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複習階段特徵細分,作為奮鬥的你,值得擁有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四类考题,无论哪一个题型,都以考查历史阶段特征为最基本面貌,记住阶段特征,从阶段特征的角度分析试题命题意图,可以提高领悟试题速度,保证做题准确度。中国阶段特征,遵从“点—段—线—头”的思维逻辑。知识点要放进时空阶段里去理解,每个时段都包含着进步与局限,承担着历史发展主线的阶段任务,又为中国历史提供阶段性贡献。历史的主线最终指向中国的历史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战略提供历史积累与经验。


(一)先秦史——商周时期


总体特征: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初创事业。本阶段考查重点为国家初期的特征,更多体现贵族等级社会与在国家制度、文化类型等对国家、文化认同这个核心。(封国时代)

1、经济:国家的经济设计。①农业:井田制。②手工业:官营/丝织业与青铜制造业发达。③商业:青铜贝币。 2、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①中央:中央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②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③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④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⑤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过渡的形态,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①礼乐制:辅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特征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②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③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④天下观与夷夏观。⑤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4、社会:①宗法制影响下的“家国一体”的宗法伦理化社会结构。②贵族平民奴隶的社会阶层等。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总体特征:社会各方面发生剧烈的总体转型,中华文明进入元典期和奠基期。本阶段标志性事物多,如小农经济、周制瓦解与中央集权萌芽、诸子百家文化构建体系的寻找等。

1、经济:①农业:A、生产力:中原出现铁力牛耕。B、生产关系:土地所有制变法运动,小农经济兴起。C、赋税制度:土地制变动。②手工业:官营、家庭和私营并存。丝织业、青铜业、冶铁业。③商业:商品经济活跃期,商人、都会、跨区域及商业文化现象突出。齐国商业问题。④政策:商鞅法家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他政策。农商关系讨论。⑤区域经济:关中、四川盆地、沿海等。 2、政治:①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礼崩乐坏。②中央集权萌芽。③各国变法运动,进行社会转型设计。④贵族政治受到冲击,士阶层变动:军功爵制。 3、文化:①思想:诸子百家,百家争鸣。②科技:墨家为代表的科技发展。③文艺: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楚辞。④东方礼文化与宗法伦理文化问题。 4、社会:贵族没落,平民阶层上升(平民的分化)。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前221年-220年)

总体特征:帝国时代社会模式探索初创阶段,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整体社会结构确立并巩固,但因存在制度的时代局限性,导致该阶段结束。本阶段代表性考点事件有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官营手工业、汉儒、丝绸之路等。

1、经济:①农业:A、工具改进。B、大地产制现象(豪强地主)。C、休养生息,重农主义。②手工业:秦朝对手工业的标准化管理;田庄手工业。③商业:对市的管理;商人在两汉时期与商业理论;物流与跨区域贸易;货币问题;经济统一措施。④政策:重农抑商,东方帝国特征。 2、政治:①从诸侯割据到统一与统一局面的巩固。②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确立并巩固: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等;外戚与宦官等皇帝制度问题。③抑制豪强,特别东汉豪强地主问题。④选官制度:血缘贵族政治到官僚贵族政治(君主与合作);察举制的兴衰。⑤与匈奴战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与交流。⑥法制:《秦律》;《春秋》断狱。⑦交通与政治的关系。 3、文化:①治国理论的变化:法家—黄老—儒家(汉儒对儒学的改造,汉儒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影响)。②文化统一政策。③统治阶层变动带动文化变迁。④画像石画像砖等特定时期文化。⑤宗教:佛教传入,道教产生。⑥教育体制的完善与时代特征。⑦科技、文学、艺术等时代表达。 4、社会:①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豪强地主问题分析。②布衣将相现象。③士族出现。④士农工商四民秩序。⑤汉民族形成。5、外交:①丝绸之路:陆上丝路为主,同时在广州开辟海上丝路。②帝国时代天下观。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冲突与交融的大分裂时期(帝国调整时代),民族、文化与制度大调整期。 1、经济:①农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游牧文化对中原经济产生冲击,出现两大文明交融成果的农书,如《齐民要术》;边疆开发;均田制与租调制。②手工业:田庄经济;灌钢法等。③商业:出现草市;中原商品经济受农牧经济破坏;区域性特征明显。 2、政治:①大调整孕育出的一些政治变革,如中央制度、地方制度、士族政治与九品中正制。②大分裂大交融下的孝文帝改革,加强民族交融,鲜卑族陇右军事贵族集团,寺院地主势力兴衰。 3、文化:①思想:三教并流,文化冲突,儒学危机与探索,玄学兴起。②科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特色;江南开发促进地理学、生物学。③文艺:士族文化;书法体现佛道影响,东方艺术特征鲜明。 4、社会:①民族交融与文化交融。②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5、外交:佛教方面高僧西行等。

