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2006年到2016年。

一、引子—從Palm 和Blackberry入門

從2006年擁有第一臺智能手機Palm Treo 650以及緊接著的第二臺智能手機Blackberry 8320以來,作為智能手機重度用戶和電子產品的使用愛好者,筆者使用過的智能手機已不下幾十臺。在那個時代,智能手機還算稀罕物件,國內用戶一般接觸到較多的是MOTO的liux、NOKIA塞班、以及後來風靡一時windows mobile,而筆者卻劍走偏鋒,從Palm OS和BB OS入手,開啟了自己的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Palm Treo 650)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Blackberry 8320)

二、iOS來了,Android也來了

2007年開始,iOS和Android相繼誕生,並開始伴隨硬件迅猛發展。

作為手機控,筆者與android及iOS的接觸都是比較早的,大概2008年末或是2009年初就購入過一臺當時已經過時了的HTC G1作為實驗田,體驗實在太糟糕只用了兩個月就賣掉了。還有當時與一波市場部銷售部的同事經常出差混跡,他們大約是人手一隻iPhone的,當時的iPhone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大概的印象是他們一下車、一到酒店都找地兒充電,在那個年代,iphone的外觀、屏幕、圖標、系統動畫都還是很有衝擊力的,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這手機並不大好用,連複製粘貼都沒有,但就是高貴、就是貴、就是能裝到B。但我一個黑莓老炮兒對此是無動於衷的。筆者的第一隻iPhone是3GS,那已經是2011年了,後來的歸屬也是被轉手賣掉了。

如果說那個年代的安卓手機還不太堪用的話,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制造門檻的降低及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出現了更多配置可觀、體驗優秀的千元級甚至百元級的安卓智能手機,給用戶帶來了更低的使用門檻和更豐富的選擇。

因為iPhone一直是被我Diss的,所以筆者這些年經手的智能手機也是基本都是安卓手機,中間夾雜了兩次不太愉快的iPhone使用經歷,可以說筆者這些年的手機使用史也是一段安卓智能手機的發展史。從最早的第一臺HTC G1到最新的SAMSUNG NOTE 8。從android1.0到android8.0。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能找到的都在這兒了

手機發展到今日,已成為人們最貼身的、集大成的電子產品,通訊、交流、購物、消費、獲取資訊、閱讀、拍攝、記錄、聽音樂、看視頻,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不帶kindle,不帶iPad,不帶Beats,不帶黑卡,但我相信多數人如果長時間離開手機就會有些心神不寧,雖然手機依賴症儼然成為了社會問題,但它確實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發展至今人們個人信息交換中心的核心設備。


作為我金年座的質感控,又有些處女座病的我,對於手機這樣一件隨身攜帶又融合了多種科技元素的的產品,對其外觀和做工總是抱有較高的要求。而近些年有人直呼安卓手機硬件性能過剩,同質化嚴重,所以目前市場面上的主流配置手機,到了我手上,撇開外觀和做工,內在的系統經過我一番擺弄和優化,基本都能有差不多的使用感受,所以如今我買手機這樣的電子產品,外觀和做工成了我考慮的第一要素。

要說明的是筆者只是個使用愛好者,說白了就是宅,不屬於極客,不是狂熱愛DIYer。什麼電路、代碼、參數、技術、工藝都沒有放到最優先的層面,只是去使用、去感受。

三、其實我是個黑莓迷

從2006年到2012年左右,筆者基本上都在折騰一些比較冷門的OS,包括Palm OS、BB、WEBOS,也嘗試過Meego、linux等等。基本上半年到一年購買一臺當玩具玩,一是受限於經濟,二是那個年代手機產品還沒有那麼日新月異,突飛猛進。

回想起來,如今連一兩歲的小朋友都能在智能手機信手拈來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卻顯得多麼的彌足珍貴,多麼的讓人歡呼雀躍,比如:

第一次使用黑莓手機接收了發回復了工作郵件;

第一次在黑莓手機上安裝成功了QQ並且收到了朋友發送過來的表情消息,雖然很簡陋。

第一次在黑莓手機上用字符集成功了打出了五筆;

第一次在黑莓手機上手動搗騰進去了離線地圖包,並憧憬著以後可以使用離線導航可以節省很多流量了,然而然並卵,一次也沒正經用過,光玩了。然而如今每個月的流量都用不完了,然而,可能以後要實現衛星wifi全球覆蓋了。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黑莓一直是筆者的最愛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黑莓一直是筆者的最愛)

時至2012年我還經常在Web OS和BB OS的微博客戶端上刷微博,因為我不喜歡安卓和iOS客戶端上微博客戶端那亂糟糟的樣子,我仍然還記得在黑莓9700的那塊2.8寸的橫屏上使用某個版本的微博客戶端,字體很小且排列緊湊,使得可以顯示很多有效內容,而且版面相當規整。而如今從硬件到軟件便利性早已今非夕比,不光是微博客戶端,多數的APP尤其是商業味道濃重的APP都無處不充斥著銅臭味。這大概就是事物的兩面性。


