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與智叟誰更固執 · 4月1日疫情日記


愚公與智叟誰更固執 · 4月1日疫情日記

今天重讀《愚公移山》,拋開了精神意志和修辭文法,只談固執。

但凡我們提到固執這個詞,一般是用在別人身上的,好像很少有人會說:我這個人太固執了。更習慣性的用法是:我這個比較執著,我們要追求初心嗎。

《愚公移山》這篇寓言故事,為我們塑造了兩個極端固執的角色,一個是不顧一切也要“畢力平險,指通豫南”的愚公,一個是阻止愚公移山的“智叟”。作者要突出愚公的英雄氣概,就借了愚公之口諷刺智叟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讀到這裡時,我就笑了。到底是愚公更固執,還是智叟更固執呢?

智叟從現實著眼,以邊際收益來衡量,認為愚公已是風燭殘年,以這樣連山上草石都無法撼動的微弱力量豈能移走兩座大山?這是自不量力且愚鈍可笑的行為。

而愚公則著眼於未可知的未來,自己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在子孫萬代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移走這兩座大山,因為人是可以不斷生長傳遞的,而山的高度是有界限的。以無限的生命投身於有限的開鑿中,必然有窮盡的一天。

我們換個思考方式,把愚公和智叟的較量類比為兩個投資者,這樣就很清晰了。一個人投資於相當長期的以個體生命未可知的項目。另外一個人則著眼於眼前,以邊際收益為權衡標準。這樣的比較,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誰更固執。因為,在任何一個人的思考框架裡,都是有絕對令人信服的邏輯。

所以,當我們認為別人固執的時候,很可能是我們自己也很固執,我們看似相同的兩個大腦,實則運行了兩種不同的思考體系。畢竟在每個的觀念裡,總會去堅守一些東西,比如思考方式,處理問題的原則,看待問題的角度。

然而,原則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界必須堅持的東西,也是會隨著情況改變需要不斷修正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天生是阻礙改變的,所以我們無法真正看清原有的原則是否真的適合新的情況。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在某一個時段是一個愚公,在另一個時段又變身為一個智叟。甚至,剛才還希望自己是愚公,看到別人的眼神和現實的冷酷又縮回了智叟的心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角色只是順從愚公的子孫,或者儘管會產生質疑,而後又默默行動起來的妻子。

在文章裡,並沒有隱含的一個條件是:現實社會里,大多數人的共識是和智叟一致的。文章只是襯托了跟隨愚公的一大批人群,省略了更多的反對者。現實社會里,愚公和智叟競爭的就是二者共識的角逐。誰的共識佔據多數,誰就成為勝出者和主流。

我們做個遊戲吧,看看你是愚公還是智者,或者是妻子和子孫,而你行動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