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親戚家的男孩2歲半了,他的成長環境令我十分擔憂。

每次去他家,總是看到家人因為逼吃飯、逼上廁所等問題把他折騰得哇哇大哭,最後家長氣急敗壞地一邊打屁股,一邊罵他“真不聽話”。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他們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不”,這不許摸,那不許去。於是孩子從來都是悻悻地躲在人後,這麼大了才只會說幾個單詞。

可他的家人卻說:“這孩子就是不會說,心裡其實啥都懂。他可會看人臉色了,平時哭鬧,我們板起臉,他馬上就乖了。情商很高的!

聽到這話我倒吸一口涼氣。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在領導面前唯唯諾諾,受到同事的欺壓也不敢反抗;在家人面前不敢提出質疑,哪怕被批評、被指責、被中傷人格也一聲不吭,一律採取“逃避式”回應;在朋友面前像個老好人,總是害怕被討厭,不敢拒絕朋友的請求。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也許他們的父母會嫌棄現在的他們內向,但更小的時候,這些父母一定有享受過他們的乖巧,並且沒有少說“真乖、“要聽大人的話”、“要做懂事的好孩子”。

為了避免被說“頂嘴”、“態度不好”,甚至招來更慘烈的暴風雨,這些孩子慢慢地學會了沉默。有不同的意見又如何,反正我說了也沒有用。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一直根植於心,慢慢地衍生為 “我的想法不會有人重視”, “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最終得出結論——我是沒有價值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叫做“低自尊”。


力量感弱,容易退縮

低自尊的孩子,難以自我驅動去做能使自己成長的事情。因為但凡遇到任何阻礙,哪怕只是路人隨口一句話,都足以摧毀他們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勇氣。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認為自己是難以改變現狀的。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表妹從小就被教育成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小姨也很欣慰她總能聽從安排。到了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家裡鋪了2條路:1、到國內知名上市公司工作,2、考公務員。

另我驚訝的是,小姨不像其他長輩那樣希望她考公務員,反而很希望她到上市公司去好好歷練一番,開闊視野,提升膽量。現在小姨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事事幫女兒做決定了,她希望我能鼓勵表妹出去闖蕩一番。

但很可惜,比起充滿不確定的機遇和挑戰,最終表妹還是選擇了一馬平川的安逸之路。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我們自然也尊重她的選擇,只是事後小姨給我打過一個很長的電話。她說她這幾年一直在反思,她真的很後悔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使女兒變成了謹小慎微的個性。她之所以希望由我去勸說,是因為她覺得我足以成為榜樣。


我的父母從小就給了我充分的選擇自由。剛畢業時,我沒有遵從爸媽的意願回家考公務員,而是成為了世界500強企業的管理培訓生,加班到晚上10點是常有的事。我也曾經感到崩潰,答應回去。但沒過一週我就改變了主意。

我對爸媽說:“如果現在回去,我就很難再去一線城市拼搏了,我這輩子都會很不甘心。而且如果我放棄了,我會覺得自己被這個困難給打敗了,我會問自己真的已經盡全力,放棄也不會留有遺憾了嗎?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我還想再堅持一下。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於是我得到了每年績效考核部門第一的成績,評上了公司優秀員工,第五年工資已經翻了5倍。現在我可以憑一人之力養活一家四口,並且仍在堅持提升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但這絕不意味著你是權威。

希望孩子“聽話”,也許你的本意是讓孩子少走彎路,規避掉你所能預測到的風險。然而事實上,有些成長的苦難是需要自己去經歷、去體會的,你的安排反而削弱了孩子展翅高飛的力量。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擔憂,結合自己的經歷提供參考意見,但最終的決定權一定要完完全全交給孩子,不能因為他沒有給出你所期望的答案而失望。因為你的看法不代表絕對正確,你也不可能替孩子去承擔選擇的結果。


盲目服從,缺乏主見

我曾聽前輩說起過自己的經歷:

這位媽媽帶著兒子參加學校組織的戶外活動。在足球比賽的環節,由於地勢並不平坦,她提出這裡不適合玩這個遊戲,可以換一個。小班長想了想回復到:“這是老師規定的,要按老師說的做。”

到了野炊時間,大家自己做飯,這位媽媽提出想再搭配幾種食材,希望找營地服務員再買一些,費用她自己出。小班長皺著眉頭苦惱了好久,最後抬起頭來說:“不行,要按老師說的做。”

她哭笑不得,感慨萬分。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長期的服從,使孩子漸漸懶得去思考,甚至已經失去了判斷和決定的能力。這反而會導致孩子遭遇更大的危險。

2018年,北京一對12歲的雙胞胎女孩在夏令營期間被教練猥褻。事發後,媽媽曾責怪孩子為什麼不反抗,孩子回應道:“不是你說的要聽老師的話嗎?!”

一句話,令媽媽感到當頭一棒,追悔莫及。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儘快獨立,而獨立的前提不僅是孩子具備了相應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思辨能力。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孩子是否能快速地判斷形勢、分析問題,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才是“獨立”的核心所在。

習慣於“聽話”的孩子只是個被動的執行者,一旦接收不到外界的指令,便像無頭蒼蠅一般不知道該如何自處。


按照他人的期望而活


小娟曾與我們分享她的成長經歷。

她是家中老大,從小幫父母承擔了很多家庭職責。小時候幫忙照顧弟妹,長大了幫忙打點家裡的人情世故,父母也總是誇獎她很懂事。

但事實上,她一直生活得很有壓力,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她,必須表現出懂事的模樣才行。家裡的事其實她也會覺得累,也有不想做或者讓其他人分擔的念頭。可她說不出口,害怕讓父母失望,擔心自己對父母失去了價值。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兩個詞,叫“真實我”和“理想我”。“理想我”指的是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塑造自己,得到接納和認可,慢慢形成的自我形象。

看到孩子懂事的樣子,你也許會很欣慰。可你真的確定,他沒有在犧牲自己的需求嗎?如果他只是在極力達到“理想我”來換取你的疼愛,長大後,他也會習慣性地以滿足他人的意願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因為他的自我價值,完全決定於獲得他人多少認可。

不僅如此,被遺棄的“真實我”會使他產生自我憎恨。即使被驅使去得到更大的成就,自我憎恨的程度也隨之不斷增加。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有人說,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當孩子伸手想要自己抓輔食時,你說:“乖,別動,媽媽喂。”你也許知道這能讓孩子儘快學會獨立進食,但還是覺得這樣弄得滿身滿地髒兮兮,收拾起來腦殼疼,還是喂吧。

當孩子想要探索家裡的物品時,你說:“聽話,不玩這個。”你也許知道需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但是總是要跟著他實在是太累了,還是用圍欄圈出固定的區域玩吧。

心理學家:常說“要聽話、懂事”的父母,正在養育低自尊的孩子

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當眾責罰,你也許也認為老師的做法有失偏頗,但為了和老師保持良好關係,還是對孩子說:“老師罰你是應該的,下次要聽老師的話。”

當孩子年近30仍是單身,你也許也知道沒感情的婚姻不幸福,但想到親朋好友每次問起來令你一臉尷尬的情景,還是對孩子說:“爸媽年紀也大了,你要懂事,早點成家給我們抱孫子。”

你看,你要他“聽話”、“懂事”,無非只是希望孩子不要給你添麻煩,越省心越好,甚至甘願忽視對孩子的益處。

而孩子需要的,僅僅只是尊重而已。


歡迎關注 我是90後新生代麻麻,PET育兒理念踐行者,在父母修行路上,願我們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