三、隋唐两宋隋唐(581年-907年)


总体特征: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全面繁荣(帝国成熟时代)。本阶段代表性事件有经济规律变动、政治新制度评析、文化中的治国理论复杂化、经济文化交流等。

1、经济:①农业:A、生产工具:曲辕犁。B、生产关系: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C、经济重心南移:唐中后期,南北平衡。②手工业:A、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发达,私营手工业发展(唐玄宗时期何明远,出现行会)。B、部门:唐代丝织业发展;唐代陶瓷业。③商业:A、货币金融:通宝钱;钱荒现象;柜坊与飞钱。B、城市:有严格管理的坊市制度。C:草市:一些草市发展为地区性商业中心。D、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等。E、商运:国内的运河运输与跨区域贸易;国际性的海上丝路与路上丝路。 2、政治:①又一次大一统时期。②中央制度成熟:三省六部制。③地方:道上升为地方区划;藩镇割据。④选官制度:科举制,但非主要途径;贵族政治(关陇)的兴衰起伏。⑤礼制与法律。⑥吏治与监察。⑦鲜卑族对帝王风气的影响。 3、文化:①思想:三教并流、斗争与融合;唐后期的韩愈古文运动;佛教中国化。②科技:火药、雕版印刷术等。③文艺:书法上的草书与唐楷;文人画形成。 4、社会:①等级结构:士庶矛盾与合流,重修士族族谱问题。②少数民族文化对风俗影响。 5、外交:①外交政策:开放。②交通: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重。③中华文化圈形成。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两宋(960年-1276年;兼辽金)

总体特征: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特别商品经济显著,有“唐宋变革论”(帝国繁荣时代),还有理学、科举、江南、贸易、市民文化等为该时期代表。

1、经济:①农业:A、土地制度:不抑兼并,租佃制。B、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②手工业:丝织业与棉纺织业、出版业等;瓷器发展。③商业:A、城市经济:城市革命。中国古代经济有朝着工商经济转型迹象。B、货币:出现“交子”、 “钱引”、“会子”。C、贸易:北方边贸;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海外贸易。 2、政治:①宋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加强:“二府三司”、文官政治。②王安石变法与商业社会。③辽国的“南北面官”。④科举制度与平民政治。⑤民族战争频繁,一国两制,条约问题。 3、文化:①思想:宋明理学,儒家思想思辨化、哲学化。②科技:领先世界的三大发明。③文艺:市民文化显著,如“词”;行书四大家;文人画和风俗画。④观念:理学影响的观念,和商业影响的观念差异。 4、社会:科举制强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贵族政治转向平民政治;理学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商业社会。 5、外交:海外贸易发达。

第四部分 元明清(1260年-1840年)

总体特征:君主专制统治晚期和中国社会新的转型及失败(帝国衰落时代)。考查重点上商品经济、江南经济、市民文化、白银时代、古代科技、思想为该时期代表。

1、经济:①农业:元朝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的破坏;明初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明后期一条鞭法;清的摊丁入亩;高产作物的传播;人口增加;江南商品经济。②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手工业区域中心和工商业市镇;棉纺织业、陶瓷业发展。③商业:A、商人集团与跨区域贸易。B、货币:白银时代。C、经济重心南移巩固与转型期,江南出现新的商品经济特征。D、海外贸易:受海禁影响,但弛禁期更长;长期的海外政策争论,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E、市民阶层反矿税。 2、政治:①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改用汉制。②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内阁制度、明朝宦官和军机处。③地方制度、边疆管理与改土归流。④统一台湾。⑤明清易代的影响。 3、文化:①思想:元朝的文化政策;明朝心学崛起;明末清初儒学革新的早期启蒙思想;理学居于统治地位,程朱理学为正统哲学;思想控制强化。②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期。③文艺:市民文化“小说”繁荣(注意小说分期)。④西学东渐。 4、社会:市民阶级;满汉矛盾影响;人口现象。 5、外交:①海禁。②对外贸易发展。③受到西方侵略。④西学东渐与新航路影响。⑤元朝的国际视野与世界一体化特征;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问题。


