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筆記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笔记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

与其固执而过头,不若适可而止;削磨以使其锐利,不可能长久。

金玉满堂,不能长守;富贵而骄傲,是给自己招灾引祸。

功成身退,天道如此。

评注:

上一章讲上善若水,水像道,生养万物而不争强好胜;本章接着讲:功成即可身退,不要争强好胜,要适可而止。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历代开国功高富贵之士,往往不得善终,只有像孙武、范蠡、张良、刘基之类绝顶聪明之士,方舍得激流勇退。

孙子是世人心目中的战神,一生战功不凡,著有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他本是陈国后裔,避居吴国,在一代名臣伍子胥的强力举荐下,成为吴国的将军。吴王为了试试孙子的统兵能力,挑选了几十名宫女由孙子操练,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当时吴国与楚国都是南方的大国,两国之间素有嫌怨,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孙子五战五胜,最终攻陷楚国国都郢(yǐng),楚王仓皇出逃,客死异乡。吴王阖闾去世后,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讨伐越国,大败之,越王勾践只得忍辱求和。

此时,吴国不但在雄霸南方,还对北方频频用兵,中原各国也畏惧三分。吴国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

虽然成就了吴王的霸业,但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毅然激流勇退。据说,他在退隐的一路上散尽金银,以示归隐之心,这使他得以著书立说、颐养天年。与他一起辅佐吴王的名臣伍子胥,只因对权位稍有恋栈,就落得被吴王诛杀的命运。

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也是一位善于进退自如的智者,他辅助勾践二十余年,最终灭掉了吴国。范蠡虽被勾践尊为上将军,但他很有先见之明的认识到:夫差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便携家人经海路到了齐国。

为了逃避夫差的注意,范蠡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经过几年的经营,又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这又引起了齐王的注意,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而去。

第三次,范蠡迁徙至陶地,这里是个四达八达的交通要道,经过几年经商,又积累了巨额财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又把他尊为财神。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立下奇功无数,但张良深知刘邦家族为巩固刘氏江山必将对大权在握的功臣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清洗,于是他托名学仙养病,周旋于刘氏家族和太后吕氏家族。最终在汉初对功臣诸侯的一次次大清洗中得以保全。

刘伯温是明朝建立的关键人物,他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功成名就之后,刘伯温毅然选择激流勇退,回乡隐居,但名气实在太大,以至于被老百姓渲染成了神仙级的人物。这终于还是给他引来了灾祸。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心怀猜忌的明太祖不顾此事的荒谬绝伦,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居住,不敢回乡,后来终于一病不起。不少人怀疑刘伯温的死,与他服用了太医送去的药物有关。

凭借思维能力,人能取得种种成功,这给人这样一种错觉:我们能完全控制一件事情。

但对当代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混沌理论认为,世界复杂的,一个很小的因素就可能使整个事情变得完全不同。

“西方世界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导致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一只亚马逊森林里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结果大西洋沿岸发生了一场海啸。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却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混沌理论认为“未来是无法确定。如果你某一天确定了,那是你撞上了。”

混沌理论“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让我们重新看待真理的复杂性。

在道的维度中,宇宙万物是混然一体的,万物是浑然一体运动的。(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我们的智识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正如混沌理论所说的,我们的成功中总存在偶然性,如果我们成功了,也不要居功。

科学理论也是一样,虽然我们的科学理论具有相当范围的适应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能再次验证成功,但总有从本质上说,世界的复杂超越出我们的思维,超出我们的目前的科学,每一种科学理论最终都会发现一个个例外,而这些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例外,正是科学前进的动力。

与孔子比较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第八》)

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品德的极致了。三次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以至老百姓不知如何赞美了。

评注:

泰伯是季历的哥哥,季历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当时周国还是一个小封国。说泰伯“让天下”显然是夸张的。另外,这种“让”很可能是因为季历更受宠、实力也更强,所以泰伯明智的远离权力争夺的是非之地,到江南一带开辟了自己的国家:吴国。

吴国后来的公子季札也是一位修养很高的智者,他也有“让国”之举,吴国的弑君夺权之风甚浓,而且这种“让国”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在乱世之中退身自保的智慧。

与孔子比较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个更好?孔子说:子张总过头了,子夏总不足。子贡又问:那么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注:

过头与不足是一样的,孔子追求恰到好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又能做到恰到好处呢?谁来定义恰到好处呢?

注解:

① 第2章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5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7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77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