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北京時間5月5日凌晨,第104屆普利策獎獲獎名單公佈。公共服務獎、調查性新聞獎、突發事件新聞獎等都是在揭示社會“陰暗面”。《紐約客》獲獎系列漫畫和插圖也主要是嘲諷、調侃特朗普和他的政策,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獲獎,媒體存在的價值就是揭示真相,幫助政府糾偏。

“批評”“挑刺”就是他們的職責,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後浪”刷屏文章,則告訴年輕人: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

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紐約客》水彩插圖


特朗普為何不受知識分子、藝術家喜歡


從《紐約客》對特朗普的嘲諷可以看出,特朗普是美國曆屆總統中最不受知識分子、媒體與藝術家待見的,但他卻是“人民的總統”。自他上任伊始,就出現了藝術家持續不斷的 " 抗議行為 " 並蔓延至全球。


2017年,美國藝術家就發起了“倒特朗普的藝術浪潮”,隨後墨西哥、巴塞羅那、敘利亞等地的藝術家也加入到這股 "藝術浪潮 " 中。當年因特朗普對 " 夏羅茨維爾 " 暴亂事件的不當言論,總統藝術與人文顧問團委員會宣佈解散。包括著名藝術家 Chuck Close 在內的 16 位權威藝術家、作者、演員、建築師等委員會成員共同發佈了一封公開信,並在信中敦促總統下臺。隨後,特朗普總統顧問班農宣佈辭職,有言論認為這是班農在為 " 總統不當言論 " 背鍋,而在班農看來,以後他作為媒體 " 反對黨 " 將更好地阻擊 " 美國的多元主義與世俗化浪潮 "。


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美國兩種" 意識形態與價值觀 " 之戰,首先是從敏銳的當代藝術開始,到今年“新冠狀病毒”爆發,還有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兩股力量將撕扯得更加激烈。


特朗普是外星人嗎?


在 2015年特朗普第一次成為共和黨提名候選人的時候,藝術家 Mitch O'Connell 就創作了 " 外星人特朗普 ",畫中的特朗普形如被剝了皮的可怕骷髏,藍色的皮膚上裸露著紅色肌肉,齜牙咧嘴地指著前方,面目猙獰。而這幅畫的靈感就來源於美國導演 John Carpenter 的經典科幻政治諷刺電影《They Live》。影片假想了一個處於外星人秘密統治之下的世界,他們用潛意識信號把自己偽裝成正常人的模樣,而其真實的樣子就如同畫中的特朗普一般。


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意大利藝術家嘲諷特朗普與天主教廷的親密關係


後來隨著選情的臨近,藝術家更是展開了對特朗普戲諷的圖像消費。" 紅色魔頭 "" 法西斯 "" 暴發戶 "" 紅唇便池 " 等等,這些插圖、拼貼、挪移等多媒體手段及波普藝術形式正是美國自二戰抽象表現主義藝術潮流興起後,在上世紀 60 年代開啟的 " 當代藝術實踐 ",藉助商業的全球性與資本的繁殖力,以安迪·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正是解構 " 歐洲現代藝術 " 的 " 藝術平民化運動 " 的革命性力量,他與勞申伯格開啟的 " 大眾審美 " 正好迎合了美國70年代掀起的 " 反傳統文化 "、" 反現代藝術 "、" 反現代音樂 " 的 " 流行文化潮流 "。


西方學者把這一運動稱為 " 世俗主義 ",它與校園內左翼學者的 " 女權主義、少數族裔權利 " 倡導的多元價值合流,形成美國近年來個人至上的新自由主義,也即美國的 " 政治正確 ",在以白人中產、工薪階層為主的美國主流人群看來,這樣的文化形態無疑在動搖美國猶太 - 基督教文化根基,美國近年來掀起的 " 新保守主義 " 運動則是要捍衛美國的猶太 - 基督教傳統價值,

但他們在媒體、文化上的話語權很低,甚至被調侃為 " 殭屍主義 "。


保守就是“殭屍”、落後嗎


藝術家普遍不喜歡特朗普,認為他“反智”,想推翻奧巴馬“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等一系列政策,試圖重回美國基督教傳統價值,這正與班農的“茶黨革命”不謀而合。日前央視批評班農,就在於班農一直以來的反國家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他倡導的是新教-開明資本主義。


班農出生於美國藍領家庭,宗教上信仰天主教,他有神學院學習背景,也有商業管理學習經歷,還出任過高盛投資人、參國軍,在伊朗人質事件中親歷過國家救助的無力,後來他參與到對好萊塢電影的投資中,做過《民運去偽》的導演、製片人,這部影片為他帶來個人聲譽和投資上的高額回報,

