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為《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這是《曾國藩全集》中收錄的第一封寫給弟弟的信。

曾國藩在信中流露出濃濃的兄弟之情,表達出了極大的責任心和渴望各位兄弟成長成才的殷切期盼。

信中,曾國藩對治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中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對我們的學習也有極大的幫助。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01 治學如熬肉

“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漫火溫。”子思和朱熹等人說,做學問就像熬肉,必須先用猛火煮,再用慢火燉。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曾國藩反思自己做學問的經歷,指出:我生平做學問,從來沒有用猛火煮過,雖然有些知識,但也是從領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爾下點功夫,也不過悠閒自得玩味索求罷了。好比沒有煮沸的熱水,馬上用溫火溫,越溫越不熱。

子思和朱熹等人所說的“猛火煮慢火溫”就是指,讀書時應該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進行研讀,從整體上把握這本書的精髓,就像用猛火煮沸;然後再慢慢品讀書中的章節和字句,仔細咀嚼,探求書中的精義,就像用慢火細燉。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02 治學如掘井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子序曾經教導我說:用功好比挖井,與其挖好多口井卻都沒挖到井水,哪裡比得上緊緊守著一口井,力求挖到泉水而無限取用不會衰竭呢?

“此語正與予病相合。蓋予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這幾句話正和我的毛病相吻合,因為我就是一個挖了很多井,而都沒有見到泉水的人。

吳子序所說的“掘井及泉”,意思是說,做學問就好比挖井一樣,如果學得多而雜卻都不精通,就好像同時挖了很多口井,卻不能挖到泉水;不如只專心攻讀一門學問,把它學深、學通、學透,就好像專心挖一口井,最終肯定會挖到泉水。

這種說法其實也有一些問題,因為有時如果我們在本來沒有水的地方挖井,再挖多深,再挖多長時間,也是不會挖出水來的。但這種精神卻是我們需要理解和掌握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我們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03 讀書有兩事

“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我們讀書,只為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增進道德,追求的是心意真誠、思想端正、修身齊家的道理,做到不愧對生身父母;另一件事是修習學業,操練的是默記背誦詩文的技巧,做到自強自立。

“衛身莫大於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

為自身謀求沒有比謀生更大的事了。農民工人商人是通過體力勞動來謀生的人,讀書人是通過腦力勞動來謀生的人。

“故或食祿於朝,教授於鄉,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

所以說,有人在朝廷當官拿俸祿,有人在鄉里教書以餬口,有人做名士官宦家裡的食客,有人做達官顯爵的幕僚賓客,都需要考慮他們所掌握的學業,足以謀生而無愧於心。

“科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尸位素餐,而後得科名而無愧。”

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是當官拿俸祿的途徑,也要衡量自己學業如何,將來不至於尸位素餐,之後得到科舉功名才會心裡不感到慚愧。

“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

謀生謀得謀不得,困厄還是顯達由老天作主,賜予還是剝奪由別人作主;學業精深還是不精深,則完全由自己作主。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為了謀生,還是為了求學,都應該學好知識,增長本領,不出現本領恐慌,不會因為缺乏技能而失去謀生手段。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04 專與精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追求學業精深,沒有別的辦法,專一罷了。

“諺曰‘藝多不壓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諺語說:技藝多了不能夠維持生活,是說他不專一。我挖井多卻沒有泉水可以飲用,就是不專一的過錯。

“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各位兄弟要力求專一於學業。

“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

像九弟志向在書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廢棄其他學業。但是每天寫字的時候,不可不提起精神,隨便什麼時候隨便什麼事情,都可以觸動靈感。

“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

如果志向在研習所有儒家經典著作,那麼應該專門研究一種經書。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麼應該專門研究一個人的文章。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麼應該專門看一個人的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也一樣,作試帖詩也一樣,千萬不可以同時兼顧,樣樣去學就一定一無所長。

曾國藩勸導弟弟們,在治學中一定要做到“專”和“精”。不論是讀經、作八股文、作古文還是作詩,都要專於一家,不能同時兼顧,否則便會一無所獲。

我們現代人在工作和學習中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有些人好像什麼都懂一些,但實際上卻沒有一門是精通的,因此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曾國藩:治學如烹肉須猛火煮慢火溫,治學如掘井要掘井及泉


05 幾點啟示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幾點啟示:

做學問如熬肉,要下“猛火煮慢火溫”的功夫,既要猛火煮沸,集中時間和精力掌握書中要義,又要慢火熬製,字斟句酌,認真研讀,吸取書中精華。這樣才能讓學問真正入腦入心,學到精髓。

做學問如掘井,要緊盯一點,深入下去,專心研究。那種打一口井只打幾下就想換地方重打的做法,是打不出井水的。所以一定要做到專注、專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要領,學到真本事。

要做到“專”與“精”,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廣,而要求深、求精。年輕人在求學時,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和志向著手,選擇一門學問專心鑽研,只要真正達到“精其業、長其技”,就一定會有光明的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