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降6.8%,毛盛勇:要以平常心看待

       在今日上午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了2020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下降5.2%。


       一季度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也都是負增長,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84145億元,同比下降16.1%;貨物進出口總額65742億元,同比下降6.4%。儘管如此,但從3月份看,隨著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主要經濟指標降幅均明顯收窄,工業產出規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其中,3月份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較 1—2月份收窄12.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5.8%,降幅收窄4.7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0.8%,降幅收窄8.7個百分點。降幅明顯收窄,呈現改善趨勢,這點值得注意。

       數據還顯示,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29萬人。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25至59歲群體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4%,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2月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2251萬人。

       此外,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義增長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3.9%。

       毛盛勇說:“一季度增速還是要客觀來看,不要把今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和常規年的問題簡單比較,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而且影響較大,不能簡單地比,我們還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季度經濟增長。”

       第一,要看到疫情嚴重衝擊的影響。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大、防控強度最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麼大的疫情,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比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傳播,減少了數以百萬計的感染,挽救了大量同胞的生命,當然也不得不付出一些短暫的經濟代價。

       第二,要看到全球經濟貿易大幅度下降的背景。疫情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擴散,現在全球跨境投資、貨物貿易和人員往來大幅度減少,一些國家機構紛紛下調增長預期,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第三,要看到中國整個產業體系的優勢。中國產業生產能力比較強大,配套設施有較強優勢,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同時,這種能力不僅沒有受到疫情衝擊,而且在疫情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儘管速度下來了,但是整個產業體系並沒有受到衝擊,整個生產能力沒有受到影響。社會生產體系是健全的,生產能力是充裕的,經濟恢復產能就能逐步釋放出來。

       第四,要看到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疫情是突發公共事件,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因素沒有變。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快、潛力充裕的基本特點不會改變。從要素支撐來看,產業基礎比較好,配套能力比較強,勞動力比較充裕,人力資本不斷積累,還有物流、交通設施等效率都比較好,這些能夠有效支撐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同時,持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不斷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潛力和活力。所以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因為疫情短期的衝擊就發生變化,一季度經濟總量下降6.8%,我們要用平常的心來看待,要綜合疫情衝擊、外部環境變化、自身產業體系優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來看。

       他還表示,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經過這麼多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當然還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就是脫貧攻堅。所以現在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放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上。脫貧攻堅順利推進了,這個仗打贏了,我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得會更好,全面小康就更有質量,更經得起歷史檢驗,更能讓人民群眾滿意。

欄目主編:樊江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