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出品 | 遠讀重洋

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

如果你們家有小孩,你肯定見過這樣的場景:

父母為了讓孩子吃得更營養健康,都會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多吃點蔬菜、水果,少吃零食。”

孩子可能都聽煩了,總是會不耐煩地回答:“知道了,知道了!”但是實際上,還是該吃零食就吃零食,該挑食照樣挑食。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其實,不要說孩子了,很多成年人在這方面也很難做到。

國外有一個營養師,就遇到過這種苦惱。她經常給自己的患者提供一些飲食方面的建議。

比如說,告訴患者不要吃高熱量的食物,多吃些水果,還有早飯要吃得豐富一些等等。

有時候她甚至還會把每頓飯吃什麼,什麼時候吃,這些細節全都列舉出來交給患者。

但是她後來發現,自己雖然做了這麼多工作,但往往收效甚微。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她還專門去問患者,他們到底有沒有按自己說的做,結果也發現,真正堅持做到的人很少很少。

有人說,您說得很對,但是我們公司食堂沒有水果,我早上也沒有時間準備豐富的早餐,所以只能隨便湊活了。

也有人說,我也試著按您說的去做了,但是我實在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最後只能放棄了,不然就生活得太痛苦了。

總之,他們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告訴營養師:你說得對,但是我們確實做不到。

那為什麼不管大人、小孩,都會出這樣的問題呢?

我之前一直以為,問題出在自制力上面,人們做不到只是因為他們的自制力不夠強,改善飲食的決心不夠大。

但是,我最近讀的一本書,卻改變了我的看法。這本書的名字叫做“First Bite”,中文名叫做《第一口》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 《第一口》和其作者比·威爾遜

書的作者叫比·威爾遜,是英國著名的食品作家和歷史學家。她曾經在英國時政週刊《新政治家》擔任過五年的美食評論家。

在這本書裡,作者指出,營養師的那些建議之所以沒用,是因為營養師只關注了什麼是對的,卻沒有關注怎麼做才能做對。

也就是說,她雖然知道“多吃蔬菜水果”是對的,但卻不知道怎麼讓患者“多吃蔬菜水果”。

用更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這位營養師並不懂得怎麼讓患者對自己推薦的食物產生食慾。

既然產生不了食慾,那當然就沒辦法堅持下去了。

相反,如果她能想辦法讓患者對這些食物產生食慾,那可能就不用她天天說,對方也會每天主動去吃。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但問題是:每個人對不同的食物都要不一樣的偏好,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吃一些食物,你怎麼可能讓人家對自己不喜歡的食物產生食慾呢?

作者認為,雖然有些人確實會對一些食物天生沒興趣,但是這種對待食物的態度,在後天也是可以改變的。

那怎麼改變呢?這還要從人的食慾產生的原理說起。

在作者看來,食慾的產生,源於我們大腦中的“味道圖像”

什麼是“味道圖像”呢?其實就是我們接觸食物的時候,接收到的所有關於這種食物的信息,包括視覺、嗅覺、觸覺和回憶等等。

這些信息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套編碼,這套編碼就是你對這種食物的全部記憶,也就是這種食物在你腦海裡形成的“味道圖像”。

舉個例子:

當你喝咖啡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咖啡的顏色是黑色的,鼻子會聞到咖啡的香氣,舌頭會感受到咖啡的香醇絲滑,你可能還會想起廣告或者電影裡營造的喝咖啡的氣氛。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這些都是你接觸到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傳遞到大腦中,然後在大腦中形成你對咖啡的“味道圖像”。

這個味道圖像,會讓你的大腦對食物,或者食物的相關特徵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印象。

比如,如果你的味道圖像裡,蘋果是不好的、消極的,而辣味是好吃的、積極的,那你下次看到相應的食物時,大腦就會釋放出不同的信號,讓你對蘋果產生不了食慾,但是對麻辣火鍋產生食慾。

所以,這個世界上其實並沒有天生對什麼食物有食慾一說,有的只是不同的“味道圖像”而已。

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一些常見食物的味道圖像,都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這就讓他們誤以為自己天生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味蕾發育是非常早的,當胎兒在13周的時候,味蕾就已經發育成熟了。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慢慢繪製各種食物的味道圖像了。