四、到2014年下半年,也就是android5.0發佈時,我才像嬰兒斷奶一樣正式脫離了Blackberry,投奔了android

我仍然記得2013年、2014年那兩年發生的故事,其時,我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不可能按自己的意願設計製造一臺手機,也不可能真正意義地訂製一臺手機。所以那時的我是彷徨的,一方面安卓越來越成熟,蘋果更是如日中天,無論是黑莓還是Palm都已經無法滿足正常使用需求。那兩年我就像一個亂投醫的病人,找不到自己的歸屬,從本能上很不願意全面的投入到蘋果三星這樣的流行產品,也覺得自己離不開鍵盤手機甚至是全鍵盤手機。那期間先後使用過Blackberry Q5這樣的產品,也尋找了一批配置很低端的全鍵盤安卓手機,像HTC Chacha、MOTO DEFY PRO、Moto ME632等等,回想起來,使用兩臺Defy PRO那段時光是比較愉悅的,都是百元級購入,全鍵盤、有接聽掛機鍵、有寬大的方向導航鍵很踏實很趁手,只是因為小尺寸的橫向屏幕使得部分不能旋轉的APP使用起來很異類,再有就是配置太低端。

日子越來越難熬,Defy Pro在手上基本上只能打電話了,發微信都幾乎不能完成,甚至裝完微信以後沒有足夠的空間裝入那些動則幾十兆的國產APP了,雖然我已極盡所能的優化精簡。2013年下半年我先後搞過一臺HTC的中低端機、一臺山寨的三星Galaxy NOTE3,都失敗了,多數時候我把iPhone4S揣兜裡,Moto Defy Pro拿手上,卑微而昂揚的活著。

2014年年中,我再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入了一臺又很冷門的MOTO G,選購這臺MOTO,一是對MOTO品牌的好感,我的手機啟蒙就是MOTO,二是MOTO當時離開了中國,手機業務歸在Google名下,在大平洋的彼岸。機器買回來一開始我是抗拒的,相較於iPhone4S及Moto Defy Pro那麼大那麼長(其實現在看來是非常小了),正面一個按鍵都沒有,一點都不如Defy Pro順手,所以它一直在我的書包裡當玩具。9月份一次翻越秦嶺的出差,碰上大雨汽車被堵在秦嶺山上,Defy Pro和4S都用沒電了,翻出MOTO G插上SIM卡,其純正的原生UI、較為流暢的使用感受、在山裡優良的通話能力、良好的續航能力開始打動了我,自此,我便開始把SIM卡裝在這臺Moto G上,開始慢慢脫離全鍵盤手機,用上了全觸屏手機。年末,MOTO G還被我升級上了android 5.0。

安卓跨入了5.0時代之後,手機硬件也發展到一定高度,國產品牌的UI的系統工程也日臻成熟。

通過Moto G打開這扇門後,我基本上保持著每個季度到半年購買一臺新機的頻度,通常會把目光瞄準1500元價位附近的產品,特別是1500~2000元級別,這個價位區間通常可以買到次旗艦或者往年的旗艦。這個價格區間也是當時國內手機消費的主力價位。是國產智能手機最扎堆、競爭最激烈的區間,1000以下難免有些將就,2500以上又不太符合手機目前更新換代迅速的趨勢。

所以,看如今的智能手機行業,2014年~2016年年初我上手的這幾臺不算熱門的機器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按入手時間先後她們分別是:

Moto g 1st gen(老牌代表隊)

Nexus 5(韓系及谷歌體系代表隊)

Moto X+1(老牌代表隊)

Oneplus X(廣東品牌代表隊)

Meizu MX5(廣東品牌代表隊)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安卓5.0之後手機集合)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Nexus5/一加X/MOTO G/ MOTO X/MX5/PRO6/P9/Mate 9 Pro)

前面說過,無論是作為顏控還是質感控,先從外觀和手感說起。

外觀和手感要從幾點考慮,首先是趁手,以我個人的體會來說這至少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大小、厚薄、形狀、邊角細節,二是材質的質感和觸感以及做工的精細程度。

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連續使用了兩臺Moto G後,雖然我力盡所能的優化,但其低級別的配置實在應付不了體積和資源佔用日益膨脹的國產巨頭們的APP,APP之間切換力不從心,尤其是百度地圖、微信、網易雲音樂、網易新聞同時搞的時候,這是最基本的需求吧,但Moto G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雖然moto G的大小和厚實圓潤手感讓我很稱心,這種情況下再死守情懷已無必要,這樣重新尋摸一臺配置跟的上主流,外形和做工都討我喜歡的主力手機被提上了日程。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筆者前後使用了兩臺MOTO G,一臺被刷壞了字庫文件。並且集齊了所有顏色的後蓋)

五、以前的安卓手機在我手上都是玩具,2015年夏天,我開始為自己尋摸一臺配置堪用的安卓手機

雖然是電商時代,在北京還是很方便找到一個品牌比較齊全集中的賣場,花上一點時間去轉上一圈,真機一上手就知有沒有。所以,2015年7、8月,我去賣場盲人摸象式的為自己挑選一臺中意的智能手機的過程實際上是一次市面上常見的1500~2000元級別手機大比拼,也是一次我對目前常見手機品牌的主觀評測。

