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導讀:

1996年上映的電影《殺戮時刻》,改編自享譽全美的著名律師小說家,約翰· 格里森姆的代表作。

本片由曾執導過《蝙蝠俠3、4》、《城市英雄》的好萊塢著名導演喬·舒馬赫執導。演員陣容也甚是豪華,其中男主卡爾·李·海利的扮演者,塞繆爾·傑克遜,曾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宣佈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演員”。而辯護律師傑克的扮演者,則是曾主演《星際穿越》、《林肯律師》的好萊塢男星馬修·麥康納。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故事發生在90年代的美國密西西比州,兩名白人混混侵犯並殘害了一名年僅10歲的黑人小女孩。依照美國刑事司法程序,當地州法院要對兩名兇手,依法主持大陪審團聽證會。但依據該州法院陪審團以往的判例,女孩的父親一一卡爾•李•海利推知,即使上了法庭,這兩位白人兇手,也會被全是白人的陪審團宣告無罪。他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於是在庭審當天,持槍闖入法院,將那兩名混混射殺,以自己的方式為女兒報了仇。

隨後,海利被警方抓獲,他將因射殺兩名白人混混而被當地檢察院以謀殺罪公訴。為維護自己的權利,他請了一名辯護律師傑克。而傑克則要為海利做“無罪辯護”,故事的高潮由此展開。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卡爾:“我能贏嗎?”

傑克:“取決於陪審團,選對了陪審團你就沒事,選錯了,你就進毒氣室。”

美國的司法制度,與我國是不同的。在我國,判定某人是否有罪是法官的職責,但在美國,是由陪審團說了算的。

那麼,問題來了,海利怎麼做才能讓陪審團放了他,給他自由?

首先他一個人是做不到的,他需要一位律師,一位站在法庭上只為了他的權益而辯護的律師。因為,律師比他更瞭解陪審團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其次,律師要能玩轉法庭辯論技巧。

最後,真正打動人心的,是物傷其類,是感同身受。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密西西比州法院

1、陪審團,是什麼樣的團?

關於陪審團制度的淵源,學術界也有爭議,通說認為,是起源於古希臘梭倫時期的“公民陪審法院”。希臘歷史上最著名的審判——蘇格拉底的審判,就出自該法院。

但現代陪審制度起源於英國,是毋庸置疑的。在17-18世紀,英國的殖民地擴張到了北美,同時擴張的還有英國的政治、司法制度。於是,1635年,英屬殖民地馬薩諸塞州建立了北美首個“大陪審團”。隨後,各北美殖民地相繼確認了大陪審團制度。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早期的陪審團

到了十八世紀,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王室的矛盾日益激烈。尤其是,1765年英國為了擴大對殖民地的各種稅收,制定頒佈了“印花稅法案”。激發了殖民地民眾的極大不滿,由此爆發了“

反印花稅法案”的運動。英王室將領導“反印花稅”運動的領袖,以叛國罪起訴,但經過當地大陪審團的決議,領袖們大都被無罪釋放

因此,陪審團是北美殖民地民眾反抗英國王室的重要手段,有著非常優秀的民主傳統,得到了美國民眾的普遍信任。

美國民眾認為,陪審團制度,是人們參與國家司法的主要途徑,是美國司法民主的體現。

由此可知,陪審團制度在美國得以確立和發展,是有其政治原因的。可以說,美國最終能夠贏得對英王室的鬥爭,陪審團制度功不可沒。保留陪審制度是美國民眾自己的選擇。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蘇格拉底在獄中

陪審團能夠決定海利的最終命運,是職責所在。

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一切罪案,除彈劾案外,應由陪審團審判”;第六條規定“刑事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陪審團的公正審判。”

具體表現為,參與案件庭審,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聽取證人陳述,最終經過評議後,作出被告是否有罪的裁定,而且,原則上此裁定不可逆轉。

