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當我們的地球已度過46億年的生命歷程時,無數地質史上說不清道不明的災變,促使科學家們轉而去注視地球以外的宇宙進化歷史。

在深人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恆星和行星世界的形成歷史, 實際上和宇宙大碰撞有直接的關係。

從世界各地反饋回來的信息中,我們知道了許多頗有新意的大膽預測:發生在3500年前的愛沙尼亞薩萊馬島的流星雨,

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砸出了卡利湖;發生於3億年前町隕石碰撞, 砸出寧南非阿扎尼亞的維列德福盆地; 發生在2萬年以前的星際大碰撞,

砸出了亞里桑那隕石坑;發生在6500年前的行星大碰撞,砸出了四川盆地。

還有人說像中國的太湖,世界上眾多的海洋盆地,甚至包括墨西哥灣和太平洋, 都是行星大碰撞一手製造出來的。

不管此說是否已得到令人信服的考證,但這些地質史上的謎團確是存在的,僅用巍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解釋, 似乎顯得有些勉強。

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世界天文學界普遍傾向子宇宙大碰撞的假說。

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1993年4月,國際天文學界在意大利的埃里斯召開了一一小天體撞擊地球的研討會,發表了《埃里斯宣言》。

科學家們取得的共識是:對地球構成最致命危險的是近地小天體撞擊。

1937年10月,一個叫赫姆的小行星,從距離地球80萬公里的附近掠過;1989年3月,另一顆小行星從距離地球75萬公里的位置,呼嘯而過,令人恐懼到極點。

地球在未來的50億年期間,能否體態安康,能否歡度後半生,成了國際科學界尤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那麼這種聳人聽聞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現將各種國際研討會的統計數字公佈如下。

中國天文學界預測:在未來的100年之內,我們的地球將不會發生危險。

進人21世紀,也就是2004年9月29日,有一顆暫轉號為4179號的小行星,將從距離地球150萬公里處,

衝撞過去;2069年,有一顆暫編號為2340號的小行星,距離地球100萬公里處,橫衝過去;2086年,另一顆小行星,將從距離地球105萬公里處擦肩而過。

日本天文學界預測:直徑大於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每12萬年撞擊地球一次;未來的2600年期間,將有六七個危險的小行星,從距離地球15萬公處,貼身而過。

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美國天文學界預測:在宇宙裡體中,大於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不計其數,粗略計算一下,大約有1200顆到2000顆,僅太陽系裡直徑為100米的彗星就有100萬顆左右。

它們都構成了危險地球生存的刺客。國醫天文學會預測:直徑超過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和其它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每年都發生的可能性為50萬分之一;今後100年間的可能性為10萬分之一;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發生的可能性為20萬分之一。

意大利埃里斯國際會議認為:威脅地球安全的刺客主要是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流失在軌道上的大量碎化物。

它們不規則的運動形式,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潛在的威脅,必須設法隨時監視它們的活動。具體辦法是:用核彈頭導彈,襲擊衝撞來的危險刺客,

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使它在導彈的轟炸下,內部發生急劇升溫運動,引爆自身固有的高能量火藥庫,發生分裂爆炸。

用巨大的激光束,射擊衝撞物,促使它的內部組織發生能量急劇升溫爆炸,進而改變固有的天體質量,偏離原來的運行軌道。

也可以在它的上面安裝浮動的質量轉移器械,進行多層面的內部結構破壞活動,最後達到變速並改變運動方向的目的。

地球在未來50億年的命運將會如何?能否體態安康,度過後半生。

《埃里斯宣言》是人類為保護地球免遭突然襲擊,保衛家園的宣言。

它倡 議世界各國聯合起來, 建立觀測站,對直徑大於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編冊收人檔案;對可能構成威脅的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軌道上的碎石,

進行全球性攔截和深度預防工作。告誡人類,不要放鬆警惕,免得突來時束手待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