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彩田野綻放燦爛笑容

蓬街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經此裝運各種蔬菜的車子絡繹不絕。大棚的主人——楊禮池,有著30多年的蔬菜種植經驗,是鄉親們眼裡的“領頭雁”和“土專家”。曾經年少時,楊禮池立志要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裡幹出一番事業。而如今,在“楊禮池家庭農場”,皮薄汁多的小番茄、清脆鮮嫩的生菜,都已經成為市場上難得一見的“高檔貨”。而楊禮池在他自己一手打造的生態農業路上,收穫著更多金燦燦的果實。

□全媒體記者  莊向娟

不論什麼時候見到楊禮池,他都是一臉燦爛的笑容。在明媚春光的映襯下,讓人心情格外好。

“產量比去年略有增加,銷路不愁,只是受疫情影響,價格略有下降。”站在碩果累累的大棚裡,楊禮池這般說道。這麼多年來,楊禮池的小番茄從來不愁賣,超市、網上很難買到,絕大多數直接供應餐飲行業。

疫情期間,餐飲和娛樂行業受衝擊最大,楊禮池家的冷庫一度堆滿了碩果。不過,在政府的協調下,楊禮池直接向超市供貨,還通過小區業主群開展社區網絡銷售,不僅成功度過了危機,也收穫了一批新的追隨者。

“現在的農民,早就不能只管田裡的事了。”楊禮池感慨。

路橋大棚“第一人”

“當時有位領導說,如果路橋的土地都像楊禮池那樣種大棚,路橋的農業產值會遠遠超過工業。”楊禮池笑著說起他種植大棚蔬菜的故事,自豪滿滿。

如今,楊禮池在蓬街的菜地面積就有120畝,名字就叫“楊禮池家庭農場”。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一說到大棚種植,楊禮池在路橋幾乎是無人不曉。

“說我是路橋大棚‘第一人’,的確不假,因為我的的確確是路橋第一個搞大棚種植的。”楊禮池說道。

楊禮池搞大棚種植,時間可以追溯到1984年。那一年,跑遍四川、吉林、內蒙等地,隨父養蜂3年的楊禮池回到老家,開始嘗試大棚種植。

為什麼要搞這個?最簡單的一個回答就是:養蜂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就得從自家的三畝地裡“討生活”,但光種糧食,想要過上好日子,簡直天方夜譚。那時雖然已經分田到戶,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被激發了出來,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但人的價值觀絕不是吃飽飯就能滿足的,於是楊禮池開動腦筋,自找門路。

雖然連初中都沒畢業,但自幼愛學習、愛鑽研、愛讀農業雜誌的楊禮池,在雜誌裡看到了蔬菜大棚種植技術,眼前一亮。“我能不能試一試?”一顆種子在楊禮池心中萌芽。

說幹就幹。楊禮池最先在自家3畝承包田裡,開始種植大棚蔬菜。

“當時交通還很落後,蔬菜不屬於耐儲耐運的農產品,因此市場相對好做。”楊禮池蠻有把握。而且,要幹就要乾和別人不一樣的,楊禮池經過思考,決定種植反季節蔬菜,搶在別人一個多月前上市,錨定高額回報。

於是,他從西安買來早熟的種子進行試種培育。番茄一般要到六月上市,而楊禮池希望他種的番茄四月份就能成熟。結果,第一年下來,楊禮池試種的多個品種只有一個成功。但就是這一畝地的早熟大番茄,讓楊禮池淨賺四五千元!

這下,楊禮池篤定自己走對了路。

一起致富的“帶頭人”

楊禮池種植大棚蔬菜賺到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年紀輕輕的小夥子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膽識,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沒多久,他的叔叔、伯伯們立即登門拜訪,求教種植技術,周邊的農民也前來討教。

楊禮池也不藏著掖著,積極向周邊農戶普及大棚種植技術,只要他知道的,都有問必答。不僅如此,楊禮池還組織周邊農戶湊份子,一起採購優良種子。

而在新品種的種植培育上,楊禮池更是一直走在前頭。周邊的種植戶基本都是跟著楊禮池,楊禮池種什麼,他們就種什麼,但楊禮池總是想著法子觀察市場,跟著市場的風向來。雖然嘗試的風險都落在了楊禮池頭上,但是他也總是先嚐到創新的甜頭。

