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同事小唐家四歲的孩子已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了,成為很多家長都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小唐在孩子剛剛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上早教班,通過各種方式來開發孩子的智力。現在小唐家的孩子已經會說很多簡單的英語句子,認知很多的漢字,十以內的加減法都已經學得很溜了,美術,鋼琴和舞蹈都有所涉獵。

用小唐的話說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唐說早教班的人很多的,需要提前半年報名才能去的。由此可見,小唐對孩子的重視程度相當高。其實,小唐的這種情況也只是當先千萬父母的一個縮影而已。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自古就流傳著一句名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對讀書對仕途的崇尚程度可見一斑,同時這句話也是從古至今,世世代代人們為了出人頭地十分信任的至理名言。同樣的這句話也很適用於當下的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想方設法提高孩子智力,高分數是似乎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分數至上的時代,孩子們都接受怎樣的教育方式

1、剛會說話就上早教班

很多生活的一線城市或二線城市的孩子,在剛剛會說話的時候就會被爸媽抱著去上各種類型的早教班,來提高孩子智力。

2、採用各種方式全力開發孩子智力

很多的媽媽都會在孩子六歲之前給孩子補充各種的營養品,或讓孩子學一些不適合,不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東西,來加快孩子腦部的發育,提高孩子的智力。崔玉濤老師說,很討厭“開發智力”這個詞,順其自然的成長,正常智力就是最好的。很多的爸媽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怎麼喝水,怎麼吃飯,怎麼去玩玩具,恨不得把自己會的東西都一股腦的全都傳輸給孩子,想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3、讓孩子去學各種特長,而從不問孩子是否喜歡

大多數孩子每週都要去上各種的特長班,而且年齡都比較小,美術班的小朋友四五歲的大有人在。舞蹈班,鋼琴班的更是如此,很多的孩子可能都不喜歡媽媽給自己選的特長班。只是媽媽讓去學的,自己就去了,其實孩子未必喜歡,也未必願意學,或者學的會。

洪蘭教授說其實很多的家長都存在著教育誤區,逼著孩子去學習,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但是,很多的家長卻沒有想過,家長們一心追求的分數,一旦離開學校後就會失去它的魅力。同時很多的父母都忘記了自己對孩子的初心,一個媽媽在孕育一個小生命的時候,幾乎天天期盼孩子健康,這種想法可能會一直持續一兩年。過段時間後,媽媽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不斷的要求孩子擁有過人的智力,考試滿分。而父母一味地追求智力和分數,未必會讓孩子優秀。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一味追求智力和分數,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1、孩子失去天性,變得呆板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被爸媽要求學很多的特長,上各種的輔導班,沒有玩耍時間,沒有屬於自己的掌控的時間。讓孩子失去了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天性,變得呆板冷漠。

2、一味追求高智商,讓孩子變成“電腦硬盤”

有些孩子在上學之前幾乎已經學完了小學一年級的全部課程,並且,美術和鋼琴以及舞蹈都已經考過好幾次級。這些孩子的大腦都被爸媽當成了“電腦硬盤”,不停地去儲存知識,收集各種特長,並無限制的擴展內存,讓孩子不斷地去保存並繼續儲存更多的知識。楊佩昌在德國留學多年,並針對當下教育方式寫了這樣一本書《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別把孩子大腦當硬盤》。而在一些歐美的發達國家在幼兒時期的孩子是不會要求學書本知識的,而更注重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方面的教育。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3、沒有自己的愛好

孩子在小時候思想和心智都不成熟,而這時爸媽佔據了主導地位,長期以往,導致孩子沒有自己的愛好。更沒有辦法發自內心去喜歡某種東西是什麼感覺,缺乏來自內心深處的感知力。因為這些本該自己做決定的事情,反而被父母剝奪了,沒有去親身感觸,學習的機會和過程。

洪蘭教授說不要去讓孩子跟別人比智力,比分數,而是要比孩子不會變的內在品性,如善良和正直,孝心和適應能力等。因為高智商和高分數,只適用於學校,而不適應社會和人的一生,更不是孩子的全部。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培養孩子內在不變的東西,孩子才會更優秀

1、鍛鍊孩子獨立性

獨立性是孩子在進入學校時,首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當孩子擁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疊小被子,穿鞋子,吃飯等這些能力後,孩子就會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而獨立性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更是重要,孩子有較強的獨立性,會變得堅強,敢於闖蕩,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更不會成為“啃老族”。

2、培養孩子安全感

很多的父母都忽略了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而孩子的安全感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也就是三歲之前。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底氣,才會更自信,才能夠有去探索和發現的想法。因此,孩子在三歲之前,爸媽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孩子講故事,做遊戲都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中國式教育”如何改變?一味追求成績,家長別用錯了方法

3培養孩子感知力和認知力

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感知力去學習,去觀察,去發現,才能夠真正的提高認知力,而非爸媽手把手地教會孩子應該怎樣去做,怎樣去玩。三歲之前是孩子感知力和認知力發展的很重要階段,爸媽不妨可以嘗試,去怎樣搭積木,怎樣騎小車子,給予孩子去感知事物的空間。

古人都遵循十年寒窗的苦讀規律,想要一舉成名,讓天下人盡知,擁有榮華富貴。而一個人不變的品性才是孩子贏過他人的必勝砝碼。因此,孩子能力和品行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智力和分數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