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自私有兩種,一種是看得見的自私,一種是穿著無私這件外衣,偽裝起來的自私。

一、關心太過的母親

《小歡喜》裡的陶虹演的宋倩這位強勢媽媽,令人印象深刻。她和前夫喬衛東離婚後,一直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為了更好地照顧英子,甚至辭掉了重點中學的高薪教師工作,選擇一邊做家教一邊照顧英子的三餐和起居,精心安排著一切她認為對英子高考有利的環境、飲食。比如安裝隔音牆,沒收英子最愛的樂高,讓她生吃海參,為她精心燉燕窩……高三誓師大會上,非要讓英子在氣球上寫上考夠700分;她認為對高考不利的一切,都阻止英子接觸。為了英子能考上清華,可謂是不擇手段。

但她從來不管清華是不是英子的願望,就算她知道英子的興趣是航天,依然強迫英子按她的意願備戰清華。

她總是說自己壓力很大,卻從來不問問英子壓力大不大!甚至英子失眠、抑鬱、跳河,她還問這怎麼可能?!

她覺得自己放棄工作、起早貪黑為英子做的一切,很無私、很偉大。卻不知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她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她曾經沒考上夢寐以求的清華,期望英子替她圓夢;她和英子相依為命,把她當成自己的依靠,所以不許她和爸爸及爸爸女朋友走得太親密;她把優秀的英子當成她的驕傲,因為英子是她一手帶大的,這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她希望英子的一切都照著自己的計劃前行,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她從沒問過英子快樂嗎?喜歡這樣無私的愛嗎?

一切不是對方期望得到的愛的方式,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自私。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小歡喜》劇照

二、關愛太少的母親

宋倩的確很強勢,她的愛太用力,讓孩子透不過氣,想逃離。

與這樣的媽媽正好相反,還有另一種極端的媽媽。她的世界,只有自己。對孩子基本處於漠視狀態。

佳佳是一個非常獨立能幹的姑娘,情商很高,很會照顧別人。我們都以為這樣的女孩子一定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溫馨家庭。

事實上,她是那種遇到生病住院一個月,寧願讓同事、朋友照顧自己都不願意給父母打電話的人。她說,她的媽媽如果知道她生病,只會責備她,怪她不會照顧自己,更別想她會來照顧她。

她在外地上學的時候,一個學期她媽都不會主動給她打一次電話,出門旅遊一個月不回家,她媽媽也沒有一個關心的電話。她每次回家的路上,媽媽也從不會問一句到哪了,注意安全之類的。

你以為她媽媽一定經歷過什麼不如意吧?恰好相反,她爸非常寵她媽媽,家裡的事幾乎從不讓媽媽操心。但她媽媽很不會處事,經常和親戚鄰居鬧矛盾,還是佳佳經常在中間斡旋,操持各處的人情往來,才有了基本靠譜的鄰里關係。

她經常說:“真不知我爸看上我媽哪裡,還那麼寵她!我完全想不明白!”

其實,佳佳跟我們講這些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她說這些年她多麼渴望她的母親能像其他媽媽一樣抱抱她、打電話關心她、失戀的時候能安慰她、回家煮一桌好吃的等她……她的內心對母愛是極度渴望的,因為那是她嚴重缺失的。

佳佳的媽媽內心一定也是愛她的,但是很遺憾,佳佳沒有感受到!媽媽可能把愛放在了責備和冷漠裡,卻從沒想過孩子需要什麼。一個永遠活在自己情緒裡的母親,何嘗不是自私?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三、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宋倩式的母愛,屬於關心過度;後一種母愛,則是關愛不夠。她們是母愛的兩種極端,根源就在於沒有把握好母親和孩子之間合適的距離。

太近,讓孩子沒有自由,容易抑鬱;太遠,讓孩子缺愛,沒有安全感。

媽媽和孩子之間最理想的距離該是怎樣的呢?答案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每個孩子從媽媽肚裡開始孕育,出生,長大,直到成年,擁有自己的家庭,整個過程和母親的距離,是從親密到分離,越來越遠。只有當母愛遵循了這個距離原則,才能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1、第一個階段:孕期零距離。

媽媽的愛:自愛。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和媽媽的關係是一個整體,這是一個孩子一生中和媽媽距離最近的時刻。她需要媽媽為她提供的安全的發育場所。此時,媽媽照顧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孕期注意攝入豐富的營養,多吃健康的食物,保持心情愉悅,保護好自己。

這樣的開始,已經為我們以後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母親給出了充分的提示:母親,一定要在愛自己的基礎上,才能給孩子合適的愛。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2、第二個階段:0-3歲,親密無間的距離。

媽媽的愛:保護。

嬰兒時期,孩子從母體中離開,到哺乳期,再到自己獨立吃飯、走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分離過程,所以它對媽媽的愛一定是從完全依賴,慢慢過渡、慢慢減少的。