我記得很清楚,華為從14年末的榮耀6開始實然火起來,到15年就是P8,美腿7。可它在這個級別的機器首先被我排除了,原因有幾點,一是做工精細程度,二是屏幕有黑邊,三是喇叭有破音,四是當時的EMUI4.x還比較零亂。這幾點都是我不太接受的,仔細研習過P8、honor 6、 honor7及mate7、8幾個系列的機器,仔細看一下,聽筒金屬網,不同材質的接縫處還是有些毛躁的,喇叭音量過半就開始有破音了,高價位的mate s做工倒是很細膩,畢竟價位在那兒,但打開相機後,色塊嚴重,過渡不自然,這一點不知道是不是優化的原因,華為拍出來的照片拿到電腦上看還馬馬虎虎,身邊華為的用戶很多,據反應歸納起來華為也是有優點的,機器皮實耐操、通訊性能穩定、節電、而且口碑和群眾基礎都不錯,畢竟不只是世界五百強嘛,華為口碑和群眾基礎良好的主要原因是其以技術先鋒的形象示人,我們當然需要用技術去開路、去拓展,但除了技術以外華為似乎還缺少點什麼,可能就是更高階的文化沉積與氣質歷練吧。

Nubia的Z9系列感覺不錯,紮實、精細度也還可以,喇叭開到最大聲音至少不破音,相機APP靈敏順暢,曾經只差一秒鐘我就入手了一臺Z9 mini。

小米也一直是被我Diss的,但在幾次真機上手過程中,這個價位的小米4在同價位中綜合感受可以是說是名列前茅的,樸實也紮實,後來小米Note也降價到這個區間,但感覺背面雙曲面玻璃與邊框過渡不好,割手。所以說小米公司這種層面的抄襲只到抄到形很難抄到神韻,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

360、樂視等2015年當時搞的還挺熱鬧但我在賣場沒有碰到真機,也失去體驗的機會,路面上見到使用的也僅有一兩次,遠觀之應該也無過人之處。一加在賣場碰到過一回,摸了一把1+X,印象還不錯,也為後面我入手黑色版1+X埋下了伏筆。酷派、VIVO、OPPO實在沒提起興趣。三星中低端機不做考慮,LG這個價位可以入手老旗艦但也未做重點考慮。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1+X是近兩三年我手裡最短命的手機,雖然我在發售的第一個星期就以¥1499購買了,但基本上就沒打過幾次電話。奇怪的是,這次把所有存檔的手機拿出來拍照,竟然發現1+X的最漂亮最順眼的手機,簡潔的雙面玻璃+金屬中框,正反面都相當簡潔,線條外形明朗乾脆,圓潤也不失硬朗)

六、再與MOTO續緣

賣場大概去了兩三回,最終的結論是,當時我手上的Nexus5和Moto G 仍然是最讓我稱心的手機,如果不是配置低端就完全可以不用換掉。所以最終我選定了已經算是國產品牌了的Moto X+1 (XT1085)。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2015年8月到2016年4月,X+1我紮紮實實的使用了9個月,這是一臺優缺點都相當明顯的機器,即使現在我已經不使用它了,但它仍是最近幾年過手的機器中手感最讓我迷戀的一部,有谷歌大數據加持的背部弧度讓其手感它鶴立雞群,當你擁有它時你不覺得什麼,如今我把它放到抽屜裡了,卻時不時拿出來摸上一把。

MOTO也是一個有很多沉澱的老牌品牌,即使輾轉顛沛命運多少桀。作為美國品牌在中國的營銷有些託大和懶散及水土不服,而近幾年在中國又要面對互聯網品牌的圍攻,不耍猴不吹牛的摩托明顯不適應,加上幾易其手又退出中國市場幾年最終產品線稀少才落到如今的田地。

縱觀十年的智能手機使用歷程,我使用得最多的是美國品牌,Palm、MOTO、再算上iPhone,使用過MOTO手機數量也是最多的,從遠古的V998到V66、後來的398、680、V3ie,到安卓時代的defy、ME632(全鍵盤)、兩臺Defy Pro、再到兩臺moto G,一臺moto X。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MOTO合影)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她們背部中央都有一雙飛翔的手)

在那個NOKIA就是手機的代名詞的年代,我僅僅使用過一臺NOKIA,還是外形很酷的NOKIA QD,三星安卓較火的年代我僅使用過一臺i9003、2010年iPhone4最火時我還在用黑莓和Palm,我買4S時iPhone5已經上市很長時間。就是這麼軸。

當然MOTO也出過昏招,也出過爛機器。終究佳作還是不少的。整體來說moto的機器從外形設計到做工都稍顯粗獷,不如NOKIA那般優雅有格調,但粗獷是粗獷,一點都不影響它耐搞,看著不高級吧,用著不賴,這是我的用物哲學。而且MOTO的通話功能是很讓我放心的。

上個世紀末年,還在上高中的我來到北京遊玩,在大北窯一帶躲雨,看著頭頂上巨大的MOTO雙手飛翔LOGO,心想著在這樣一間國際的大公司上班是怎樣的感受。

兩年後我擁有了第一臺帶有雙手飛翔標誌的MOTO手機V66。

十幾年後,科技日新月異,手機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奢侈品,而當年在MOTO LOGO下躲雨小夥已步入中年。

如果不是最近又上手了魅族MX5,很可能我就淘換一隻MOTO X Force了,電池拍照屏幕都有了不錯的改進,moto的通話音質取向很讓我習慣。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七、找輔機接觸了魅族,並把我視線引向了國產手機

