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口頭禪,暴露了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你的口頭禪,暴露了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1

你有沒有覺得,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句口頭禪。

有一個幼師朋友說,每次家長來接孩子。

有的父母經常跟孩子說:“今天過得好嗎?開心嗎?”

而有的父母經常說:“今天有沒有打架?有沒有人欺負你”

幾乎每次都會跟孩子說。

而在家裡,有時孩子執拗的時候,會經常聽到這句話:“我數到三!”

很多父母把這個當做殺手鐧。

然後孩子乖乖地順從了。

而孩子上了小學後,我發現有一句話幾乎成了我們的共同的口頭禪——“作業寫了嗎?”

我發現自己也漸漸變成這樣。

有時看到小小魚來我面前一晃,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問他一句“作業寫了嗎?”

當我說完都會覺得後悔,之前不是剛問過一遍麼。

為什麼又這樣問。

有時孩子會反感,“爸爸,你不是剛問過嗎?”

“我馬上就去!”

細細一想,你會發現每一句口頭禪背後都自有深意。

父母的觀念不經意間暴露了出來。

而且那些焦慮的、關注的東西是什麼,一目瞭然。

只要看看自己的口頭禪,就能看看養孩子的路上,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父母。

2

一逮住機會就跟孩子說教的父母,真的很像嗡嗡的蒼蠅。

自己反觀一下都會覺得很煩。

只是孩子有時沒辦法反駁,因為一反駁,只會被批為頂嘴,然後換來更多的說教。

所以孩子索性就閉上嘴了,忍住了。

但是你覺得孩子真的就會按照你說的那樣去長大嗎?

比如有的媽媽看到孩子的字寫得不好,東倒西歪的,

每次一見到就會批評孩子說:“你這也叫字啊!你這寫的什麼東西啊!”

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批評打擊,還會生氣。

但有很多的孩子早已經習慣了。

還記得有一次在一個親戚家,他家裡有兩個男孩,一個讀小學二年級。

那天我看大點的孩子盤著腿坐在地上,然後在茶几那塗塗寫寫。

沒一會他媽媽就跑過去瞧。

“你這字這麼醜,誰看得懂啊!”

“不要上學算了,學習這麼不認真。”

孩子搖晃著頭,好像沒聽見一樣。

親戚轉過身跟我說:“他經常這樣,讀書不認真,寫的那些字都無法直視。”

我看孩子半扶著身子,在低矮的茶几上寫字。

任憑誰去寫,都會比較吃力,也很難寫好吧。

為什麼不讓他在合適的書桌上寫作業呢?

然後每天帶他練練字。

而不只是去批評孩子,然後一番指責之後卻接受這個現實,不做點什麼呢。

有時,當看到孩子玩手機,大人就批評孩子說:“總是看手機,玩手機,不要讀書了。”

你這樣嘮叨,孩子當時可能暫時放下,但是轉眼就又玩去了。

有的孩子讀小學時就有了自己的手機,看短視頻、玩遊戲,比大人還順溜。

有一次在我們鎮上的一個店裡買東西。

老闆娘的三歲的孩子搶著媽媽的手機玩。

老闆娘說:“天天要看視頻,不給她看就哭喊,上癮了!”

這麼小的孩子就玩手機上癮了,接下來你怎麼管孩子的手機手機?

如果玩手機成為了習慣,那任憑你怎麼說,他們都會逮住機會玩手機的。

怎麼辦呢?

難道就任孩子這樣成長下去麼?


你的口頭禪,暴露了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3

其實絮絮叨叨永遠不如去身體力行地去做。

孩子的習慣要早養成。

在孩子10歲前,最重要的就是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這樣父母就能少唸叨,省心省力。

因為我這些年一直在做親子共讀推廣。

就拿閱讀習慣的培養來說。

有媽媽跟我說:“魚爸,其實在家裡我也經常跟孩子說去看看書。可孩子就是不去,怎麼辦呢?”

其實你跟孩子說“去讀讀書”是遠遠不夠的。

他會想,“我讀什麼呢?有什麼好讀的呢?”

而真的拿起書,覺得有難度就會想:“我怎麼讀呢?這可一點不好玩!”

就這樣,你叫破嗓子,孩子也不會愛上閱讀的。

假如換一個思路,不要只是叫孩子去讀。

而是陪孩子一起讀,那結果就會不同。

比如我們可以把那些有趣的書,念給孩子聽。

把我們喜歡的那些故事書,推薦給孩子,他們會感受到我們對書本的喜愛之情。

也會產生好奇和興趣。

比如小小魚一兩歲的時候,也是更愛玩沙子和玩具的。

他可不喜歡什麼書。

可如今他卻能一整個上午待在房間內讀自己喜歡的書。

有時想想,我跟他媽媽一起,給他念了近5年故事書。

每天睡前會有睡前故事。

週末時間多的時候,上午或者下午也會隨機讀一兩本繪本。

有時嗓子都快冒煙了,也要講完答應他的量才行。

這麼多年堅持下來,他已經可以獨立閱讀了。

我只要找難度合適、有趣的書給他就可以了。

假如沒有這些付出,又怎麼能幫他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敲開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呢。

幾乎所有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每一次、每一天的積累。

孩子的字寫得太大或者太小,或者歪歪扭扭。

不要急著去批評他們。

更不要只是批評一下就算了。

可以帶著孩子寫簡單的筆畫,每天練習一會。

堅持下來,就會發現變化。

說到底,還是要去行動,而不是催促唸叨。


你的口頭禪,暴露了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4

那什麼樣的口頭禪,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呢?

比如鼓勵的話語。

“沒事,你再試試看!”

“沒關係,爸爸媽媽相信你!”

“我覺得你可以!”

當孩子在困難面前表現出畏縮、害怕時。

這樣的口頭禪會給孩子一種鼓勵,讓他們鼓足勇氣再去嘗試一遍。

去獲得小小的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而當孩子磨蹭、發脾氣時,也不要急著去指責啊!

可以試試理解他的話語。

“我知道你現在感覺很不好,跟我說說好嗎?”

“其實我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樣感同身受的理解,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支持和溫暖。

如果你跟孩子的關係很親密,而且孩子充分地信任你。

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父母是什麼?

我覺得父母這個身份意味著責任。

我們有責任給孩子幸福快樂的成長環境。

想想看,如果你能在溫和的態度下,跟孩子好好商量。

那是多好的事。

如果你說孩子總是說不聽,故意氣你。

那肯定是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先從我們自身查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