第五部分 中国近代史注意潮流与分期,代表性的运动事件和历史人物。 晚清(1840年-1912年)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近代化社会转型,旧因素与新因素并存。考查主要事件点是:自然经济解体和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近代化运动,其它近代化新现象,突出新旧冲突斗争,以体现转型艰难及成就。理性思辨“冲突-反应”模式。

1、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市场化,及与世界市场的联动,注意重要经济运动与经济区域。①农业:自然经济不断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②工业:传统手工业不断凋敝,民族工业经历兴起、初步发展两阶段;洋务运动标志中国经济开始近代化。③商业: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清政府被迫开放,接受并学习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规则。④城市近代化。 2、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公民政治,救亡图存是第一任务。①鸦片战争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社会性质变化,西方侵略三个阶段,维护主权斗争频发,救亡成为第一要务。②政治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汉族地主集团崛起和江南经济破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引发立宪运动(自治运动)、辛亥革命催生共和国(共和国梦)。③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问题。④中国政治制度新探索(政体形式)。⑤中国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3、文化:人文化、科学化。①儒学: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师夷长技思想武器,中学自信与转型。②西学:经历器物、制度层次的近代化运动。③教育近代化与留学。④民族意识、近代国家观念形成。⑤边疆史地、世界史地研究兴盛。⑥近代科技确立。⑦观念冲突与转型。 4、社会:平等化、宗法社会转型、市民社会设计活跃。社会生活变迁。 5、外交:融入国际舞台。①中国半殖民地化下主权不断丧失与维护主权斗争。②中国政府的外交近代化与顺应世界潮流。③近代海权意识与海军建设。④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民国(1912年-1949年)


总体特征:中国近代化转型深入阶段(各个方面)。突出近代化成果与探索;北洋时期突出近代潮流影响、军阀割据;国民政府时期突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方面探索及抗战。

1、南北并立时期:主要有两个问题,A、临时政府的民族(排满兴汉与反帝反封)、民权(政权建构,约法呈现)、民生(有所规定,但落于形式)。B、北京政府的和平倒清(重在评价)。 2、北洋政府时期: A、经济:主要是民族经济在工业、商业、全球化上的发展,突出北洋时期经济特征;强调孙中山等人经济思想。B、政治:重点处理军阀割据与维护共和两个维度,思辨军阀割据的现代性;中国革命的动力转型与国民革命。C、文化:儒学新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其它近代化现象,北洋文化现象。D、社会:继续转型与传统并存。D、外交:中外互动,外交成果丰硕。 3、国民政府时期:又分三个时期。(1)27-31年: A、经济:国民政府的经济发展与实验;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实验。B、政治:国民政府统一运动与训政、共产党革命道路转型问题与共和政体实践。C、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与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D、外交:收回利权运动。(2)31-45:A、经济:国民党统治区的农业实验与内地开发、工业战备建设运动与内迁、商业上的全球化问题与货币制度的转型;共产党的经济策略。B、政治:国、共政治实践;抗日战争;各自抗战后期的政治理想。C、文化:文化内迁与抗战文化;多元文化与科技发展。D、社会:新生活运动、社会阶层。E、外交:国际联合、收回主权两线并行。(3)45-49年:A、45-46年的和平建国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与国际力量的互动与结果。B、46-49年的内战与政治宪政、经济全球化秩序与崩溃,共产党的建国思维。

第六部分 中国现代史注意理想与特色;国际与国情。

总体特征:现代化有两个鲜明分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和市场经济体制时代。考查重点建国初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主流事件,要从不同时期的整体战略角度思考政策变动。

1、经济:①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农村土改,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对民族工业的运动,稳定经济秩序。②计划经济时代: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将一切纳入计划体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集中一切力量建立工业国;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1966年文革。③改革开放第一阶段(放权):1978年~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农村与城市改革生产关系,注重放权;同时形成开放格局,参与全球化。④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改制):1992年~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内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对外积极参与全球化。 2、政治:①建立民主法治制度体系:1949年~1956年。②民主法治的曲折:1966年~1978年。③民主法治的完善与创新(一国两制等):1978年~今。 3、文化:①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立、教育曲折与教育改革。②文化上的双百方针。③科技的政治时代和经济时代。 4、社会:社会生活现代化。 5、外交:①五十年代外交:从一边倒到超越意识形态、步入国际舞台。②七十年代外交:外交新突破。③新时期外交:全球化和多边外交、新型兴区域组织。