主力通話機解決了,身為出差狗,經常在高鐵和高速公路上接打電話,X+1優異的通話性能讓旁邊的乘客側目。

習慣隨身攜帶兩臺智能機的我,又開始為輔機發起愁來,而且媳婦老態的iPhone 4也不太靈光了。之前我也有撿別人iPhone當輔機用的習慣。但現在安卓機這麼好用,我當然會找一臺安卓機來當輔機。

媳婦是一個iPhone的慣性用戶,先後使用過一臺4一臺5一臺4S,對手機無甚瞭解也無更多要求,使用我的安卓手機時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的手機沒有那個圓圓的按鈕這個界面怎麼退出?為什麼左上角沒有返回的那個小箭頭?女人嘛,圖個什麼呢,好看、流行、姐妹們都用、簡單易用(傻瓜都能用,就是這句聽起來不太好聽的傻瓜都能用恰恰凝聚和概括了APPLE的文化精髓,——恰到好處、甚至比恰到好處更少,多則冗、沉則雜、雜則亂,技術發展到到今天要把功能做到多一點都不難,難的取捨、難的是精益求精、難的是做減法)。

於是我有來了興致做個測試,一是看能不能把一個iPhone慣性用戶掰到安卓路上來,二是讓一個iPhone慣性用戶使用安卓機而且是低端機看她能有多彆扭。

我知道,即使我給她買高端的安卓機她也用不長久,所以最終還是我的貨,為了挑選出這臺手機來我還頗費了些心思,先後考慮過的機器有錘子T1、錘子堅果、一加X、Z9 mini、360、樂視的入門機,第一階段圈定了1+X,可由於白色版1+X屏幕黑邊實在倒胃口,另一個顧慮是雙面玻璃,就她那毛手毛腳的作風,我怕上午買回來,用不到天黑。反倒是我在黑色版1+X發售之日為自己下手了一臺,第二階段我又把目光瞄向了之前口碑一般的魅族,魅族另外讓我嫌棄的原因是之前那失去平衡感又有些山寨味的LOGO,傳聞不太好用的flyme(5.0版本以前確實不太好用)以及通話都不太穩定的毛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之前的賣場主觀評測是進過魅族的店挨個摸過魅族的機器的,覺得魅族所有的機器都有些輕飄,不紮實,包括PRO5系列,也可能是機器大重量又很輕吧,做工上Pro 5要好於魅藍和MX,其它機型都有些小瑕疵,想找個小而美的機型無奈Pro5 mini的項目據說被砍了。所以進店沒兩分鐘就出來了,後來對比了一圈再回想起來,其實魅藍Metal還是湊合的,首先價位不高,做工也對得住,可以買一隻試一試,最終促成的原因是我閒著沒事在moto G上刷了個第三方的flyme 4.5,把玩了半小時覺得系統也還算簡潔,美觀度也可以適應,精簡一下也比較流暢,於是在一個午休時間跑到不遠處的一家實體店花了幾分鐘買來了一臺白色的Metal,第一感覺就是雖說是金屬機,但後殼襯的那一層塑料感還是很強烈,整體感覺有些輕飄,塑料感也分很多種,一種如單反界觀音品牌低端機的塑料拖鞋味,一種是紮實細膩溫潤,用過的具有這種特點的機器如Palm Pro Pre、黑莓,Moto G甚至599元的NOKIA X。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魅藍Metal贈予家人了,摔過N次了目前使用無障礙。借用兩張圖片看一下外形)

什麼鬼阿里ROM?不能root?給她用反倒安全,修改下DPI值,因為我受不了大圖標,禁用一些不太常用的自帶APP,流暢度,完美,系統易用度?算是相當好用,設置好滅屏殺不常用APP和禁用相互喚醒啟動後(當然是不能絕對禁掉的),基本就只用過段時間清清垃圾重啟一下。待機,完美,以她的使用強度,早上滿電出門,晚上回來還有6、70%的電量,鈴聲?聽得見,再也不用擔心她漏接電話了,隨便挑兩個系統自帶的鈴聲,系統音量開一半以上,在任何場合都能聽得見,而且在安靜的場合也不會太吵,而且也不會破音,拍照?挫逼!屏幕?再挫逼!!能忍嗎?馬馬虎虎能忍。使用一兩週後問她:

“還行嗎?”

“太大了,口袋放不下”

“其它還有嗎?”

“我不知道啊”

你看看,一個iPhone慣性用戶,在使用了一臺國產的、999元的安卓手機後,給出的缺點只是太大,媳婦再採訪你幾個問題唄:

“拍照跟iPhone比怎麼樣?”

“感覺不如iPhone好,顏色沒那麼實,有點假,色彩也不對,亮的地方死白,暗的地方很暗”

“打電話跟iPhone比怎麼樣?”