因此,海利能否被宣告無罪,是陪審團說了算的。如果陪審團裁決海利有罪,海利就會因犯下謀殺罪而被處以死刑;如果,陪審團裁決海利無罪,他將被當庭釋放。

為了避免外界干涉,陪審團評議必須秘密進行。法院會專門有設一間“陪審團室”,在評議期間,任何人不得進入陪審團室。陪審團的的裁決,

採取嚴格的“一致裁決原則”,即只要有一名團員持不同意見,陪審團就不能做出裁決。

據說,美國曆史上有過陪審團評議十幾天都不能做出裁決的。當然,也不會一直評議下去,如果陪審團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請求法官“擱置”,這個案子就會成為——懸而未決的案子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美國的陪審制度,看似影響效率,但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正義。因為,首先,陪審團成員來自不同的階層和行業等,集體偏向某個階層的可能性很小。其次,在陪審員的選擇上,採用層層抽選原則,隨機性非常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別有用心之人的提前滲透。最後,如果辯護律師覺得本地陪審團的構成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可以向法官提出更換審判地點。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全部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

2、為了引導陪審團的情感風向,辯護律師採用了哪些辯論技巧?

“讓陪審團通過你的眼睛,看這整個案子。”

影片中,海利被控謀殺罪。法庭上,控方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將他送進監獄的檢察官;十二名陪審員是冷眼旁觀的陌生人;法官是中立的審判者;只有辯護律師,會為維護他的權益而辯護。

這裡有一箇中美法庭佈局的差異,我國的犯罪嫌疑人是站在法官對面的。而英美法庭的被告人是坐在其辯護律師旁邊的。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美國法庭的"等腰三角形"佈局

回顧影片,辯護律師主要採用了以下三種辯論技巧:

首先,先發制人。雖然開庭審理的是海利謀殺兩位白人混混的罪行,但是辯護律師在詢問證人時,故意提到兩位被殺的混混有多可惡,從小就是不安於法的小惡棍。

這麼做,就是為了讓陪審團瞭解,那兩名混混雖然被殺但不值得同情。以此,消減陪審團對受害人的同情,為後來海利復仇行為的合理性做了鋪墊。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其次,收集證據,證明對方專家證人的人品不可信。使得陪審團對對方產生不信任感

第三,情境式講述,引起共鳴。利用律師最後陳辯的機會,通過情境式講述,向陪審團再現了本案的兩名受害人,在侵害海利女兒時所用的殘忍手段,引導陪審團的情感導向,促使陪審團成員對海利復仇行為合理性的認可。

最終,律師成功引導陪審團做出了有利於海利的裁決——無罪釋放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海利被無罪釋放 與女兒擁抱

3、有的情感,是跨越種族膚色,為人類所共有的。

“我們應該怎樣尋求真相?用我們的大腦?還是我們的內心?”

整部影片最感人之處,莫過於傑克律師的最後陳辯。他拋開法律不談,而是給陪審團講了一個故事。

其實,傑克講的故事,就是海利女兒的親身經歷。他詳細描述了,海利的女兒被那兩名白人混混殘忍傷害的全部過程。唯一不同的是,在傑克的故事中,遭遇這一切不幸的,是一名白人女孩。

為什麼,傑克要將海利的女兒改成白人女孩?

因為,物傷其類,感同身受

檢察官、法官和陪審員都是白人,把受害女孩改為白人女孩,更能讓他們有切膚之痛。如此,才更能體諒海利為女兒復仇的心理動機。

確實,傑克這招很管用。故事結束後,甚至有陪審員默默的流下眼淚。就連一心想給海利定罪的檢察官,也淚眼汪汪。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結語: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本片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個案子,對律師來說只不過是執業生涯的一次勝負而已,但對當事人來說,很可能就是生死存亡。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如此才更當謹慎、再謹慎

《殺戮時刻》:明明是一場殺戮,他卻能讓陪審團判他無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