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留學生乘包機平安抵滬,母親說:這是最好的愛國教育!

4月6日一早,姜媛的手機炸開了鍋。她所在的家長群、班級群內全都在轉一條來自中國駐美大使館的通知,內容是摸底調查在美留學生搭乘臨時包機的意願,將優先照顧未成年人。姜媛的兒子正正,就是這樣一名未成年留學生。

正正今年13歲,在美國東南部一所中學念初二,出國留學還不滿一年。姜媛正在填寫申請表,忽然接到了正正的微信,原來他也準備填寫申請表,但不記得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故而向母親詢問。姜媛告訴孩子,自己會幫他申請。

遞交申請表僅僅一天之後,美國東部時間6日晚10時左右,與正正同校的兩個中國小留學生接到通知,可以自行前往紐約乘坐包機回國。翌日早晨7時,正正也接到了大使館電話,通知他前往舊金山乘坐包機。姜媛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暫時落了地,“畢竟,這是在近乎斷流的國際航班之外,憑空多出一條橫跨太平洋天塹的溫暖之橋!”

是否回國的艱難抉擇

原本前段時間,姜媛夫婦心態比較平和,還勸說兒子留在原地。畢竟回國路上有一定感染風險,何況多程轉機、十幾小時甚至幾十小時不吃不喝,孩子怎麼受得了?正正也表示同意。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一方面美國疫情越來越嚴重,一時間得不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中國民航侷限航之後,增加了回國時間的不確定性,焦慮和無助情緒開始慢慢在小留學生之中蔓延。一天,正正給媽媽發微信:“媽媽,我想家,能買到回家的票嗎?”

姜媛給正正發送了很多積極信息鼓勵他,告訴他當前情況下呆在原地不動是最好的選擇。但她心底也開始有些擔憂。“我們非常理解和支持國家限航的舉措,這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危。但孩子才13歲,又是第一年出國,一個人在國外,當前疫情趨勢不明,如果太長時間不能回家,擔心孩子受不了。”

平時,正正和爸爸媽媽會經常微信討論美國乃至世界疫情問題,一直較樂觀。隨著美國確診病例的驟增,孩子的心理也起了變化,他有一天忽然憂心地跟爸爸媽媽說:“如果這裡病毒真的非常危險了,你們千萬別過來,我自己想辦法活命。”姜媛夫婦聽了,既難過又感動。

孩子長大了,不僅擔憂自己的安危,也開始為爸媽的安全考慮了。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姜媛夫婦開始認真考慮是否回國、何時回的問題。而此時,正正和同學也開始熱烈討論,甚至列出了幾十條回國的利和弊。看了他們發給爸爸媽媽的長長的利弊清單,姜媛啞然失笑。幾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居然考慮得那麼周全。

姜媛坦言,如果沒有包機,他們還是傾向於選擇暫時呆在原地不動。因為,直達中國的國內各航空公司機票已經賣到五六月份,而且一票難求。轉機其他國家,對於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不現實,且感染風險很大。

危難時刻祖國來救他們了

出國留學是正正的願望,他認為美國的教育模式更適合自己的個性。而母親姜媛不太贊成,在她眼裡,正正獨立性不錯,但自理能力一直很弱,出國留學意味著他要獨自要面對生活,會非常艱難。

沒想到出國之後,正正彷彿一夜之間長大,對自我的要求也變得嚴格。例如在國內,正正體育考試時跑400米都是勉強及格,到了美國之後,他自覺開始長跑訓練,起初跑3、4公里就感到“累得快要死掉了”,漸漸地能夠輕鬆連跑15公里。

儘管美國疫情日趨嚴重,但正正學校所在的州確診病例相對較少,姜媛對兒子還算是放心。這段時間裡,正正依然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每天鍛鍊身體,跑步10-15公里,健身、踢球、做作業一樣不落。疫情逐漸嚴重之後,正正所在的學校開通網課,封閉校園,禁止走讀生入校。住校學生不能外出,可將所需物品列一張清單,由老師統一購買;快遞由老師發放,不允許學生直接接觸;一日三餐也由學生各自端回宿舍食用,避免聚集。老師們不停地提醒學生注意保持安全距離。

正正從小前往國外接受教育,父母擔心他長期國外生活學習,對祖國感情變淡,一直向他強調愛國的重要性。姜媛說,語言未免蒼白,而這次國家組織包機,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愛國教育,勝過千言萬語。“聽到可以乘坐包機回國的消息,小朋友們開心得不得了,晚上激動得睡不著覺。他們覺得在危難時刻,祖國來救他們了,這讓他們內心覺得非常溫暖!”

包機費用和風險由小留學生與家長自擔,姜媛覺得特別公平,“作為家長肯定心甘情願掏錢,國家已經照顧孩子,我們不可能再去佔用國家資源。”她說,誰也沒想到疫情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這對所有人都是巨大沖擊,對於出國不滿一年的兒子來說,可謂是一場精神錘鍊。

4月12日,正正已平安到達浦東國際機場,將開始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