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過去不久的3月28日,是網易考拉的週年店慶,四年前的這一天,它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時間再往前推,2018年11月,在即將步入第七個年頭的時候,京東旗下全球購品牌升級為“海囤全球”,重新出發。

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的數據,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人民幣9.1億萬元,比2017年增長了19.74%,預計2019年交易規模超過人民幣10萬億元。

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國海淘用戶規模分別是0.41億人、0.65億人、1.01億人,兩年間人數翻了一番。

2018年,網易考拉、天貓國際、海囤全球(原京東全球購)、唯品會國際、小紅書分別以27.1%、24%、13.2%、12.3%、7.3%的市場份額雄踞跨境電商市場前五,合共佔了超過八成的份額。

由此可見,進口電商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頭部平臺穩穩守住自己的陣地,留給新入局平臺的機會已不多。洪水退後,誰在裸泳?

告別野蠻生長

在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剛成立之時,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進口電商)還是摸著石頭過河,那時直郵進口和保稅進口的商品適用行郵稅率,應徵進口稅稅額在人民幣 50 元(含 50 元)以下的免於徵稅。

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進口電商稅收政策

直至2016年4月8日,《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正式執行,規定了單次交易限值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0000元,直郵進口和保稅進口的商品關稅暫設為0%,增值稅、消費稅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徵收,進口電商這條河才算慢慢趟出一絲端倪。

早期流量紅利、政策紅利的釋放促使各路企業瘋狂湧入進口電商領域,搶佔風口,以圖拔得頭籌。

不過,放養式發展必然導致市場魚龍混雜,刷單、零售商品二次銷售、盜用身份信息等亂象頻頻發生。

邁入2019年,伴隨《電商法》的生效,以前處於“灰色地帶”的電子商務環節納入監管範圍,其中就涉及對進口電商的整頓,不規範的企業會被門檻卡掉而淘汰出局。

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電商法》生效

近期一系列跨境電商新政的頒佈,更加明確了參與主體和各方責任,也把單次交易限值和個人年度交易限值分別提高至5000元和26000元,並增加了63個稅目商品到《進口商品清單》當中。

換而言之,進口電商的放養式發展將會變成過去式,未來的主旋律是正規化。相信政府部門亦會繼續給廣大電商平臺“放水”,但更多地將引導到正規化上,最終呈現“慢牛”的態勢。

打破馬太效應

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消除信息不對稱。進口電商經過多年的成長,各類信息均變得越來越透明化,如怎樣辨別一件商品的真實性、哪個渠道的價格更加便宜……

消費者對於商品信息大多瞭如指掌,甚至產生種草榜單、使用教程等資源。

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互聯網消除信息不對稱

所以說,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動範圍會越來越窄,以增加顧客購買成本的方式來作為主營業務的道路越發難行。

那麼,後來者若想打破這個困境,聚焦點應該放在哪裡更加恰當呢?

依筆者淺見,一是追本溯源,貨真價低;二是深化供應鏈整合,服務就是護城河。

例如,天貓國際和海囤全球引入了多家國際大品牌,開設旗艦店,保證貨物是正品;又如網易考拉的全球工廠店,和品牌製造商合作,質量不變價格更低。

找到源頭,嚴控把關,這事基本上大家都想得明白,也是各位商家努力實現的目標。不過,和品牌方、品牌廠商直面溝通,沒有一定的實力和資本撐腰,恐怕淪為大型電商平臺之間的遊戲罷了。

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整合跨境供應鏈

另一方面,既然有不少境外商家需要銷售產品,那可不可以建立一個系統,為他們服務,把他們的商品從國外運到消費者手上?當然可以,而且是一條龍服務最好。

從境外倉儲,到跨境運輸,再到境內清關,將供應鏈上下游服務糅合在一起,便於把控進度,按時推進流程。

店鋪展示還是網紅帶貨?

對於不太熟悉的產品,我們光簡單地看到網站上的介紹還是很小概率會選擇購買的,就像進口產品一樣,需要通過某種媒介來增加我們對產品的瞭解,以促成購買決策。

總體來說,這種媒介分成兩類,一是實物,另一個是人。

先來看看實物。通俗點,就是找到場所來展示產品。看得見摸得著,消費者就能近距離觀摩產品,進行簡單體驗,從而撥開心中疑慮。

許多電商平臺看到這一點,紛紛開設實體店,挑選國外爆款放在店裡展示。

比如,天貓國際在杭州西湖銀泰開出全國首個線下實體店,網易考拉的“海淘爆品店”和旗艦店陸續在杭州落戶,京東的首家跨境體驗中心坐落重慶財富購物中心,這些線下實體店都開在大型購物中心裡,由於購物中心人流量龐大,比較好地滿足商品展示的需求,而且進口商品的格調也與購物中心比較相符。

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網易考拉旗艦店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把店鋪開在住宅區附近,定位社區店,寄希望吸引附近住戶前來逛店,畢竟天天見到總會有某個時候想瞧瞧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通常來說,進口電商實體店承擔的僅僅是產品展示功能,購置後需要等待貨物郵寄到家。

不過,隨著清關流程越來越便捷,系統越來越完善,商品“即買即走”已經變得可行,像鄭州中大門的網易考拉O2O自提店使用前店後倉的模式,在店裡下單的商品經過幾分鐘的流程就能夠馬上在倉庫提走,不必在家苦苦等待。

接著是人,即網紅、達人等KOL(關鍵意見領袖)。

他們透過直播、分享使用心得、社群互動等方式在粉絲群體中建立一定的知名度,然後把經時尚買手挑選過後的產品推薦出去,借人的展示來促成購買,如洋蔥omall、小紅書等進口電商平臺。

跨境進口電商迎來第二春

小紅書

與其說相信產品而採購,還不如說是信任這個人的經驗、專業技能而買下的。

可以說,KOL帶貨的顧客粘性要比店鋪帶貨的顧客粘性大,因為我們總是傾向於相信人而不是物。

它的關鍵之處在於社群的運營。微博、微信、直播間等社群裡的互動頻率高,信息的專業性強,消費者對KOL的好感度就會上升,賣貨的事亦是水到渠成。

無論是店鋪展示還是網紅帶貨,聚焦商品還是關注物流,儘管跨境進口電商在紅利漸過後曾經徘徊不前,但是它現在再次煥發活力。在“消費”這架馬車的推動下,未來買遍全球將是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