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之從“贈汪倫”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離別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詩宋詞】之從“贈汪倫”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離別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註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唐詩宋詞】之從“贈汪倫”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離別

解析

李白遊涇縣(今安徽省)桃花潭時,在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下這首《贈汪倫》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情厚誼。

“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要與好朋友汪倫分別,他乘著船要走。大家知道,舟和船有什麼分別麼?舟是古時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聽婷婷姐姐講講從長的圓木、獨木舟,到木筏、帆船,再到快艇、輪船的發展歷史。

“忽聞岸上踏歌聲”,突然聽到岸上有人載歌載舞,遠遠一看,是汪倫來送他了。“踏歌”是唐朝特別流行的民間歌舞,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著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不是真的有千尺深,這是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尺”是中國特有的計量單位。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常常用到誇張,比如說你走的像蝸牛一樣,並不是說你走的真的像蝸牛一樣慢,而是說你走的比較慢。

“不及汪倫送我情”,此時,李白在船上,汪倫在岸上,只能遠遠的看著對方。李白想起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一起去遊玩桃花潭。感慨桃花潭縱然有千尺深,也不及汪倫送我的情意。於是有感而發,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李白用桃花潭水的深,類比友情的深,這種修辭手法叫類比。友情的深是無形的、看不見的,用深千尺的潭水來表達,就變得有形、看得見了。就像小朋友會說“這個橘子酸得我牙都要掉了”,又或者“教室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也聽得到”,這種酸和教室裡的安靜,都是看不見,語言無法表達,通過用有形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個就是類比的方式。

以後,孩子要和別人分別,讓他們多想想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讓這些快樂存於心間。不管何時何地儘量讓自己快樂起來,像太陽一樣照耀周圍的人,大家就會非常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探索】

1. 如果孩子迷戀某個玩具,或者懷念某個寵物,某位朋友親人,陪他們一起學會告別,讓他們樂觀起來,看到積極美好的一面;

2. 可以啟發孩子畫幅與好朋友在一起的圖畫,或者學會拍合影,讓孩子體會友情的美好;

3. 在桃花盛開的時節,爸媽帶孩子去看看美麗的桃花,在大自然中,鼓勵孩子用類比或誇張,來形容一下週圍的景色。

【小百科】

⑴汪倫: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