“感覺要好一些,聽不清的情況很少出現”

這999元花值了,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過幾天還是帶你去買6S吧。

沒事玩玩媳婦的Metal,然而問題來了,長久使用原生安卓系統的我卻被Flyme和mBack套牢了,雖然Flyme的UI還不是我最中意的優雅又帶些科技感的UI樣式,雖然mBack很人性化但在我看來最大的缺點就是當HOME鍵使用時必須使用按壓動作,按壓是一個肌肉動作,我認為不如觸摸來的省力和便捷。

誠如網友們所述,別使用mBack,有毒!而在我這隻老鳥身上也確定發生了在使用完mBack後再使用其它設備時手指不自覺的摸向中間的位置,這不僅發生在有實體HOME鍵的設備上,屏內虛擬鍵的設備也沒有逃掉,其現象級程度不言而喻。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早在幾年前使用NOKIA X時,我就認為BACK鍵作為使用頻度最高的按鍵,應該放在屏幕的最中央,左右手都能輕易夠到的地方,只是NOKIA X只用了一個觸控鍵,靠短摁和長摁來區分功能沒能很好捋順這個邏輯,長摁就造成了一種不連貫,一種中斷。在其它廠家還在為把它放在左邊還是右邊爭論和糾結時,魅族一招mBack猶如醍醐灌頂,令人恍然大悟。原來科技還可以如此人性。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Nokia X的中置返回鍵,購買Nokia X的理由竟是為了集齊不同顏色的後殼)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是特別情願的購進了一隻MX5(不情願的原因:個大、屏黃、不精緻),用來替代我那屏幕象京劇中大花臉般的X+1作為主力通訊機使用,不想MX5的花臉昏黃屏比X+1有過之而無不及,Moto X+1的屏至少在強光下亮度還能飆升一下,就象一個心理ED患者還偶有作為,但MX5一直死氣沉沉,用強光照一下感應器才會微微一亮以示敬意,繼而又死氣沉沉了,實在有礙觀瞻,魅族之後的產品如果屏幕有改善我還會捧場,如果照舊我就真的只能嫌棄了,看來三星是把除了自家以外的其它廠家作為其過時低端SA屏的傾銷對象了,作為國際品牌的MOTO和本土的魅族一樣沒有幸免,這錢掙的很開心啊。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因為我在一個人時習慣使用免提來通話,後來發現Mx5的喇叭也是破音的,不說破的很厲害,就是這種不太嚴重也讓心裡膈應的慌。

另外HOME鍵,一句話你就明白了,跟我家廚房裡電磁爐的按鍵一樣……清脆、生硬。

除了昏黃屏、HOME鍵手感、喇叭開大音量有共振現象,其它的都還OK吧。至於外形和UI風格,這涉及到氣質問題,這是一個品牌的淵源和沉澱,不是一兩句能說的清的。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八、對手中手機的感受式評測

對於近兩年來使用過的這幾部機器,依照使用過程中的愉快程度,結合產品售價和定位,以及我主觀上的預期,給一個綜合主觀感受的排名,注意不是性價比排名,不是優秀程度排名,是使用愉悅度排名。

1.moto g 1st gen

2.一加X,moto X+1

3.Nexus 5

4.MX5

Moto G

由於之前一臺被我刷磚了,先後使用了兩臺,入手價分別為千元級和百元級,鑑於其售價和定位低階,我基本上沒有預期的,可結果遠遠超出我的預期。我來說幾個詞你們感受下,在這個價位下,做工特別規整,用料特別紮實,手感特別出色,珠圓玉潤,使用起來毫無壓力感,通訊功能從沒給我撂過挑子,可以說是真正的全球通,地道、地鐵、山裡,火車上,只要是有信號的地方哪怕顯示只有半格都能正常通話。就連渣渣的拍照也被我當成類似於炫光的特色來看待,配置平庸,卻是Moto在那個時期在全世界賣的最好的手機。

一加X

黑色版是目前在役的隨身攜帶的娛樂輔機,插耳機或連藍牙設備聽音樂、無SIM卡定位GPS(空曠一點地方很快,我看重的是這樣定位很準不會漂移)、WIFI下看看新聞小視頻處理郵件、小遊戲打發時間成了它的主要功能,電池不大卻很穩定耐用,最大工況下一小時用掉20%左右,也就是說可以亮屏全速使用約5個小時,充電未宣稱是快充但也很快,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排名一是因為名稱與X+1搭在一起很有趣,二是長期使用起來確實沒有明顯的短板,做工用料上乘,雙面玻璃算的上晶瑩剔透,線條簡潔硬朗,有些大法範兒,大小趁手,厚薄趁手,要挑剔一下話,屏幕色彩過豔、黑場過暗,所謂的阿爾勒紋理邊框實拉低了整機的美感而且也不用靠這個來增加摩擦力吧,中框邊緣處有點割手,我加了個4塊5毛錢的後殼算是改善了,帶殼小摔過幾次倒是沒事,不帶殼的話不知道玻璃抗不抗得住。系統方便使用的原廠氧系統,優化了谷歌全家桶等一些不用的APP,用起來反倒沒有配置稍低的X+1順暢,但也就一丟丟,原因我很難解釋清楚、但這大概也能反應廠商的實力吧。曾嘗試過N次當通話機來使,插上卡通個一兩通電話,又換回去了,總結起來就是聽筒聲音小,人音靠後有點含糊,喇叭雖然一點都不破音但播放任何聲音都不悅耳動聽,音量還小,呵呵,基本上我是以老人機的標準來要求的,算了我也不缺這一臺通話機,老老實實當輔機吧。

