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錯覺‖投資的世界裡,漲的耀眼不如漲得久,經久不衰才王道

本文來自力場作者:【神·武羅】

——活得耀眼不如活得久,漲得妖魔不如漲得長


在幣圈呆了兩個多月,發現了一個現象——大家都認可比特幣的價值,認可比特幣風險最低,最穩。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還是捨棄比特幣而投其他小幣種,為什麼?追求高收益,總想埋伏到一個百倍幣,就翻身財富自由了。
還有就是,很多做合約的人,喜歡追求賺更長的波段,而看不上小波段,一方面認為頻繁操作只是加高了風險,另一方面,覺得小波段的收益率不夠高。
是的,最近我玩兒合約去了,人生重在體驗哈,也是為了更好的寫文,服務小夥伴們。我的投入並不高,1000塊錢,體驗而已。
低倍槓桿,高倍槓桿都試過了,然後長短波段(相對的)都試了一下,我的策略一改再改,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的,一會開講。
(目前為止,賬上219u,最高的時候281u,不是為了嘚瑟,只是證實一下我是能運用策略調整進而賺到錢的。)
哈哈,今天,我要告訴你的是,高收益是一種錯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有兩個標的,一個是BSV,在3個月的時間裡,非常的妖,5個月中有3個月都取得了100%的回報率,但是有2個月虧損了60%。另一個是BTC,則比較平穩,每個月大概15%左右的收益率。這兩個標的究竟哪個的收益更好呢?

你不要進行計算,只用直覺來作出選擇。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那個大起大落的BSV,哈哈,原因很簡單,100%的月收益率太誘人了,而對比起來BTC的15%的漲幅感覺漲得太慢,不過癮。
好,我現在來告訴你實際的情形是什麼。如果你經過一個簡單的計算,你就會發現,BSV的5個月的累計收益率為28%,平均每個月是5%左右,也就是1.28開五次方根,自己可以按計算器試試去。

而第二個BTC呢?實現了5個月翻倍,累計收益率為100%。

這麼大的差異是不是很多人都非常地吃驚?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高收益錯覺,這個錯覺的產生和我們人類“短視”和“有限注意力”的認知習慣有很大關係。
你看,我們有限的注意力,非常地容易被那些超常的數據,或者現象所吸引,比如100%這樣耀眼的收益率。比如小幣種那些一個月翻了一兩倍的漲幅。
另外,我們對於近期的數據也更加敏感,比如說去年炒幣是賺是賠,和前年炒幣的業績,在我們的決策中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們常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其實人類也一樣,越是近期的信息,在我們腦中的權重越大,比如前面的例子裡面,因為BSV上個月給了你100%的收益率,所以會讓這個高收益的錯覺更加地顯著。

你可以審視一下自己,或者自己身邊其他的散戶投資者,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情形,沾沾自喜地說,自己這個月或者這一把投資賺了一大票,但是隔了幾個月,甚至年底一算,其實是虧損的。
很多奶王有時候在奶某種幣的時候,其實也經常利用我們這些認知偏差,強調近期耀眼的漲幅,其實有時候近期的耀眼的漲幅是可以被操縱的,比如狗莊拉盤,而對長期的波動輕描淡寫地帶過。
很多人迷戀合約的100倍槓桿,對現貨囤幣黨多有嫌棄,認為太慢,其實這也是一種認知偏差,總是沉迷於某一單的高收益,忽略了他們爆過的倉,割過的肉。
實際上,真正好的標的和策略是那些能夠長期持續獲得穩定收益的標的和策略。比如說剛才的例子中,每月15%的收益率,5個月資產翻一倍,10個月下來你的資產就變成了4倍。
這其實就像在海上泛舟一樣,那種波濤洶湧的海面一下子可以把你顛到浪尖做弄潮兒,但是它也意味著你可能一下子跌下谷底,甚至翻船。
而隨著這種相對平穩的水流前行,你才能夠順利地到達彼岸。所以在投資的世界裡,要切切地記得,“活得耀眼不如活得久”。
在投資的世界裡,“活得久才是王道”,它不是雞湯

