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領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父母一定要知道!

青春期是一個孩子從生理到心理都會發生巨大變化的階段,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很容易出現各種情緒波動問題,下面我們就以一個案例來分析一下,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低谷。

有位家長曾向我諮詢:她的兒子今年上初二,14歲,正值青春期,這學期有了很明顯的變化, 脾氣變得暴躁了,沒沒禮貌,還會說髒話,開始有了自己的隱私。有段時間情緒低落時還會說“想死”、“好煩”,想開導他他就嫌煩。問他是不是跟同學鬧矛盾或談戀愛了,他也不耐煩。家長為此十分擔心。

很明顯孩子現在是處於一個情緒低谷階段,為什麼孩子會有情緒低谷?原因主要有三點:

如何帶領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父母一定要知道!

一、最近一段時間有沒有發生過很重大的事情,導致孩子的改變。

這裡所說的“重大事件”,不一定是我們家長認為的重大事件,很可能是一些在家長看來很無所謂,但會引起孩子情緒激動的事情。

十四歲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孩子在這個階段變的脾氣暴躁,說髒話,很煩,甚至說想死,很明顯他的負能量很多,這就說明他在一個情緒的低谷裡面。

有些我們覺得是開導孩子的話,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很煩。問題中的媽媽也說過試圖開導她,但是他嫌媽媽煩。那媽媽到底是怎麼開導的?如果是拿“沒事兒”、“活著多好呀”、“多輕鬆啊”等等這樣的話來開導他,那麼我們就要閉嘴。這些話更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會起到負面的作用。

如何帶領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父母一定要知道!

二、孩子情緒低落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童年的一些事情。

有些事情孩子可能記不住了,但是相關的感受是會永遠會留在大腦裡的。

孩子現在在上初中,正好在青春期這樣的一個節點,一些兒時階段的重要的感受很容易就會被激活,從而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所以我們也要回憶一下在孩子小的時候,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對孩子的陪伴是不是到位,這點要去了解一下。

三、父母經常爭吵也會引起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還有就是孩子父母之間的關係和溝通如何。因為父母之間的不合,對一個孩子的安全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說:“我家孩子的安全感怎麼這麼低,平時家裡也都可疼她了。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都跟塊寶似的,走哪護到哪兒。但是孩子為什麼一到陌生的環境就會表現出不自信,沒有安全感呢?”這點我們在往深了挖,就會發現很多原來是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太好,導致孩子在安全感方面是有缺失的。

因為幼小的孩子還不能區分自己的行為和環境的關係,如果父母經常爭吵,關係很冷漠,孩子很容易就把父母的不和歸因於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好或自己不乖,才會導致父母吵架,從而產生不安全感和負疚感。

如何帶領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父母一定要知道!

怎麼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思路入手。

1.情緒ABC理論

我們在學習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課程中有一個“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說的通俗點就是一句話:當我們有情緒了,不管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的來源不是因為一件事,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認知和觀念導致我們有情緒。

從開頭家長諮詢中我們得知,因為這個孩子從小性格溫順,愛和女孩子玩耍,導致現在很多同學笑他這件事情,針對這種情況,如果說認知不一樣的話,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緒:

第一,如果孩子很消極,他就會覺得:他們都笑我,所以我不應該跟女孩玩耍。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很傷心很難過。

第二,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很積極,他就會自己靈活變通的處理這個問題,他就會想:他們是不是羨慕嫉妒我,因為我能跟班裡最漂亮的女孩能打成一片,他們卻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才笑我。所以,如果孩子有這樣一個認知的話,他的情緒就不會很消極,反而會覺得自己很有能力。

這個就是情緒ABC理論,家長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

如何帶領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父母一定要知道!

2.寫日記疏導

鼓勵孩子寫日記也是很好的一個情緒宣洩方式。初二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隱私了,這很正常的事。孩子可以在日記中把自己的煩惱和不快樂發洩出來,或者把自己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承受的壓力也寫出來,然後想辦法排解掉這些負面情緒。孩子可以把每一個壓力分解開來,每個壓力想出三個不同的點子來應對,也可以跟自己的朋友或者可以依賴的家長、長輩們一起商量。這是個非常好用的方法,我們的線下沙龍,是在一些親子課、家長課上也很有效的一種作業模式。

如何帶領孩子走出青春期情緒低谷,父母一定要知道!

3.家長改變家教方式

最後就是我們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只有平等的溝通,孩子才會願意向父母吐露真正的心聲。多關心孩子的生活、交友的情況,多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而不是隻關注他的學習成績,或者孩子具體行為上的一些表現,這都是很重要的關注點。

以往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太善於用腦子而不是用心。當你用心去感受孩子在做的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明白他的內心想法是什麼;當你用心與心去碰撞交流的時候,你就會理解他,孩子也會感受到你那份理解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