世界史部分几个世界分期

Ⅰ、古代(?~1500年前后)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一)西方:分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两阶段。

1、古代雅典:①经济:农业经济与工商业特征,及经济孕育出的文明特征。②政治:民主政治法治。典型特征是城邦民主。注意民主发展阶段和原则。③文化:神本主义与人文精神。智者运动、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自我的哲学认识与实践。 2、古代罗马:①经济:工商业。②政治:A、政体:共和国贵族与平民斗争、对外扩张;帝国时代(前27年)。B、法治:习惯法与自然法;成文法;公民法与万民法。法的特征与历史影响。 3、中世纪:神权统治,神权高于世俗权力;领主经济政治;市民阶层;出现近代化文化的运动,并不黑暗。(二)中国 1、经济:小农经济社会;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工商经济发展(特别宋明时代);经济重心转移;对外贸易活跃,与国际经济地位变动。 2、政治:帝国政治,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地方缺少活力;宗法伦理社会;科举制度、文官政治。 3、文化:治国理论从选择到定型;古代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具有中国特色;注重宗法伦理教化。 4、社会: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四民”等级。 5、对外:从开放到封闭。


Ⅱ、手工工场时期(1500年前后~18世纪中):近代史开端。

(一)西方:社会近代化转型成功。

1、经济:①生产力:手工工场。②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商主义。③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殖民扩张。 2、政治:①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模式探索。②中央集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形成。 3、文化:①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内涵。②科技:自然科学、牛顿近代科学。③文艺:人文主义时期文艺。④东学西渐、世界文化交流(特别是中西方之间)。 4、社会:从贵族等级社会到近代阶级社会。 5、世界: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霸主更迭,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中心往欧洲转移。

(二)中国:明清时代,中国社会转型失败。

1、经济:小农经济社会;江南经济转型,农业商品化提高,出现手工工场;白银时代,对外贸易中处于世界中心地位。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策与社会的互动。 3、文化:出现明末清初思想的早期启蒙;理学处于官方哲学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期;世俗文化市民文化以小说为代表。 4、社会:科举制下的社会流动性;四民社会;基层宗法社会。 5、外交:世界贸易中心,受新航路影响;西学东渐;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闭关锁国。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Ⅲ、工业革命时期(18C中~19C中)

(一)西方: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制度再设计和探索。

1、经济:①生产力:机器大生产,经济结构变动。②生产关系:工厂制,自由主义,两大对立阶级,城市化。③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成熟(自由贸易),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开始近代化。 2、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巩固、巩固并扩展。(四种类型,不同地区) 3、文化:启蒙运动;进化论;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4、社会:近代阶级;社会平等、小家庭制;工业社会下的法制社会等问题。 5、世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成熟;欧洲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心(英国),产生欧洲中心论;东方世界近代化起步。

(二)中国:前清状态;晚清时期,近代化起步阶段,经历器物—制度近代化两阶段。

1、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化(器物阶段),民族工业兴起。 2、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动;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地方势力。 3、文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教育等近代化。 4、社会:社会生活近代化起步。 5、外交:半殖民地化加深;外交近代化;中外交流;世界市场。


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C末~20C中):现代史开端。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成熟,提出调整新挑战。

1、经济:以科技创新为生产力特征,以垄断、现代企业制度为生产关系特征,以门户开放为国际贸易特征的时代。导致自由放任政策失败,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干预和福利主义时代(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崩溃。 2、政治: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工人运动进入议会斗争阶段,西方制度向亚非拉地区扩展;但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阶段进入实践阶段,苏俄开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探索之路;一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3、文化:科技教育侧重创新,中心国家转移,美国、德国为代表;自由平等思想新发展。 4、社会:福利主义时代、工人运动新特征、西方民主政治时代性(国家干预、行政权扩大,中央集权扩张等)。 5、外交:一战对世界影响;世界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但经济大危机和美国的措施,导致世界市场体系崩溃。该时期全球化下亚非拉地区工业化发展迅速。

(二)中国:包括晚晴、中华民国(北洋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1、经济:民族工业继续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黄金十年);抗战经济;共产党的探索。 2、政治:出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共产党的革命探索等运动。中国进入制度现代化、组织和动力现代化阶段。同时外国侵略加深,救亡运动成为第一要务。 3、文化: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思想文化现代化阶段。 4、社会:生活近代化(即现代化)。 5、外交:经济上参与全球化。政治上维护主权斗争的新探索,收回主权。


