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閉著眼、都能找到媽媽的娃只是會聞嗎?黏媽媽不代表陪伴不夠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文/兰妈谈育儿

2岁半宝宝化身成“黏黏虫”后,为什么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

说起“黏黏虫”宝宝,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孩子一见面高兴地飞奔到妈妈怀抱,过一会之后不是哭闹就是乱发脾气,有些家有男娃难带的情况,有很多父母怀疑是不是因为男孩顽劣的原因会比较难带,实际上女娃撒泼打滚起来也不比男娃温柔多少,记得我的两个女宝宝不惹还好、一惹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大闺女小时候是典型的无事哭三场,本以为二宝有大姐姐的陪玩,平时哭闹的情况会比较好些,结果二胎里诠释的场景才是真正的鸡飞狗跳画面,不管是嘻嘻哈哈、还是无事哭三场的声音,在我看来通通都是属于吵人的噪音,和大宝不同的是二宝的“黏黏虫”形象,凡事妈妈在的地方必定要坐在怀里才安心,晚上睡觉更是要挤在妈妈的中间位置,那种“独占”的强烈心从小到大随着年龄增长是越来越强烈。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随着年龄的增长,2岁半的二宝和5岁半的大宝睡觉姿势是七七八八,本来想乘着两宝睡熟后转移到另一个卧室睡个踏实觉,结果告诉我这样的想法有多么不切实际,记得第一天转移到隔壁卧室睡觉的时候,第二天迷迷糊糊睡醒时发现二宝躺在我的手臂上,因为太累的原因根本没有多想二宝是如何成功找到妈妈的。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2岁半宝宝化身成“黏黏虫”后,半夜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妈妈是怎个情况?一般和以下几种原因有关:

1、宝宝对家里面的坑坑洼洼都比较熟悉

关于二宝是如何从自己卧室找到另一个卧室的情况,曾经二宝和姐姐在家里面玩躲猫猫的时候,发现小小年纪的二宝对家里面的结构包括坑坑洼洼都比较熟悉,哪里有危险、经过哪个位置需要放缓速度,二宝居然掌握得比我们这些成年人都细致化,能有如此控制有速也说明这是潜意识里的一部分自我保护,就像是我们喝到水烫会立马止步一样。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实际上,从宝宝学走路开始他们就不断地探索、适应家里面每一个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妈妈常常活动的一些轨迹,当身边没有妈妈温度的安全感时,孩子们就会开启潜意识里的记忆去凭着感觉找到妈妈,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宝宝在黑夜里准确无错找到妈妈时,很多人会说孩子是闻着妈妈的味道找到位置。

2、宝宝对分离产生反射性的焦虑情绪

从宝宝的嗅觉来分析,尽管嗅觉灵敏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宝宝化身“黏黏虫”的背后也并非是父母的陪伴不够,而是一种叫做“分离焦虑”的反射情绪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这就跟我们送宝宝上幼儿园万般不舍的焦虑是一样,如果宝宝自出生开始一直和妈妈一起入睡,那么宝宝习惯的就是妈妈的感觉而不是妈妈身上的味道。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面有老人帮忙照顾宝宝,那么孩子对妈妈就是一种距离产生美的依赖感,那种天生就有的母爱安全感就像是山泉一样甘甜可口,所以当宝宝闭着眼睛就可以找到妈妈时,更多的是属于宝宝对家里面环境的熟悉,对分离产生的反射性焦虑情绪,一旦最亲近的妈妈不在身边潜意识的分离焦虑就散发了出来。

3、宝宝对时间概念比以前理解得更透彻

宝宝闭着眼睛就可以找到妈妈,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对时间概念比以前理解得更透彻了,大概从6-12个月开始宝宝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有不安的表现,比如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或者陌生人要伸手抱抱时,孩子就会哇哇大哭、紧紧地抱着爸爸妈妈的脖子,仿佛在说“不要抛弃我”,这种情况也被大家称为“认生、怕生”。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宝宝对爸爸妈妈的依赖焦虑情绪,大概会在1岁左右表现得最饱满,到了3、4岁也就是孩子有了更多的小伙伴时,他们的小小世界里才不会完全以父母为中心,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对时间的概念了解,也不单单是停留在“现在”,对“过去”和“未来”都也都有了更好的理解,所以很多宝宝在找不到爸爸妈妈时,他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爸爸妈妈过去经常待的地方,随着过去的记忆找到爸爸妈妈所走过的足迹。

半夜闭着眼、都能找到妈妈的娃只是会闻吗?黏妈妈不代表陪伴不够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