這背後是我們克服自己短視和有限注意力的認知偏差所得到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其實可以轉化成一個重要的投資啟示,就是儘量選擇那些資深的,經歷過牛熊轉換的標的,這不是泛泛的經驗之談,而是非常嚴肅的學術研究,也是近年來行為金融學裡面最熱的話題之一。
當然,學術圈研究的是人哈,比如基金代理人。把上面的例子裡的BSV和BTC換成基金代理人即可。
把這種學術的研究套用到投資標的裡也是成立的,怎麼說呢?比如,數據的證明標的(或者是基金經理人)的年齡、進入市場的年限、以及它的漲幅中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標的進入市場的年限越長,它的漲幅就越好。
學術圈對這種現象從行為金融和經濟週期的角度作出了有趣的解釋:行為金融學裡面有一個分支,就是專門研究人們以前的經歷是怎麼影響著人類的偏好和決策的。
我記得有篇文章,考察了日本幾代人的風險投資決策,在控制了年齡、職業、性別等各種因素之後發現,凡是經歷過重大地震災害的個人,都會明顯地傾向於採取風險對沖的活動,這個邏輯如果放在基金業就會體現在基金經理人是不是經歷過經濟週期,然後具有穿越牛熊的風險應對能力。

比如說美國的經濟週期大約是10年,10年就會經歷一次衰退和繁榮。而咱們中國的證券市場也有“七年之癢”的說法,一個經歷過繁榮衰退,牛熊轉換的基金經理,對外部衝擊的承受力才會更大,在資產配置上也會顯得更加穩健。
比如說在2015年,A股市場的波動中,有一大撥80後的基金經理基本都沒有經歷過2007年的股災,他們從任職一開始就進入了一個牛市復甦的趨勢中,在資產配置和槓桿運用上都非常激進。而那些經歷過2007年股災的資深的基金經理,在6月初政策突然轉向的時候,就已經抓緊撤出了。
這個現象其實不僅僅是在中國,現在隨著“千禧一代”成為華爾街的主力,市場上也有很多玩家是沒有經歷過市場洗禮的。
2015年的時候,瑞士央行就宣佈,瑞士法郎和歐元脫鉤,當時外匯市場就發生了劇烈的波動。當時很多年輕的外匯交易員一下子就蒙了,他們就完全喪失了對基本面的判斷,忙著一窩蜂地去鎖定流動性,結果使匯率出現了歷史性的超高波動。
所以有人說,當市場上都是沒有經歷過週期洗禮的玩家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市場風險,因為這些人的行為會加劇市場的波動,有時候甚至會將一個小小的衝擊變成一個系統性的風險。

為什麼說資深的,有較長連續任職期限的基金經理會有更好的長期業績呢?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經驗,而且是因為我們人類的經歷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偏好和未來的決策,而那些穿越經濟週期活下來的基金經理,會有更好的風險控制的能力。
這個邏輯換在投資標的上也是成立的,那些穿越過牛熊,經歷過牛熊轉換的標的,才具有更好的抗風險能力,不容易死掉。也更容易獲得穩健增長的收益。這個穩健,是拉長時間軸來看的,而不是看短期,畢竟,幣市是個波動巨大的市場。
而當你拉長了時間軸,然後去看比特幣,雖然有波動,但,是不是呈一路波動上漲的趨勢?
2016年到2018年的間,幣圈的市場是不是有一種百花齊放的氛圍?各種新幣種嶄露頭角,在94的來臨之前,幾千個幣種,很大一部分也就出生了兩三年吧?而這些小幣種很多都耀眼的漲幅。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華爾街,21世紀初的時候,對沖基金的年輕天才們在量化交易上賺取了鉅額利潤,當時大家的感覺是,像巴菲特這樣的老古董都已經過時了。
後來的事情,你已經知道了。
2018的94之後,一大波幣種歸零,而剩下的幣種絕大多數跌幅都在90%、甚至99%以上。

2015年6月份以後,A股市場發生了劇烈波動,激進的基金經理們虧得面無人色。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華爾街的對沖基金清盤了差不多一半,而巴菲特老爺子從2009年到2016年平均回報率仍然保持在12%左右。
這些例子無一不在印證著這句話:在投資的世界裡,活得久才是王道。
這句話確實聽著像雞湯,其實背後有它深刻的金融學邏輯。而這個邏輯,對於你我這樣的普通投資者來說,是有重要的投資啟示的:在選擇標的的時候,我們應該找那些資深的,經歷過牛熊轉換的投資標的。
別總說巴菲特老爺子是老古董,過時了。(具體文章回顧之前的《信息不對稱帶來認知錯位——我們是不是誤讀了?巴菲特這老頭子他壞得很》)

高收益錯覺‖投資的世界裡,漲的耀眼不如漲得久,經久不衰才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