Ⅴ、二战以后(1945~):当代史开端。

(一)西方 1、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到新自由主义,福利主义国家;世界市场进入重建和制度化、体系化、法制化、组织化阶段,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另外有苏联现代化道路探索和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 2、政治:冷战、多极化趋势、区域组织。 3、文化:现代主义。 4、外交:经济上的全球化,政治上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区域组织兴起。

(二)中国 1、经济:国民党后期的经济崩溃和参与全球化;共产党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道路探索下的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充满曲折。 2、政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国民政府后期的和平建国和联合政府、宪政探索;共产党的民主法治探索。 3、文化:国民党时期的多元文化和党文化;共产党文化建设成就与曲折。 4、社会:社会生活现代化变迁。 5、外交:冷战下的中国内战,共和国三个阶段的外交的内政与国际局势。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二、国别史——英国

总体特征:最早实现近代化的国家,文化上崇尚妥协保守,长期的世界霸主,衰落也自有特色,与中国的关系也比较特殊。是反映近现代史最完整的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一)手工工场时期(1500前后~18中;转型期)

1、经济:A、农业:圈地运动。B、手工业:手工工场,毛纺织业发达。C、商业:参与新航路与殖民扩张,获得海上霸权地位,海外贸易发达;奉行重商主义;对中国鸦片贸易。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并不断完善。 3、文化:A、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B、科技:牛顿力学。C、文艺:莎士比亚等。 4、社会:农民阶级消亡;贵族社会。 5、外交:参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行殖民战争,确立海上霸权;对中国鸦片贸易。

(二)工业革命时期(18中~19中;定型强盛期)

1、经济:①生产力:从手工到机器化大生产,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关系: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大工厂制;经济结构变动;城市化。③市场:A、国内市场:圈地运动;B、国际市场:殖民扩张与鸦片贸易,推行炮舰政策和自由贸易。 2、政治:①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②工人运动发展:宪章运动。③工业文明时代法治发展,特别经济立法和城市立法。 3、文化:①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浪漫主义等。②科技:进化论。③文艺: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④教育发展:服务于工业革命。 4、社会:①城市化。②阶级变动。③小家庭制、妇女地位、社会平等。④近代警察制度等。⑤社会救济立法。 5、外交:①世界工厂地位,国际霸主地位。②推行炮舰政策和自由贸易准则。③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把中国纳入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中。④美国独立战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末~20中;衰落期)

1、经济:①生产力:科技,但由于大量殖民地,对新科技成果应用不力。②生产关系:资本集中,私人垄断;自由主义危机。③市场:世界市场霸主地位动摇。 2、政治:①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进一步完善。②工人阶级运动进入和平议会斗争阶段。③参与世界大战。 3、文化: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和平主义等文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 4、社会:妇女等地位进一步上升。 5、外交: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四)二战以后(1945~今)

1、经济:①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生产关系:福利国家制度;从国家垄断主义(混合经济)到货币主义(撒切尔)、新自由主义。③市场:追随美国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欧共体。 2、政治:工党、保守党等。 3、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理论;现代主义。 4、社会:福利国家制度。 5、外交:①经济:全球化下的追随美国和欧共体。②政治:冷战与欧洲联合。

美国


总体特征:最具特征的宪政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大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冷战和战后全球化方面最具有代表性。

(一)手工工场时期 1、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南方种植园主经济。 2、政治:英国殖民地,但移植了英国的代议制。 3、文化:清教;启蒙运动;种族歧视。

(二)工业革命时期 1、经济:①生产力:机器生产;富尔顿、标准化。②生产关系:自由主义。③市场:南方与英国关系紧密;南北战争再次统一国内市场;西进运动;参与国际市场体系,对中国进行侵略。 2、政治:①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更多不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影响),确立一系列民主原则。②南北战争,联邦权扩大。③种族歧视与黑人平等。 3、文化:科技教育进步。 4、社会:种族问题。 5、外交:追随英国的时代。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经济:①生产力:科技发达,电气时代,重工业,现代农业。②生产关系:私人垄断;股份制发展;现代企业制度;自由放任。③市场:推行“门户开放”,引领世界市场规则。④柯立芝繁荣。 2、政治:①民主法治发展。②政治的财团性质,法治为垄断经济服务。 3、文化:科技发达;电磁学。 4、社会:“人民资本主义”。 5、外交:①世界经济霸主,推行“门户开放”。②参与一战,与英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与日本在远东争夺激烈。③对中国侵略,如“门户开放”、退还“庚子赔款”等。