Moto X+1

皮後蓋版的X+1被我當作主力通訊機達多半年之久,除了渣屏和渣照相,其它近乎完美,就連2300mAh的電池也被我優化的和其它3000mAh級別的機器使用起來沒有太明顯的區別,前置的單喇叭聲音厚實悅耳,通話質量能和它媲美的只有黑莓和座機了,人音適當突出靠前又不尖銳,不要說現在所有手機都有降噪,不要說麗音技術不牛逼,那為什麼我在酒吧打電話騙媳婦說加班用其它手機就被拆穿了用moto就神不知鬼不覺呢,當然這是個玩笑,是個段子,有些誇張,但我想告訴你這確有其事。

LG Google Nexus5

這是一隻LG為Nexus代工手機,樸實無華,造型經典,使用穩定,刷上Android M後老當益狀,當你按動音量按鍵,音量滑塊移動時的有些粘滯感的過渡動畫讓你體味科技的無盡之美。

Meizu MX5

稀稀拉拉的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目前在役的主力通訊手機,在近一段時間內還有換掉它的打算,屏幕差又沒有能力自已動手更換我就調整色溫保持亮度最高,按鍵手感PiaPia的我就少摁或者不摁,5.5寸略大、背面弧度不是很舒服,我就少掏出來少拿在手上,聽筒通話時人音靠後且聲音略偏低頻又不太紮實我就多用耳機。背部金屬與塑料接縫處不平我就帶套,夠虔誠了吧,林林總總的犧牲、讓步和忠信皆因為它有一隻mBack,皆因它簡潔易用又不用太折騰的ROM。

結論:

1.國產品牌的產品這些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早期就投身製造業到後來存活了下來繼續生產手機的幾個廣東品牌,基本擺脫了山寨、抄襲、精製濫造的印象,但產品還不精美還有些不講究,新晉品牌起點也很高。

2.國產品牌跟國外品牌相比,還是有差距,少了一些章法、傳承、沉澱,設計人性化、外觀精美度、磨具精細度等方面的欠缺很直觀。

3.國產手機行業最大的障礙是缺少核心技術無核心專利,跟當年彩電、VCD一樣,終究逃不過代工組裝競價最後崩盤的路子,但即使這樣,借力發力,借雞下蛋,發展中求生存才會進步。

就這樣,如果不包括大概十多年前短暫使用過一隻撿來的科鍵手機,當然也不包括那臺一直沒插卡的一加X,魅族是我正式長時間使用的第一個國產手機品牌、MX5也是我第一隻正式使用的國產品牌的智能手機,並不是說對國貨有嚴重偏見,只是長久以來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所使用到的國產產品(它們大多數來自於廣東、江蘇、浙江這樣經濟強省的工廠),都不太容易做到善始善終,它們都沒有給過我足夠的信心。綜合所有因素來考慮,國際品牌讓我更省心更放心一些。

九、2016年4月~2017年12月,我一直在使用國產手機

MX5之後我並沒有停止擼國產手機的腳步,先後於2016年4月擼入MEIZU PRO 6,很Nice很俊秀的一臺手機,雖然我作為主力機用的不多。但Pro6不能給人已強悍的印象,無論是外觀還是配置,柔柔弱弱、溫溫吞吞。Pro6的MEIZU的巔峰,如果我的記憶沒出啥大毛病的話,之後的MEIZU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套用一句哪個足球解說員的名言:“蹬不上勁兒!”但J.Wong和所有魅族人都是值得致敬的。

2016年10月又把魔爪伸向了500強的華為,因為華為實在太火了,主要我還想嘗試一下EMUI,起點很很高地擼入了大火的P9,幾天之後發現P9是近幾年擼入的最失望的高階手機,除了拍照上髮色比較濃郁有那麼一點點萊卡味讓我還略有興趣外,其它基本一無是處,包括基本的通話功能,沒關係,它至少還是一部“LEICA”,那段時間我把P9定位為一臺口袋數碼PS機。

2016年12月再度擼入Mate9 Pro,硬悍強機,但也沒逃脫被我淘汰的命運。

2017年10月,Nubia Z17S,全面屏,835,馬馬虎虎的,現在在手上玩。可詳見我的評測文章。

2017年11月,堅果Pro2,目前插SIM卡的主力通訊機,堪用,沒啥特別大的短板。但太壓抑,沒有興趣中心。

……

十、對常見手機品牌的印象

除了魅族,常見的國產手機品牌還有很多:

有我有興趣一控究竟的VIVO和OPPO;

有清新獨立的錘子和一加;

有開創先河的小米;

甚至金立、8848、美圖我都有興趣去研究一番。

而2017年除了為情懷買了一回單,收入了黑莓Keyone,後續接觸的兩臺都是新鮮的較冷門品牌,Nubia和錘子。如今在手上的是Nubia Z17S和錘子堅果Pro2,可以說這倆都不是當今最最優秀的手機,卻也相當順手。

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或者什麼新鮮的硬性科技出現,我基本上不會再這麼頻繁的更換手機了。

擼不動了。

一方面,手機擼多了你會發現它們其實都差不多,最近三年過手的手機裡,除了硬件一直在常規性的迭代更新,也可能跟軟件優化有所改善有一定關係,整體使用感受的確有所提升,但跟三年前的Moto G、Moto X是並無本質變化的。

二方面,國產手機、也包括第一梯隊的國際先鋒手機品牌,這些年的發展到了平臺期和瓶頸期,除了炒冷飯,舊瓶裝新酒,也就只能搞一些誇大其詞的噱頭,先是雙攝、雙面、四曲面、八曲面、後又是正面指紋、背面指紋,現在又是全面屏,這並不是特別大的痛點和要害。