卻遭到好萊塢主流人群的抵制,說他是 " 野蠻人 "。


班農隨後製作了大型歷史紀錄片《寒冬將至》,其目的就是要 " 修正 " 被後現代主義解構的 " 歷史 ",這激起了知識界對他的圍剿。


班農稱自己為 " 社會革命者 ",他經營的《布萊巴特新聞網》被稱為 " 另類右派 ",在政治上,班農發起了 " 中右派的民粹主義運動 ",經濟上他贊成 " 開放的資本主義 " 而反對國家資本主義和個人至上的極端自由資本主義,文化上他反對多元主義與世俗主義,作為猶太 - 基督教傳統文化與婚姻家庭的捍衛者,其信仰上的最大危機就是伊斯蘭極端主義與全球的世俗化運動。班農與特朗普自然會成為 " 社會自由派 " 的敵人,因為他們反對 " 同性戀、墮胎 " 等 " 個人至上權利 "。班農通過他的媒體,讓 " 新保守主義 " 有了發聲的平臺,而且他們的影響力逐漸由美國向歐美國家輻射,並在全球掀起了 " 茶黨 " 及反經濟全球化運動。


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藝術家的抵制運動


" 當代藝術 " 在美國蓬勃發展,它通過展示、機構、畫廊的體制化運作已經成為 " 資本全球化 " 的受益者,他們逐漸與主流人群價值相背離,這是當代藝術近年來面臨的困境,而特朗普當選後對一些藝術基金的財政緊縮則引起了藝術家更大的不滿。


在大選結束前,Outline Editions 與藝術家 Trev Harvey 就合作推出了《撒旦特朗普》。畫面採用對比鮮明的大色塊概括出人物形象,穿著紅色西裝的特朗普隱沒於頗具視覺衝擊力的紅色中。這幅畫全球只有 75 幅限量版,每幅都有鉛筆簽名和記序。而每幅作品出售價的 25% 都會捐給倫敦蘭貝斯醫院的伊甸精神病重症監護病房。這些嘲諷與商業、慈善行為相結合的手段已經成為 " 藝術營銷方式 ",因而引起民眾對藝術家與藝術機構的不滿。


除了在藝術上對特朗普嘲諷外,藝術家也直接參與到 " 倒特朗普 " 的遊行中,成為新的城市 " 身體、景觀藝術 " 的一部分。


" 倒特朗普 " 與“藝術罷工”


特朗普就任後,由130位藝術家和批評人士組成的 " 藝術罷工 " 抗議行為,就是一項直接的抗議行為,他們呼籲全美境內的文化機構當天停業,以表達 " 一種不服從行動 "。他們倡議 " 博物館、畫廊、劇院、音樂廳、工作室、非營利機構、藝術院校等在當天關閉 ",

並號召大家 " 走上街頭 "。其中,紐約 17 家非營利組織以及包括裡森畫廊在內的近 50 家畫廊以 "20日當日全天閉館 " 的形式加入到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之中,而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美術館,包括惠特尼美術館、新美術館等機構則以不同形式予以支援。


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女權藝術家作品


藝術家由個人抗議行為,發展到有組織的 " 集體行為 ",說明藝術機制在幾十年的商業化運作過程中已經成為一種 " 文化權力 ",它與自由資本主義使個人商品化正構成意識形態與資本的表裡關係。


不過,資本主義的個人商品化卻是以 " 文化的寬容、相對主義 " 來包裝,它很有迷惑性,這幾股力量的合流正一點點改變著美國的文化認同


馬蒂斯展廳中原本展示有《舞蹈》和《鋼琴課》兩幅名作,現在它們被重新調整了位置,與這兩幅畫一起展出的是一位伊朗藝術家的大幅紙本繪畫《爸爸和我》。伊朗畫家 Marcos Grigorian 的一幅無題帆布畫現在正掛在阿爾貝託·布里和安東尼·塔皮埃斯的作品中間。隨後對南北戰爭" 李將軍雕塑移出 " 引起更大的爭議,這涉及到美國人在對待歷史的遺產的共識已在發生分歧,目前,美國就“疫情復工”民進黨和特朗普執政團隊之間正在展開辯論。


美國藝術家、社會精英為何討厭特朗普?嘲諷他的作品獲獎

正在被移出博物館的李將軍雕塑


學者穆勒在《世俗時代》一書中,回顧了歐美國家自宗教改革500年來的世俗化運動如何去基督化,而文藝復興開啟的"人本主義"運動正是從文化、生活、藝術等不同領域在放大 " 人的慾望 "。


近年來,已經世俗化的歐洲在面對伊斯蘭極端勢力時幾乎束手無策,這促使歐美保守派知識分子對猶太-基督教傳統文化及對現代性本身有了更多的反思,這也是“新保守主義”興起的原因。未來,新保守主義與社會民主派在思想、價值觀上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全球主義、科學進步主義、多元文化被認為“政治正確”目前因新冠病毒卻出現了不確定性因素。藝術、文化將繼續擁抱進步主義還是回到人心的戰場,這或許會激發人類新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