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的紅軍時期,部隊僅能供應1套夏裝,洗好後還要穿著晾乾

艰苦的红军时期,部队仅能供应1套夏装,洗好后还要穿着晾干

1927年8月1日,随着南昌起义的枪声,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旧军队的壁垒中破茧而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湘赣边的罗霄山脉,拉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当两支队伍在井冈山会师的时候,人们发现,由于朱德率领的部队基本都是起义的国民党正规军,因此多数都穿着当年北伐军的军装,而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由于集合了安源路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等多支工农武装,因此服装五花八门。

艰苦的红军时期,部队仅能供应1套夏装,洗好后还要穿着晾干

红军靠缴获的土布建立了第一个服装厂

此后,虽然红4军成立,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红军一直没有一套统一的,可以与国民党军和地方农民武装区别的制式军装。1928年红军占领遂川县,当遂川老百姓高唱着“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工农红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的欢乐歌谣时,红军意外的在县城内缴获了100多担土布,并用这些土布在井冈山茅坪桃寮村建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被服厂。

很快,红军军需处参照苏联红军军服式样,初步设计了具有革命特色的军帽、军服。其中,军帽为小口棉布缝制的有沿八角帽(列宁帽),加上位于帽额中心的红色布质五角星帽徽,帽檐采用双重布车成夹舌,中间以竹篾掌开。军服的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翻领,领口佩红色领章,领上加黑边,衣襟两旁上下是4个有盖的口袋,下边还有两个斜口袋袋身在里面。军裤为西装式军裤,下打绑腿,便于在山地长时间行军。

艰苦的红军时期,部队仅能供应1套夏装,洗好后还要穿着晾干

长汀县城里的服装厂,帮助红军完成了第一次换装

虽然有了属于自己的军服样式,但在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下,要想靠“仅有两千人口,产谷不足万担”的井冈山区提供数千套军装,根本是不可能的。红军直到1929年3月离开井冈山,到达闽粤边人称“小上海”的重镇——长汀县城,才第一次有了全体换装的机会。当时,红军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2混成旅郭凤鸣部2千余人,缴获了郭设在县城里的服装厂,并将厂里的工人们组织起来,加班加点为红军制作新军装。当红军部队离开长汀县城时,已经赶制了4千套,能够做到每人一套了。

不过,随着后来国民党军接二连三的“围剿”和经济封锁,再加上红军从数千迅速扩充到数万,一直到长征前夕的30万,军装供应再度紧张起来,很多时候只能给新兵先换上一顶帽子。虽然红军在各根据地里建立了服装厂,后勤部门还通过战场缴获、打土豪没收、安排情报人员到敌占区购买等多种方式解决布料问题,却无法跟上红军迅猛的扩张势头,只能勉强保证指战员每人1套夏装,洗衣服的时候穿着下河,然后再上岸站着晒干。

艰苦的红军时期,部队仅能供应1套夏装,洗好后还要穿着晾干

为了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忍痛换下了红军军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军浴血拼杀了近10年的红军,不得不暂时捐弃前嫌,将枪口转向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宣布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10月,南方八省近万红军游击队先后被改编为新四军。

尽管官兵们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但面对在华北和淞沪战场上咄咄逼人的日寇,也只能脱下昔日的战衣,将他们小心折叠起来,揣在怀里。

艰苦的红军时期,部队仅能供应1套夏装,洗好后还要穿着晾干

艰苦的红军时期,部队仅能供应1套夏装,洗好后还要穿着晾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