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是一種深遠

是一種秀靜

是人天之間恰如其分的結合

古往今來

多少人往青城山

都衝這一字而去

前山問道

後山觀景

三十六峰煙籠絡

百零八景雨婆娑

道在人間

山比仙境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圖三 | 竹苔

圖四 | 獅心王梓


對青城山,似乎有一種特別的執念。

還是懵懂頑童時,圍坐在電視機前,等著看趙雅芝扮演的白娘子,一句“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反反覆覆哼唱過多少遍。在童稚的印象裡,青城山是有仙氣的地方,一條小白蛇到了青城山,再出來,便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白娘子,在煙雨飄搖的西湖邊上,和許官人演繹出一段驚世駭俗的愛情傳奇。

後來,陸陸續續知道,青城山原來在蜀地——一個自古多神話、出文宗的地方;知道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宮觀陳跡頗多;知道青城天下幽,多少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曾在這座山上留下墨跡佳句……

於是,這執念便一日日瘋長起來,好像順著它,就能進到青色漫漫溼衣衫的青城山。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二十歲的李白,第一次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前往成都干謁蘇頲,希望可以像司馬相如一樣得到賞識,失敗後鬱懷難舒,便登上青城山,過了一段“雲門掩竹齋”的逍遙日子;

幾十年後,另一位與他造詣比肩的詩人杜甫,在老朽之年,輾轉蜀地結廬而居,被青城山的美景徹底征服,留下“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山”的千古佳句;

幾百年後,本是蜀地之人的蘇東坡,近水樓臺先得月,年輕時更是數往青城山求仙問道,從此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青城山,於是成了一座神聖的道山。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赤城閣 | 關中麥客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建福宮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天然閣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五洞天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天然圖畫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老君閣


道在青城一山,源遠流長。

傳一千五百年前,張天師來此佈道,以青城山為根基,將道教弘揚壯大。時至今日,那些掩映在鬱郁叢林中的宮觀,依然闡述著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它們就地取材,依山而建,格局簡練,色調素雅,仿若從山中長出一般,早已與山融為一體。

由前山山門而入,經赤城閣、建福宮、天然閣、全真觀、五洞天、天師洞、朝陽溝,到達最頂峰的老君閣,一路細細領略,便可知“幽”之一字,不僅僅是一種表象,更根植於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之中。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圖一 | 時間都會打開

圖四 | 小於的暴走青春


在青城山上,除了宮觀,不可錯過的還有那些被濃綠包圍的亭子,它們讓青城山的古意更深遠,而水舒緩的聲音,和著風聲、樹聲、鳥聲,匯成一曲清涼的曲,讓青城山更加清幽。

從山下拾階而上,丹梯千級,曲徑通幽,溪水潺潺,層層疊疊,蒼翠青幽的山中,隨處可見青苔,便想到此山中的道人,每天都過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理想日子,山不負人,人不負山,當真是人間仙境。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