手機作為一個載體,在可以預見的三、五年內,可能仍不會在形式上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

結合有限的自身感受和平常積累的瞭解,也點評一下我對一些常見品牌的綜合印象吧。

小米

作為行業內互聯網屬性品牌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不可否認其為智能手機的普及所作的貢獻,但如今的小米給人的印象是披著互聯網品牌及營銷的外衣,行耍猴吹牛之術。我們需要的不是把互聯網屬性無限放大,互聯網不是萬能的,即使沒有過硬的核心技術,踏實做好產品為用戶帶來實惠才是王道。

至於MIUI,因為沒有常時間使用過,也沒有研習過,說不好其中的精髓,但根據MIUI用戶的反應,至少應該是順應了國內用戶的多數需求的,但功能多就難免冗雜,因為,多就是少,少也是多,少還是沒有,沒有是更多,到底要多少?問你自己的內心。

華為、中興

因為還不是行業內人士,不好評價這兩家頂級公司中國通訊公司的渠道,管理怎麼樣云云,給人的感覺這兩艘船的體量比小米還是要大不少的,但單就產品來說,還是稍顯粗糙,特別是中興,有些出昏招,有些產品不知道所云。

我們當然需要技術,用技術去驅導,支拓展。但技術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產品的文化屬性。

OPPO VIVO 一加

嶺南派電子製造業存活下來的代表品牌,如果我沒有記錯,他們的實際控制人都經歷過十幾二十幾年前那幾場聲勢浩大的製造產業之痛,先是VCD、DVD,後來是彩電、MP3。

身為工程出差狗,經常出沒在中國中、東、西部的五六線鄉鎮,看著鄉鎮街道上鱗次櫛比的藍綠招牌真是羨慕藍綠兩家的線下渠道能力。

360

、樂視

搞得很熱鬧,但真機我一次也沒見到過,真是神一樣存在,實話實說,作為新晉品牌從任何方面都沒看到多少章法,難免有插科打諢、渾水摸魚之嫌。

倒是在360在14年末到15年初計劃做手機的階段,我與紅衣教主在微博上有過一兩句交言,我也是把我的想法在微博上寫了一段話給周總,但我不知道是我沒有表達清楚還是周總不感興趣,後來不了了之。

錘子

當年順路在順電店裡摸過一把T1,不知道是因為光線的原因,還是機身是黑色的原因,再加上樣機被摸的比較髒,對其做工質感也沒有留下多少特別深刻的印象,似乎是比其它互聯網品牌要稍好一些。在路面上見到過美女使用白色T1,乳白色,遠看還是比較漂亮精緻的。

但無論如何這個行業這個產業需要羅老師這樣的人,敢於不走尋常路,敢於不人云亦云,敢於不墨守成規,羅和團隊的一些行為,為國產安卓手陣營保留一些活力和生命力。

三星、LG

同為韓國廠商,境況卻不大相同,三星財大氣粗咄咄逼人,在2010年左右使用過一隻蓋世一代,如果沒有記錯那臺機器是與我的Palm Pre Pro以及黑莓9700、iPhone 3Gs差不多同期在使用,我是把Palm和黑莓當作主力機來使用的,而三星和iPhone都由於一些明顯的短板而達不到我的心理預期,那個年代的iPhone和安卓都還不太堪用。三星的其它產品早些年也用過一些,MP3,顯示器都有,整體感覺跟我身上穿的迪卡儂差不多,馬馬虎虎過的去,但沒有亮點,不算優秀,ROM一直有點亂套,邏輯有點混亂。

LG 是顯示領域的翹楚但在手機領域卻難言話語權一直不溫不火,真正體驗過的也只有nexus5了,屏幕一般不錯,偶有佳作,但是一個性格和特點都不太突出的廠商,近期LG出的V10倒是有興趣嘗試一下,至少看著挺MAN的,不娘炮。

前兩個禮拜在三星發佈了S7還沒有正式出貨前跑到一個店裡摸了一把S7及edge的模型,模型嘛,談不上精緻,但整體感覺edge挺小的,手感也確實不錯,實物應該比網上照片更好看,這臺機器應該會大賣,S7普通版就要平庸一些。

一個聲音響起,什麼?搞一臺S7 edge玩玩?,其實我內心是拒絕的,覺得有點太落俗套太浮躁,從內心裡我更期望我籌措多時的、外觀優雅、使用暢快、線條圓潤又不失剛毅、做工精美氣質沉穩的雅珂睿思(AQUARIUS)Q1的儘快出世。

HTC

設計、做工、系統都相當有功力和積澱的廠商,近幾年卻不得要領,也不知怎麼回事,遙想當年其為WM系統機代言(dopdo品牌,htc代工)及安卓機最初幾年G系列獨步天下,呼風喚雨的景況,還是不希望它倒掉的,但似乎大勢將去。與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一隻12年左右我因為扔掉了老態的黑莓和palm而投入了安卓懷抱而正不知所措而瘋狂尋找全鍵盤手機的時期使用過的一隻叫ChaCha的白色全鍵盤安卓手機,我使用它時,安卓已進入4.x時代,它還是2.3,我卻用的津津有味,經典悅耳的HTC鈴聲、穩定清晰的通話、便捷的全鍵盤輸入、微彎的駝背、厚實圓潤的外形為我那半年忙碌的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次是一隻比較低端的ONE系列,雖然我帶著這隻ONE出差,因為其電池莫名其妙的耗完第二天鬧鐘沒響而誤了事,直接導致我臨時向iPhone 4s倒戈了兩個月,但這兩臺機器優秀認真的用料和做工,乾淨利落規整的ROM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M7、M8、M9的出現憑藉其典雅的外形、優異的手感幾乎成了安卓世界的外形設計教科書,得以桃李滿天下。在此祝HTC好運!