當我們再長大一些,就會逐漸形成一些“味道圖像”,對一些食物產生喜好;一旦形成之後,這個喜好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比如說,如果有人小時候經常吃辣,那他長大之後,對辣味食品的喜愛程度就會更高。

所以說,如果想要培養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最佳的時間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在3歲以前。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那如果已經錯過了這個時間,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也不是,我們的味道圖像,其實也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前面提到了,味道圖像的形成跟我們接觸到的食物信息有關。這些關於食物的信息,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感官信息,另一類是回憶信息。

所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對一種食物,或者食物特徵的味道圖像,那就得從這兩類信息來入手。

感官信息

通過感官信息,來改變我們對一些食物的味道圖像,其實也就是通過改變我們對一種食物的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信息,進而來改變我們對食物的認知。

比如說,芬蘭的一些幼兒園會開設這樣一個食品教育課程。

他們會給幼兒園的孩子,專門列一個健康食物菜單,然後鼓勵孩子跟這個菜單上的食物玩。在玩的時候,還會讓他們使用各種感官來感受食物的質地。

比如說,讓孩子觀看西紅柿的顏色,觸摸桃子表面的絨毛,聞一聞芒果的香味……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孩子們就會對這些食物的喜好發生改變。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以前他們可能更願意吃漢堡薯條,但現在就會更喜歡吃那些健康的蔬菜和水果。

研究人員發現,這個課程其實不光對兒童有用,對老年人也是有用的。

甚至那些飲食偏好很牢固的老年人,也能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讓自己的飲食習慣發生改變。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讓自己的飲食變得更健康,那不妨先別急著逼自己去吃不喜歡吃的東西。

可以慢慢打開你的感官,多去跟這些健康的食物接觸,觀察他們的顏色、感受咀嚼它們時發出的聲音、多聞一聞它們的味道,這樣時間長了,你就會潛移默化地喜歡上這些食物。

另外,作者特意提醒我們,在所有的感官中,嗅覺是最重要的。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這是因為我們的嗅覺,是所有感官中,唯一能夠和大腦中樞神經直接互動的感覺。所以,一旦嗅覺受損,人們的味道圖像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會導致我們的食慾大大減弱。

不過反過來,你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在使用感官改變自己味道圖像的時候,儘量多發揮嗅覺的作用。

比如把健康的食物,做得更好聞一點,從而讓自己喜歡上這種食物。

記憶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你在小時候對某種食物有不好的記憶的話,那你以後也會很不喜歡吃這種食物。

比如說,有的父母可能會強迫孩子吃某種食物,結果導致孩子長大後,一看到這種食物就反胃,更別說產生食慾了。

這就是因為,壞的記憶會讓食物的味道圖像釋放出消極的信息,從而讓人討厭這種食物;

而好的記憶,才會讓食物的味道圖像釋放出積極的信息,從而讓人們產生想吃的慾望,也就是我們說的食慾。

所以,我們想要改變一種食物的味道圖像,那就應該儘量強化跟這種食物有關的好記憶,弱化跟它相關的不好的記憶。

具體怎麼做呢?作者建議你在吃一些比較健康的食物時,儘量多構建一些比較溫暖、開心的場景。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比如說,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或者是輕鬆愉悅的週末,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做上一頓健康的食物,一邊開心談笑,一邊愉快進食。

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在自己看劇看得很開心的時候,就去吃一些健康的水果,等等。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總之,雖然人的“味道圖像”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了,但是這並不代表就改變不了了。

用自己的意志力對抗習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隻要我們順應天性,用更科學的方法激發我們的食慾,那就一定能夠吃得更健康。

最後,希望你在吃得更健康的同時,還能夠擁有好胃口。

今日話題

你覺得自己平時的飲食健康嗎?

你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呢?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與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保持同步

關注我們

每次閱讀都會有驚喜

營養又健康,但就是不想吃,怎麼破?| 遠讀重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