內20多家主要汽車生產廠商都是他的客戶,紛紛請他“騰庫存”支援。

產品供不應求,還能從哪裡“騰”?拿到兌現“紅包”後,賈永康做了兩件事,一是快速“搶人”恢復產能,把疫情落下的訂單追回來,“已經把前幾個月停工的訂單缺口補上了,目前和去年同期持平”,一是將補助“紅包”投入企業研究院創建中,“研究院的建設,讓我們的團隊掌握核心技術,更主動引進優質人才,整合區域優勢研發資源,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按照當前復產態勢估算,“萬超”今年產值能在去年6億元基礎上,再增2億元。

不單是“萬超”一家企業“創新投入,穩步發展”的激情滿滿。在樂清,復工復產以來,企業技改成井噴式增長,兌現企業智能化技改補助資金2867.3萬元。對此,浙江東亞工具有限公司負責人蔡昌洪感受更細緻。“這次疫情中,企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資金回不攏、員工回不來,而補助比重增大,紅包落地快速,恰好為我們解了渴,而且還不單是‘近渴’。通過投入智能製造,企業減少了對人的依賴,還提升產能,實現轉型。”以東亞工具為例,今年企業投資180萬元引入氣動釘槍,根據當地技改政策項目預計可獲得14.4萬元補助,而項目成功投用後,預計可新增年產值1000萬元。對企業來說,越早轉型,意味著在危機中,能更快甩開對手,收穫更多機遇。

電視劇《溫州一家人》裡,有這麼一段臺詞——“人生就像吃甘蔗,不會從頭到尾都甜。青澀的柿子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變甜。”對企業而言,也是如此。政府的貼心政策,就像苦澀中的一顆糖,風雨中的一把傘。誠然,最終的春天,要企業自己去爭得,但無論是溫州政府還是企業都知道,苦厄時,一顆糖、一把傘,很重要。

【記者手記】

政策要跑在

受困企業前面

特殊時期,需要非同一般的魄力。穩企業,更是刻不容緩。早在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曾明確表示“要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準落地,政策要跑在受困企業前面”。

自疫情發生以來,浙江正是如此,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多條扶企穩企新政,如2月5日企業復工之前,浙江省制定出臺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17條政策意見;2月10日企業復工首日,浙江省委、省政府發佈《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穩企業穩經濟穩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三十條”,更加系統全面地為企業破難解困。此外,多個省級部門,全省各地市、縣(市、區)也紛紛出臺政策,希望在困難時期幫企業一把。

常言道,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政策好不好,政策能否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關鍵還得看落實。對浙江而言,中小企業多,恰恰它們在此次疫情中受到衝擊最大。細看浙江出臺的政策,紛紛抓住這個關鍵點,對中小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最難的“人”和“錢”問題精準施策,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員工儘快返崗、融資信貸快速落實,希望中小企業能夠儘快地恢復到好的狀態。

政策要著眼當下,也要贏在未來。政策穩企,既要做好“雪中送炭”“雨中送傘”以解當下之困的工作,也要多下“添柴加火”“添磚加瓦”以著眼未來發展的工作。全省各地紛紛推出暖企惠企實舉。餘姚一家集成電路企業負責人興奮地告訴筆者,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社保費減免等政策,給企業帶來了真金白銀,既解了當下之圍,又讓企業有新的發展。希望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讓企業暖心、安心、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