因此,楊禮池也被譽為“農業致富”帶頭人,歷年來收穫了一籮筐的榮譽。

1988年,楊禮池的大棚又有了一次大提升。新的大棚有一人多高,人可以站在大棚裡作業。這不只是工作環境的改變,而是切切實實給楊禮池帶來了收益。

然而,種植大棚蔬菜也不總是一帆風順,最主要的就是病害和市場的不確定性。

“引進的品種可能不適應這裡的土壤氣候,培育就會失敗。遇到一些新的病害,應對也是難題。還有就是蔬菜不適銷對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爛在地裡。”楊禮池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從新疆引進茄子品種,結果因為表皮呈黑色,本地市場不接受,一年的辛苦全部白費。

創新總是伴隨著風險。楊禮池並不氣餒,他一方面積極向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學習各種技術,一方面依然積極嘗試,種植新的品種。

上世紀90年代,楊禮池帶著一群搞大棚的到外地考察。他來到杭州四季青市場周邊的農地,發現他們種的蔬菜品種遠不如自己的。“他們那時候種田的還都是一些老農民,而我們是年輕一代,可謂頭腦靈活,年富力強。”楊禮池說。

從此,楊禮池瞄準了杭州、上海等高端市場,更加積極地投入蔬菜品種開發。“茄子上市的時候,從田地裡批發的價格就達五六元一斤,運到杭州則要賣到十幾元一斤。”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紀90年代。

1996年,楊禮池試種大棚苦瓜成功。那個時候路橋人還沒有吃苦瓜的習慣,大多數人連見都沒見過。一開始都是新路橋人在購買,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活力滿滿的路橋就已經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來此尋求財富。但沒多久,路橋人就發現了吃苦瓜的種種好處,群眾的餐桌上也因此多了一份綠色健康的食物。

頭腦靈活和大膽探索讓楊禮池不斷收穫成功的喜悅。他的家庭農場也通過土地承包權流轉,從3畝發展到30畝,再發展到120畝,開始以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成為路橋名副其實的“農業發展領頭人”。

現代農場的“探路人”

如今,楊禮池的大棚早已今非昔比。

土地耕作靠的是微耕機,澆水靠的是噴淋設備,還有病蟲害防治、溼度溫度控制等,走的都是智能線路。

更重要的是,楊禮池堅守“可持續發展”理念。

“農業的根本,在於土壤的質量。”楊禮池說。經過多年探索,他採用“親土栽培”的有機種植技術,堅持不用化肥農藥,收割後剩下的作物回田翻耕,保證土壤肥力。獨特的種植技術使得楊禮池的小番茄味道特別鮮美,成為名譽全國的“拳頭產品”。“最早的這批,田間批發價就要七八元一斤。”楊禮池說。

市場的反饋證明,這種從土地裡“摸爬滾打”出來的綠色農業技術,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這或許才是最有希望的有機農業。

同時,楊禮池還和許多大專院校建立合作關係,積極引入各種先進技術和品種,不斷進行更新迭代。

“一些種子都是從荷蘭、日本、以色列進口來的,譬如這種金黃色的小番茄,名字就叫‘夏日陽光’,價格要十幾元一微克,是黃金價格的7倍。”這個令人咋舌的數字,楊禮池卻說得輕描淡寫。

就在不久前,楊禮池的紅黃橙三色小番茄“吉祥三寶”還參加了鎮裡組織的直播帶貨活動,新鮮欲滴的小番茄因為皮薄、汁多、味甘,直接被“秒光”。

如今,黨中央號召“鄉村振興”,鼓勵發展農業綜合體和家庭農場,年過半百的楊禮池依然是幹勁滿滿。在率先開展大棚種植30多年後,楊禮池的農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金光燦燦”。

“國家的支農扶農力度越來越大,我們農民的日子也一定會越過越好。”楊禮池說這話的時候,笑容是那麼的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