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精神有問題嗎?

很多家长来校区测评时,会误以为自言自语是孩子感统失调或是自闭症的表现。

但其实如果医生诊断的自闭症的孩子,自言自语是其中常见的一个症状,但是还伴随其它表现:情绪淡漠,大运动不协调(长时间不活动手臂双腿或者松软),行为杂乱无章或非常紧张,语言表达错乱没有逻辑等。

如果孩子只是自言自语,其它各方面表现都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因为自言自语是绝大多数儿童都会经历的一个非常正常的语言发展阶段。可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


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是第一个提出儿童私语(private speech)重要性的心理学家。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精神有问题吗?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和他人交谈时使用的外在社交语言、外显的自言自语、和无声的内部私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一个必经而且是对儿童语言认知发展都非常有益的阶段。通常外显的自言自语在2-3岁左右出现(每个孩子出现的年龄可能不同),在3-5岁儿童中频率较高,6-7岁以后就逐渐减少和消失了。


自言自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探讨下:


首先,自言自语是自我调整的方式。

你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害怕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安抚自己:“这些不是真的,不用害怕”,或者在幼儿园想妈妈的孩子会自言自语地说“妈妈下班会来接我”。


这些孩子自言自语的语句往往是平时父母安抚他们时说的,他们记下来了,然后用来自己安抚自己,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精神有问题吗?


其次,自言自语是孩子维持记忆和注意力的方式。

如果孩子得到一串指令,他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用自言自语进行自我提醒。或者他们手里的玩具和游戏需要多个步骤才可以完成,他们就会自己一边做一边提醒自己下一步是什么。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精神有问题吗?


第三,自言自语中也会有自我评价和情绪表达。

比如我听到Kelly在练完舞蹈基本功之后,一边摇晃一边说:“啊! 我是个舞蹈家啊!”


当她幼儿园回到家,有时她会自言自语说:“下次不要和**一起玩了,他太野蛮了。”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精神有问题吗?


最后,自言自语还出现孩子的假装游戏中。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可能自己一人分饰不同角色,然后来回假装不同角色的动作和语言。

而假装游戏对孩子的语言、认知、社交、情绪认知和调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精神有问题吗?


总而言之:

儿童学龄前的自言自语不仅不需要担心,而且还是必经并有益的过程。

甚至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假装游戏并使用自言自语来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鼓励他们和自己的玩偶玩对话游戏。

当孩子的额叶继续发展,他们的抑制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这些外显的自言自语就会变成内隐的自言自语和自我对话。

那时候的孩子是不是很像我们默默地在心里说话的样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