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客家人,如同少數民族一樣的群體,他們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有著自己的特色民居——客家圍屋。

如今客家圍屋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之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有一座純客家小城在現代建築不斷髮展的情況下,它保留有世界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最完整的客家圍屋,這座小城的名字叫龍南。

龍南位於江西省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門”的稱號。龍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川秀麗、風情醉人,吸引了無數的外來客人。

在100多年前,也就是清嘉慶年間,一群人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選擇了想南方遷移,最終他們遷徙到龍南縣一帶,為了在當地生存,應對外族排斥和戰亂野獸襲擊,他們聚族而居,運用當地能夠找到的材料,建造他們的居住地,就這樣一座座集家、祠、堡功能於一身的客家圍屋拔地而起。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四月,我們坐著火車,帶著好奇心走進了龍南,走進了客家圍屋。因為住宿在火車站附近,離火車站最近的圍屋——關西新圍,成了我們的第一步邁進的客家圍屋。路程不算遠,打滴滴過去30塊錢左右,坐公交車一個人4塊錢左右。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關西新圍,建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迄今有200多年曆史。關西新圍是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有代表性的贛南圍,平面為"國"字形,呈長方形,佔地總面積7462平方米。

依山傍水,綠竹、池塘、農田、藍天交相輝映。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關西新圍四周都有圍牆,四角各有一座炮樓,炮樓上很多炮眼,這有利於抵禦外侵,保護圍屋,保護居住的人民。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在關西新圍廳堂大門前一對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獅,左邊的公獅昂首張口兇猛威武,右邊的母獅雍容大度端莊肅穆,兩隻獅子下方的石塊都雕刻著花紋,彰顯著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廳堂偏院以及廂房都鑲嵌有許多龍、虎、麒麟、鳳凰等動物木雕,造型生動,雕刻精美。

廳堂分為上中下廳,結構精簡大氣。兩邊偏院,可以通過中廳進入也可以從另一邊的們進入。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因為面積很大,巷子走道也很多,很長,都是筆直的走道,圓形門,拱形門也很有古樸氣息。

現下只有幾戶人家住在裡面,生活氣息不像以前那麼重了,但走進這座圍屋,我就會忍不住想了解以前那種大家一起生活的熱鬧場景,想了解這麼多的房子如何安排人員居住。


在這樣的幽靜古樸的環境中,一個奶奶在打水的情景,我覺得非常優美,感覺到一種脫離世俗的清新。我喜歡靜靜地、不緊不慢地欣賞著圍屋的生活,想象自己生活在這裡的樣子,美妙極了。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在關西新圍外,小沙洲遺址靜靜地待著,它俯瞰圖超級好看,周圍是一些菜地,綠油油一片,格外賞心悅目。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小沙洲附近,就是西昌圍,西昌圍沒有關西新圍的龐大氣勢,但是也承載著客家人的悠悠歷史文化。那面寫著“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牆格外顯眼,表達了這裡的客家人對祖國統一深深的關切心理。

出關西新圍大門口,向左前方向看,會看到一座橋,過了橋,是特色小吃以及手工品展賣之處。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客家織帶是很有特色的一種手工製品,通過織機,製成帶子,圍巾,荷包等等,奶奶一直重複織帶子的動作,她告訴我們,不要小看這個帶子,它寓意很好的,現在當地人結婚還是會買兩條。不過能夠織成她那樣的水平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透過窗,我們看到,帶子在風中飄動,輕輕述說著客家織帶的文化,也想讓更多的人走進它們。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還有爺爺的編竹製品,一個個斗笠在爺爺的手下誕生,此外還有小籃子、竹筒、風鈴等等。


走進龍南,走進關西新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根據爺爺奶奶的說法,我瞭解到這些手藝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具體流傳多久他們也說不明。

現在,我們看到,這些不知道傳承了多少年的客家文化,在他們的手中繼續生存著,但是又面臨這岌岌可危的情境,多麼希望,它們可以順利傳承下去,發展起來,永遠不敗。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古樸的氣息,喜歡特色的民居,不妨可以去關西新圍看一看,說不定會有很多收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