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來了,娃就生病了,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表姐結婚後不跟公婆同住,生娃後也不用公婆帶,自己把娃養得白白淨淨的、十分乖巧。其實表姐工作挺忙的,也不是沒想過讓婆婆幫忙,之前讓婆婆帶過幾次,每次都把娃弄得髒兮兮的,而且小毛病跟著就來了,畢竟是好心幫忙,表姐也不好多說。

婆婆來了,娃就生病了,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最近手頭上有好幾個大項目,表姐實在忙不過來,經常回來之後還要加班到很晚,實在沒有精力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了,只好再請婆婆過來幫忙照顧一下。想著孩子現在大點了,身體挺好的,婆婆也就做做早晚飯、接送孩子上幼兒園啥的,問題應該不大。結果沒出半個月,孩子又生病了。


邪性了,難不成孩子跟他奶奶八字不合?!

沒道理啊,表姐心裡真是敢怒不敢言,百忙之中擠出時間送孩子上醫院。經過好一通檢查,花了大幾百塊錢,醫生說是積食造成的體虛內熱,詢問最近給孩子吃了什麼,怎麼吃的。花錢不說,關鍵是孩子受罪,表姐的婆婆也很為孩子著急,都一一如實回答了,聽完醫生和表姐都很無奈,婆婆真是老糊塗了,好心辦了壞事情。

婆婆一來娃就生病,邪性?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婆婆來了,娃就生病了,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1.總喂湯泡飯

老人特別喜歡給孩子熬一些大補的湯,比如肉湯、骨湯、魚湯等等,跟米飯一泡,餵給孩子吃,覺得特別有營養,孩子又喜歡吃。其實這些湯都太過油膩了,會給孩子的脾胃帶來很大負擔,加上湯泡飯非常不利於消化,孩子經常這樣吃,就會積食傷脾胃。脾胃是後天之本,一旦受傷,身體不能正常吸收營養,抵抗力就變差了,非常容易生病。

2.做菜特別鹹

老一輩節儉慣了,做菜喜歡放很多鹽,因為這樣可以少吃菜、多下飯,這種習慣很難改過來,帶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把菜做鹹了。小孩子脾胃嬌弱的很,鹽太多了,脾胃很受刺激,導致消化系統紊亂,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等問題。經常這樣吃,孩子的味覺都不敏感了,容易養成重口味吃過酸、過辣或過甜的東西,後患無窮。兒童高血壓,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婆婆來了,娃就生病了,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3.生怕孩子給餓著,逼著吃很多

奶奶帶孫子,隔代親,怕孩子營養不夠不長個兒,每次餵飯都逼著吃很多。他們的觀念裡覺得吃飯越多長得越高,根本就是錯誤的,但說也說不聽的,最近表姐忙沒顧上娃的飲食,每天都把孩子的肚子喂得圓鼓鼓的,脾胃消化不了,全積滯在裡邊了!這次表姐之所以帶孩子去醫院,就是因為積食弄得身體不舒服,晚上睡不著,老是翻來覆去的,睡不著,還半夜哭鬧,孩子鼻樑都冒青筋了。

婆婆來了,娃就生病了,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所幸表姐及時帶孩子去檢查,找到了癥結,醫生說這病剛開始還不嚴重,還只是積食,消積就好了,每天喝點甜蘇末,幫助促進腸胃蠕動和吸收,很快就會好的。表姐的婆婆這下也“老實”多了,之前的毛病都在慢慢改,聊天聊到這個,表姐心情也寬鬆多了。順便提醒一下:把娃丟給老人帶的家長們,如果老人是這樣給娃餵飯的,儘早改過來吧。

婆婆來了,娃就生病了,醫生哭笑不得:這樣餵飯不病才怪呢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道理都是一樣的,孩子生長髮育,最是離不開飲食營養和脾胃健康,想要孩子長高個兒,必須先把吃飯這件事情給整明白了。再者脾胃就相當於“糧倉”,糧倉失火,糧草再豐盛也都玩完,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把孩子的脾胃養好來。該改的飲食壞習慣,儘早改掉,多吃一些養脾胃的東西,別等生病了才想著吃甜蘇末調理,就算最後積食的毛病好了,也是傷了元氣。

胃是後天之本,營養五臟六腑。脾胃功能失調,會導致全身各臟器、皮膚的老化早衰。

對於孩子來說,兒童的臟腑形態發育未成熟,消化吸收功能也較弱,如果脾胃不好,就會給孩子以後的發育埋下隱患。

孩子患脾胃病,除了本身的生理特點和某些家族體質的遺傳外,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餵養方式不當。兒科醫生給孩子看病時常會說一句話,孩子的病是吃出來的。有的家庭成天給孩子大魚大肉的吃,孩子脾胃功能差,沒完全發育好。有的家庭把握不住量,你也餵我也喂,最後孩子胃受不了,積食化火,開始發燒,咳嗽。

如果你孩子正在遭受這些問題:便秘腹瀉積食,吃的多卻不長,脾胃不和,反覆發燒咳嗽,完全沒思路不知如何下手,只是想到益生菌,聽說了不少偏方,還是不敢用,知道香蕉沒有用,藥物傷脾胃,可也沒招,除了零食,冷飲,青菜孩子不愛,這將是最後一個系列的腸胃問題終結課程。

以原因分析為核心,系統、全面的中醫、營養思維,循證醫學為路徑,無數場景,快捷操作,實用落地,解決方案,很可能踩的坑,歷時6個月,300+分鐘,每天10分鐘,練就孩子好脾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