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平頂山市郟縣山頭趙村的大戲從清光緒年間就開始唱了,那時每年正月初七的廟會日,村裡都要連唱三天大戲。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清光緒年間,村裡有個鄉紳叫趙璽。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時,慈禧帶著光緒跑到西安避難,事後又經洛陽回北京。因為郟縣是洛陽到北京的必經之地,縣令怕太后一行在郟縣出事,就找趙璽商量辦法。趙璽給縣令出主意,讓一個村一個村交替護送,哪村出問題就找哪村的保長問罪,就這樣把慈禧一行平安地送出了郟縣地界。鄰縣也照著這個辦法,一縣一縣地把慈禧和光緒平安地送到了北京。慈禧回京後聽說這主意是趙璽出的,就賞給了他一座小金佛。

趙璽有個兒子叫趙世茂,挖煤發了財,就在村東頭蓋了座老君廟。太上老君煉丹,煉丹就要用火,於是挖煤的、打鐵的,凡是與用火有關的行業都敬老君爺。

蓋完老君廟,他又在村東的關帝廟對面蓋了個戲樓,買了一些窮人家的兒女,教他們唱二簧戲。因從小訓練,基本功紮實,這些孩子個個身懷絕技,就這樣山頭趙的二簧戲班唱響了整個郟縣和周邊地區。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村裡的關帝廟建於清嘉慶四年,距今已經二百多年。過去唱戲有講究,最先上場的是魁星,接著出場的是跳加寶,戲到完場時,便是關公拖著偃月刀上來淨臺。關公在古代是“忠義”的化身,在民間的驅儺習俗中,被封為壇神、戲神。把戲樓蓋在關帝廟對面,就表示戲是唱給關老爺聽的。

在村子的西頭有一座奶奶廟,我進去的時候,看到一位大嬸正往神像前擺供品。望了一眼供奉的主神,是個男性,我就問大嬸:“這是奶奶廟嗎?”大嬸笑了,說:“這是牛王廟,奶奶廟在隔壁屋裡。”原來奶奶廟裡還駐有一個牛王廟。郟縣的紅牛聞名全國,村裡也幾乎家家養紅牛,村民的紅牛養殖技術已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隔壁奶奶廟的門鎖著,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拿鑰匙的唐奶奶。在唐奶奶打開廟門的一剎那,出現在我眼前的是明亮鮮豔的一幕。只見主神碧霞元君(在道教裡被尊稱為“奶奶”)頭戴霞冠,身披金衫,懷抱童子,面目含笑地坐在神位上。旁邊的侍女服飾華麗,四周牆壁裝飾得絢麗多彩,整個奶奶廟看起來既明豔又吉祥。

唐奶奶說原來的奶奶廟毀了,現在的奶奶廟,是他們村裡的幾個婦女在原來的地址上重建的。建廟時,誰家有磚就拉點兒磚,誰家有椽就給點兒椽,就這樣拼湊著把奶奶廟建了起來。廟裡的牆也是她們幾個婦女自己和泥,用手抹平的。一晃二十年過去了,當時建廟的幾個婦女,都變成了老奶奶,有的已離開了人世。誰能想到,當初幾個懷著最樸素的求子、祈求人丁興旺的農村婦女,用拼湊的材料蓋起來的奶奶廟,在二十年後會成為村裡的一道風景。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山頭趙的廟都是道家的廟堂,這和它東邊有一座蓮花山有關。道教有“天下三頂”之說,南頂是湖北武當山的金頂,北頂是河南輝縣的老爺頂,而蓮花山在南北兩頂之間,被稱為中頂蓮花山。相傳老子也曾在蓮花山講經。山頭趙地處蓮花山道教聖地,老君、關帝、奶奶這些道家的聖賢仙人出現在這裡就不奇怪了。

山頭趙在明清的時候還是遠近聞名的大集貿市場,開飯店的,賣藥的,屠宰的,彈棉花染布的,雕刻石頭的,商號幾十家,人頭攢動,車馬相連。這裡能成為商貿集聚地,除地處交通要道外,也和這裡有多座廟堂有關係。由於到寺廟燒香的人眾多,小商販就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逐漸百貨雲集,形成了定期的“廟會”。由“廟”產生“會”,又由“會”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在“廟”和“會”的共同作用下,促進了當地商貿的繁盛。

村裡現還有“胡二刀鋪”舊址,“胡二刀”是郟縣一絕,鐮刀能剃頭。鍛打“胡二刀”的胡家在4公里外的齊村,齊村人來山頭趙開店,也說明當時這裡的生意是多麼紅火。

山頭趙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裡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姓趙,以前叫山前趙,直到民國時期才改為山頭趙。村裡留存至今的老式建築有450間,其中明清建築230間。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村裡的大戲臺上懸掛著“鈞天廣樂”四個大字。鈞天,在古代神話中指天的中央;廣樂,指優美而雄壯的音樂,是天上的音樂,仙樂。敢在戲臺上懸掛這四個大字,也展現出山頭趙人的自信和不同凡響。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這幾年村裡不斷舉行各種旅遊文化活動,打鐵花,慶豐收季,春節年貨大市集,千人餄烙宴等,吸引了人民網、央視前來直播報道。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現在的山頭趙村既有古樸沉穩的外表,又有神采飛揚的靈魂,散發出清新雋永的氣質。

村裡的大戲接著唱


山頭趙的大戲從清光緒年間就開始唱了,中間雖有斷演,但村民從沒忘記大戲的精髓,一代一代地守護著,演練著,傳承著,直至今日越演越好,越唱越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