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電影人 暢談好電影

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昨晚在古城西安盛裝開啟,此次電影節邀請了7位國內外電影業內的專業人士組成“特別推薦團”,他們將從17部入選影片中推選出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影片。昨日有5位“特別推薦人”接受了媒體專訪,或是視頻連線,或是當面採訪,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分享了選片標準以及對好電影的看法。

阿什利·拉塔納維呼沙納

電影節讓影片打破國界

斯里蘭卡著名電影人阿什利·拉塔納維呼沙納昨日下午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接受了媒體專訪。

阿什利·拉塔納維呼沙納是一位卓越的電影影評人、作家以及行業內認可的權威專家。他目前擔任亞洲電影中心的主席,一直致力於將斯里蘭卡電影藝術推廣到世界各地。他認為,推薦優秀電影來參加電影節,可以讓更多的受眾瞭解這部電影,它可以打破國界,接觸到各國人群、各年齡層次的觀眾,這對於電影來說非常重要。

對於中國電影,阿什利從上世紀80年代就有所接觸,同中國的電影人也有所交流,“我非常欣賞中國電影,也很高興看到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的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都很好。”作為一位影評人,阿什利·拉塔納維呼沙納說,“我在看電影的時候的確習慣以影評人的角度進行觀看,但也會以個人的角度去欣賞電影,欣賞電影的拍攝、人物。這時就不會那麼嚴肅地去對待影片,不會那麼苛刻。”

陸川

讓更多中國電影走出去

陸川不僅是著名導演,還是陝西女婿。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時,陸川帶著《我們誕生在中國》前來,並獲得了最佳紀錄片獎。此次,作為“特別推薦人”,陸川認為選片的標準就是好電影。

說到本屆電影節,陸川表示, “西安是有電影傳統的,第五代導演們的‘教父’吳天明老師就是西影廠的,在西安舉辦電影節有特別的意義。”陸川說,西安是中國電影崛起的重鎮,絲路電影節有著獨特的內涵,雖然還很年輕,但已經開始彰顯嚴肅性和對電影的尊重,將來會越辦越好。

如何把中國故事更好地傳播給全世界?陸川認為,電影要去傳遞新的中國形象和新文化,應該讓更多的中國電影走出去,更多地被國際觀眾看到。“中國電影要想全球化,應該吸引全球的人才,電影節就變得非常重要。當然,我們也要講好故事。一個能走出去的電影,它的故事和表達是有標準的,比如,講人性的故事,講人類的故事,講人們能夠共情的故事。”

宋佳

用電影撫慰人心是很溫暖的事

此次作為“特別推薦人”,宋佳表示:用電影來撫慰人心,本身就是一件很溫暖的事。

作為本屆絲路電影節評審團唯一的演員,宋佳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她說,“評選方面我還是聽其他導演的,我更多的是來學習,和不同國家的導演共同感受絲路電影節的魅力。不過,我認為能夠評選出來的影片有兩點特別重要,一個是專業性,一個是獨特性,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部影片,它的表達非常剋制、非常質樸,影片中講述的人物情感也非常動人,當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談到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對外傳播時,宋佳說,“我覺得現在中國電影已經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這一次來絲綢之路電影節也有特別的感受,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刻舉辦電影節,它的意義不一樣,通過電影,跨越各個國家的文化語言,用電影來撫慰人心,本身就是一件很溫暖的事。”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

作為當今最引人注目的波蘭導演之一,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在國內外影壇獲獎無數。尤其是她導演的作品《身體》和《面目》,分別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和評審團大獎。她的新作《奇蹟澤尼亞》入圍了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昨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接受了媒體專訪。她表示,我的夢想是能實地到中國,親自看一下。

談及絲路電影節,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表示:“我非常高興、也非常驕傲能成為本屆絲路電影節特別推薦團隊的一員,每一部電影都非常有趣,我花了兩週的時間盡情觀賞這些影片,差別都很大,風格也多元化,題材非常豐富,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味。”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一直都在尋找一種原創性,“這是我自己非常注重的特質,非常新穎、原創,要做的是絕對脫穎而出、完全與眾不同。但我發現評委中其他的成員關注故事,他們可能更加欣賞強烈的故事線,我覺得應該是兩者融合。”

阿斯哈·法哈蒂

中國影片有自己深刻的根基

由於疫情,阿斯哈·法哈蒂此次無法到訪電影節現場,11日上午,通過國際視頻連線,媒體對伊朗社會派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進行了專訪。

阿斯哈·法哈蒂上次來中國是在一年多以前,他認為,“中國的電影業在全球都是非常龐大的市場,我覺得中國影片特別是商業片有它的優勢,有自己深刻的根基,這樣的根基來自於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對我來說有很多歷史寶藏在中國可以挖掘,每一年在中國肯定有一些非常好的歷史價值的影片。”

阿斯哈·法哈蒂沒有來過西安,他迫切地表示,“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西安看一看。在疫情過後,希望能去西安參觀一下。”

第一次作為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評委,阿斯哈·法哈蒂表示,在本屆電影節上,非常開心能同時和來自於不同國家的評委一起溝通,有點像電影研討會一樣。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對話和深度探討,和其他國家的評委或者演員的思想交流。中國的文化也非常接近我們國家的文化。

阿斯哈·法哈蒂表示伊朗影片有非常相同的風格或氣質,“每一年都能找到一些高質量的影片,大部分是年輕人所完成的。”他對中國的年輕電影人給出忠告,“要用心靈去拍攝電影,而不是用理性的大腦去拍攝電影,如果你的電影是從心裡拍出來的,就非常打動人。”

本報記者 王嬌莉 夏明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