iPhone

、SONY

無論是在手機領域還是在他們涉足的其它產品,這是兩個大咖級泰斗級的廠家,是第一梯隊的。說說簡單的看法以及它們給我的一些啟示,想到哪兒說的哪兒。

iPhone和蘋果是可以當作課題來研究的,也是可以寫成很多本書的。雖然前面我也說過種種我沒有使用iPhone的原因,但並不妨礙我隨時使用起一臺iPhone,也不妨礙我即使幹起了安卓手機後再使用一臺iPhone,作為對手需要去研究和了解,作為優秀對手還需要去敬重。況且我也是一名蘋果產品的用戶,iMac、iPad、iPod,雖然用的不多,也很難真正喜歡起來,但會為我打開一扇觀察這個世界的窗。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慘遭媳婦毒手的水果們)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慘遭媳婦毒手的水果們)

iPhone最讓人佩服是是其一直秉承的極簡和工業風,最讓人覬覦的是其利潤,iPhone在各個方面都下足了功夫,用夠了心,比如說外形,不得不承認iPhone 6及6s已經把外觀做到了極致,也難怪一波以把跟風演繹的無所不其及的廠商如VIVO、OPPO、MEIZU等把機器做得跟iPhone幾乎一模一樣。

至於這樣的外形是醜還是美都是相對的,歸根結底還是很美的,只是我們見多了就難免疲勞了,倦怠了,厭煩了。

比如說顯示,如今大部分安卓機的字面參數都早已超越了iPhone,但實際肉眼效果上比iPhone好的幾乎沒有,起初我以為是Apple Store的燈光佈置有特殊的優化效果,後來發現在任何場合使用起來都是iPhone的屏看著更舒服,這應該和鍍膜、顯示優化、字體圖標邊緣處理等細節都有關係。再比如說拍攝,幾乎所有的安卓手機在拍攝上來說都沒有iPhone省心,白平衡漂移,曝光不準,成像上也不如iPhone來的紮實,據說iPhone原來祖傳的800萬像素有幾百人伺候。

iPhone要面向全人類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其從外觀到系統都需要恰如其分的,都需要增一份則太肥、減一份則太瘦的。你能想象iOS要增加某一項小功能,或者菜單內增加一個切換開關,需要開多少會,討論多少次嗎,這個我也不清楚,但我想應該少不了。

所以所謂蘋果的文化,我想一方面是極簡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被說爛了的中庸文化。從機身外形到UI圖標的方形圈角,無不體現收縮、內斂、不張揚的風格,這樣才能為不同背景不同層面的用戶所接受,才可能將受眾群體最大化。

而GOOGLE是科技文化、極客文化主導的公司,Materials Design正是其體現。兩種取向、兩個方向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iPhone6開始則極盡圓潤之所能,圓潤得有點手感都太滑,接受起來倒沒有太大問題,但缺少點性格,缺少點興趣中心,缺少點剛毅才是我真正在意的。

同樣的問題來自SONY大法的全平衡設計,大法的美更多的來自其獨到的配色和精良的選材做工。而其全平衡設計接受起來還需要點時間。

不知道從何時、何處傳出這樣一句話,沒有設計的設計是最好的設計。但我知道某布斯引用過這句話。我知道這句話本意想表達的意思,但認為是不完全準確的,所以我修改一下:讓人察覺不到的設計是最好的設計,一些拙劣蹩腳的設計還不如不設計。

十一、反智能手機?

滄海桑田,某年某月,我甚至淘換來這樣一隻反智能手機鬥士。

BP機式的屏幕,紙製的通訊錄和遊戲。

旨在減少智能手機的使用頻度和時間,卻發現我們再也逃不開了,回不去了。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年智能手機之旅

十二、再見,未來!

在我整理好這篇文章的那幾天,替媳婦把她的6S升級了iOS11,也興沖沖的看了看iPhone X的介紹,等店裡有貨以後還會去摸一摸,當然不用摸我也知道iPhone的調性,不至於把產品做得很差,想像一下,iPhone X極盡圓潤之能事、舉晶瑩剔透之精髓。

升級完系統後我和媳婦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多年不怎麼摸iPhone已經不太會用了。”

“媳婦,當年很高端的iOS系統,如今在我看來怎麼有些low了呢?”

“你看看這圓潤到極沒有性格的字體,你看看這排版零亂的UI,你再這看看這萬年不變的浮誇動畫”

這確實是我的真切感受,前些年看起來無比高貴的蘋果,在這些年的百花齊放縱橫捭闔中也看上去有些土鱉了。

“沒有誰能一勞永逸、沒有誰能一蹴而就,即使強大如蘋果。”

持續的發展、進階才是硬道理。要不你就接受長江後浪推前浪,各領風騷數百年。

生活不易,來日方長,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