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舊時光》:原生家庭的錯?孩子的痛苦都來源於父母嗎?

我希望我的家是个能庇护我的温暖的地方。

最近重温了《你好,旧时光》,依然被余周周、林杨等几个少年的故事所感动,这才是我的青春,没有堕胎、撕逼、失恋,铺天盖地的试卷和一群共同努力的好朋友,我们怀揣的希望期待着遥远而美好的大学。

除了感慨青春,《你好,旧时光》也悄悄地展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

《你好,旧时光》:原生家庭的错?孩子的痛苦都来源于父母吗?

一在攀比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比不上余周周,爸爸就不要你了。”

这是周沈然妈妈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周沈然是余周周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有些懦弱孤僻,从小就生活在“比余周周差劲,爸爸就不要自己”的阴影之中。因为他妈妈一直计较着余周周两母女,并将这种念头强加给了他。她要求周沈然必须比余周周优秀,成绩必须比余周周好,才艺必须比她多。

周沈然妈妈代表着一种类型的父母,他们喜欢攀比、虚荣心强,将孩子作为自己人生不顺的唯一希望,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往往打着爱的名义逼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总有他们走向了极端。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尺码。

《你好,旧时光》:原生家庭的错?孩子的痛苦都来源于父母吗?

周沈然妈妈在教育他

这种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和周沈然一样,记恨他人,自卑又自负。

周沈然在学校没有朋友,他带着恨意看余周周。每次成绩出来,他排名低于余周周,他的心理压力便会很大。

他几乎一生都陷在余周周的阴影之中。

二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辛锐的家庭没有爱。

她妈妈没日没夜抱怨,嫌弃她爸爸窝囊,动辄打骂辛锐和她爸爸。

她守着一个破旧的小卖部,连东西都是过期的。

辛锐在余周周的帮助下成绩变得优异,可她不但没有感激余周周,反而记恨她。多年灌输痛苦的记忆让她不懂得感恩,反而像白眼狼去记恨帮助她的人。

《你好,旧时光》:原生家庭的错?孩子的痛苦都来源于父母吗?

这样的家庭自然是少数的、极端的。

但有许多家庭或多或少存在家庭暴力,这是孩子一辈子的伤痛。

爸妈整天抱怨,动不动就骂孩子、打孩子来抒发自己工作不顺的烦恼,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健康长大呢?

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仇视这个世界。

父母以为养育供孩子吃饱穿暖便足够了,却不知物质的满足永远无法弥补精神上的伤害。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难道不是第一次当孩子吗?孩子需要谅解父母,父母难道不需要谅解孩子吗?

孩子不是父母的物品,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应该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但可悲的是,现实中很多家长不仅疏忽了孩子的精神,物质也没怎么能满足孩子。

三在健康家庭下成长的孩子

在《你好,旧时光》中,林杨是近乎完美的存在。

他不仅长得好成绩好,还性格好。

他是阳光开朗有责任的好男孩,关心同学、尊重老师、体贴父母,有自己的底线,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

林杨就像小太阳一样,温暖耀眼却不伤人。

他的爸妈可谓是模范父母,他们充分尊重林杨的意见,用行动教导林杨做一个善良的人。所以林杨会尊重每一个人,会照顾凌翔茜、会帮助辛锐、会保护余周周……

《你好,旧时光》:原生家庭的错?孩子的痛苦都来源于父母吗?

笑起来很阳光

林杨的爸妈自然也望子成龙,但他们是这样告诉林杨的:“在你不知道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当你某天发现自己有想要做的事情时候,手中有足够的资本去供你选择。”所以林杨一直都很努力,很优秀。他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孩子往往模仿的是父母的行为,优秀的父母往往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很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像林杨爸妈的父母不太常见。大多数中国家长多少有些周沈然母亲或者辛锐父母的影子。

生活中往往见到的是孩子与父母什么都不愿意跟爸妈说,发朋友圈都要屏蔽爸妈。

有的孩子自杀了,有些人还认为是孩子心里太脆弱。若孩子还能从父母身上寻得安慰,他们又怎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呢?

有的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有些人却认为孩子内向不爱讲话。若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不是玩手机看电视,而是把孩子当朋友,孩子又怎么会不与父母说话呢?

有的孩子逃离家庭不愿回家,有些人却认为孩子没有良心不孝顺。若家庭是遮风挡雨的港湾,哪个孩子不愿意回家?

四怎样才当一个好父母?

首先是学会用行动指导孩子。

不盲目攀比、不轻易抱怨,父母的行为都会被孩子模仿。

用行动告诉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不是用言语去说。

很多家长刷着抖音叫孩子去学习,这样孩子只会不情愿。若是家长放下手机去看书,孩子便会主动学习。

很多家长会苦笑道:自己多少年没看过书了。

没关系,可以从报纸杂志开始。

以身作则,这不是一句老话,而是现实。

《你好,旧时光》:原生家庭的错?孩子的痛苦都来源于父母吗?

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其次是学会交流,这里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耐心听孩子想说什么,生活中常见的是孩子讲话,父母像一堵墙一样没有反应。

第二.让孩子知道父母想表达什么,不要暴躁不要责骂,而是用孩子听得懂的话、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

第三.形成良性沟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也许我们恰好是那么个不幸的人,没关系啊,我们可以成为幸运儿的父母。


我是大头葱,本是听书人,奈何入戏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