(四)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 1、经济:①经济大危机,反映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科技发达与金融经济对资本主义提出新要求。胡佛有限干预挽救危机。②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政策。③破坏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 2、政治:①罗斯福新政扩大总统行政权和联邦权,是美国联邦制的又一发展。②劳工权益的胜利。③经济立法。 3、文化:对“自由”的发展。 4、社会:①社会保障体系,福利主义政策。②经济恢复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5、外交:①开创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模式。②破坏国际市场体系,转嫁经济危机。③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和民主基础。

(五)二战后 1、经济:①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②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滞胀”—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里根主义)—克林顿新经济;福利国家制度。③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全球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2、政治:民主法治进一步发展。 3、文化:①经济理论。②现代主义。③互联网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视教育。 4、社会:福利主义。 5、外交:①引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②冷战和单边主义。③与中国的关系。

法国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总体特征: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在民主政治的曲折性、小农经济、启蒙运动、文学艺术、欧洲联合上具有代表性。

(一)手工工场时期 1、经济:农业经济,奢侈品工业发展。 2、政治:波旁王朝,贵族等级。 3、文化:启蒙运动。 4、社会:贵族社会。 5、外交:殖民地战争。

(二)工业革命时期 1、经济:工业革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培植了大量小农。 2、政治:①大革命,拿破仑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宪法。②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 3、文化:①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②自由主义。 4、社会:革命恐怖,冲击贵族政治;工人阶级斗争激烈;小农阶级影响大。 5、外交:①大革命冲击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②推行自由贸易,对中国的侵略。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①小农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②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发达。

(四)二战后 1、经济:①参与马歇尔计划和战后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经济恢复。②发起欧共体和欧盟。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经济计划和国有化;新自由主义。 2、政治:①参与冷战。②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欧共体、欧盟。推动多极化。 3、文化:现代主义。 4、外交:①追随美国。②摆脱美国控制。

德国

总体特征: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代表性的是统一问题、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性、欧洲联合。

(一)手工工场时期 1、经济:农业经济,贵族地产制。 2、政治:分裂。 3、文化:宗教改革;康德哲学。

(二)工业革命时期 1、经济:工业革命;容克地主经济;国内市场统一。 2、政治:普鲁士君主立宪制;统一战争;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文化:浪漫主义文艺。 4、外交:铁血政策;普法战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经济:科技发达,经济崛起,超越英法。 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工人运动新发展。 3、文化:科技教育发达。 4、外交:发动一战,争夺世界霸权;对中国进行侵略。

(四)二战后 1、经济:①社会市场经济政策。②欧共体和欧盟。 2、政治:民主化运动;冷战;统一。 3、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4、社会:福利国家制度。 5、外交:冷战的焦点;欧洲联合。

苏俄

总特征: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与世界强权的努力,突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夫改革。

(一)革命时代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时代经济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①公有制: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土地国有制。②计划体制:废除自由贸易,取消市场。③分配制度:配给制,义务劳动,取消工资。④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1929):①所有制:中小企业租界租赁给国内外资本家(国家资本主义),农业实行粮食税。②经济体制:允许自由买卖,允许市场存在。③分配制度:工资制,取消义务劳动,按劳分配。④特征是允许资本主义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三)斯大林时代经济探索(1924~1953) 1、特征:快速度、侧重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牺牲农业。 2、史实:①工业化:1925年工业化会议,1928年开始计划经济,1932年建成工业国,1936年形成斯大林模式。②农业集体化:1927年集体化会议,1929年全面集体化。③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和战争。

(四)改革时代(1953~1991) 1、赫鲁晓夫(1953~1964):①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②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放权。③思想领域彻底否定斯大林,但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④对外与美国争霸。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①“新经济体制”,强化计划,是改革倒退。②超级大国地位。 3、戈尔巴乔夫(1985~1991):①经济改革,试图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失败。②思想改革:民主社会主义,新思维,导致思想混乱。③政治改革:多党制、普选制,导致共产党败选。④民族政策:民族自决,导致分裂。⑤1991年,苏联解体。⑥对外推行全面退缩政策。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细分,作为奋斗的你,值得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