此時在孩子認知裡,自己和媽媽依然是一體,媽媽對自己必須是有求必應。這個階段是孩子最無助最需要媽媽照顧的時候,也是孩子與母體分離後,媽媽和孩子之間關係最親密的時間。在此之後,媽媽與孩子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身為母親應該珍惜這段親密的時光,對孩子儘可能地親密和關愛,這並不是對孩子單向的無私付出,而是一個母親一生中可以與她的孩子如此親密相處的為數並不多的珍貴時光,值得珍惜。

①這個時候孩子需要母親全力滿足其生理需求、外在和內在的安全需求。②並開始讓孩子通過模仿,從自己身上覆制一套良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此時,媽媽要做的就是充分滿足孩子需求的基礎上,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前者為孩子一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後者為孩子塑造受用一生的行為習慣。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3、第三個階段:4-6歲,看得見的距離。

媽媽的愛:陪伴。

幼兒時期的孩子依然需要媽媽的悉心照料和行為習慣的引導,但此時他們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開始探索獨立空間,開始有你、我、他的主權意識。此時,他更喜歡嘗試自己做主的感覺。

媽媽在這時候就要開始學會慢慢放手了,讓孩子在安全範圍之內盡情探索世界,獨立完成一些自己的事。此時媽媽的身份,更多是孩子安全環境的守護者和獨立探索期的陪伴者。

你想探索世界,媽媽保護你;你突然想媽媽了,媽媽就在這裡。

一個孩子獨立能力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如果媽媽錯過了孩子的這個獨立成長期,以為他還小什麼都要替他做主,孩子的獨立意識被壓迫,長期下去要麼成為一個自理能力很差的過度依賴母親的孩子,要麼會在青春期特別叛逆。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4、第四個階段:7-12歲,每天見一面的距離。

媽媽的愛:榜樣。

孩子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開始進入學校有了更多玩伴、師長,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減少了許多。物理上的距離已經拉開了,這個階段,媽媽不需要再像嬰幼兒時期那樣寸步不離地守著孩子,在孩子心目中,他需要一個優秀的媽媽,成為他的驕傲和成長的榜樣。

媽媽要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優秀的成長環境,讓他與更多優秀的朋友、師長為伍。而母親自身就可以做離孩子最近的榜樣。做一個有一技之長,有美好的品格,有優雅的氣質,甚至脾氣不那麼壞的媽媽,孩子都會感激和尊重這樣的母親。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5、第五個階段:13-17歲,一週見一面的距離。

媽媽的愛:尊重。

孩子的自我意識最強烈的階段。內心渴望獨立、自主,偶爾還會覺得全世界我最大。就像時刻準備飛向世界的小鳥,你越想把他拴在身邊,越想把他關在籠子裡,他越想掙扎和掙脫。最後兩敗俱傷。

此階段的管教,不如前面十幾年的言傳身教。

媽媽如果能尊重孩子渴望獨立的意願,反而容易得到孩子的尊重。但尊重不代表完全放任不管,畢竟這也是一個最衝動最容易犯錯的年紀,他們還沒有完全成年。媽媽依然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不如,和他們做朋友吧!別侵犯他們的隱私,別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就和他向朋友一樣互相尊重,敞開心扉聊聊天。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6、第六個階段:18歲以後,各有各的世界的距離。

媽媽的愛:目送。

孩子成年,和母親一樣,都是成年人。他會面臨學業、工作的選擇,組建新的家庭,也會成為父親或母親,而這個時候,如果母親曾給到他恰到好處的愛,讓他長成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格優秀、獨立有擔當、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成年人,他在面對這些成年人該面對的事情時,是可以勇敢面對,也有能力解決的,到那個時候,母親需要操心的,真的沒有那麼多!

母親不需要在他成家之後,依然圍在他的身邊,像照顧一個孩子一樣在他的家裡事無鉅細。

這個階段,媽媽給孩子的愛就是,看著他幸福,就心滿意足。但她依然站在孩子的背後,在他需要的時刻,隨時可以回到他曾成長的地方。

但母親不必失落,因為她的世界不會只有孩子,她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她也有自己的事情。如此這般撫養孩子成人,自己也修行成為了更優秀的自己。

陪孩子成長一程,其實是彼此成全。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四、如何把握好與孩子的距離,給他恰到好處的愛?

媽媽的愛,沒有標準答案。用心的媽媽,一定能做好。

1、只給孩子需要的愛,不把自私強加給孩子

但凡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要全心去滿足;但凡是自己的私心,要三思而慎言。

所以身為母親,一定要學會辨別什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什麼是自己的情緒、慾望、私心、偏見,切勿將後者與愛等同。

2、用心去觀察孩子,勝過用嘴去說教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只有用心去感受的父母,才能讀懂孩子的成長規律,判斷孩子每個階段真正的需求,才知道該和孩子保持什麼樣的距離。

不要在他最需要陪伴的階段缺席,不要在他最需要思考的階段專制。

《小歡喜》:別讓母愛陷入兩個極端!你得知道孩子成長的6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