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的故事(23)

6、生草與清耕

果園地面管理有兩個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那就是生草制和清耕法。生草制認為果園應該種草,以保持土壤疏鬆和增加果園的空氣溼度。清耕法認為果園不能留草,因為草易吸收果樹的營養供給,影響果樹生長。長期以來,這兩種方法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那麼,獼猴桃園究竟用生草制好還是用清耕法好?我的意見是生草制好。

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由獼猴桃葉片的解剖結構決定的。絕大多數果樹葉片表面的葉孔都有兩個保衛細胞,這兩個保衛細胞在天氣乾旱炎熱的時候可以使葉孔封閉減少蒸騰,在雨澇陰天則使葉孔大開而增大蒸騰量,這個機制大大增強了果樹適應不良環境的能力。而獼猴桃則不一樣,它的葉孔沒有這兩個保衛細胞,所以大家看到:獼猴桃在大部分生長季裡,葉片和果實都有不同程度的日灼。

獼猴桃只所以有這個不同點,是因為在自然界長期進化形成的。它處在半陰半陽、又必須依附大樹纏繞而獲取陽光,因此,這樣的環境不需要保衛細胞保護自己,就形成了這一特性。如此看來,為保護獼猴桃不受傷害,人類就必須干預。

生草就是這種干預的有效辦法。重點就是草能增加果園的空氣溼度,使獼猴桃在夏季不會因蒸發量大而失水。

在2000年前後,樓觀等地在獼猴桃地裡種毛苕子,結果在樹冠不鬱閉的果園表現的非常好。

因此,幼園和初果期園一定要保留草,樹大了,樹冠鬱閉了,地面陽光很少,草自然就非常稀少了。

但要警惕的是出現“草茂而樹衰”的現象,因為草茂樹衰會使樹病害加重,反而不利樹的生長。

現在,割草機具靈巧而高效,留茬刈割是最好的辦法。

獼猴桃的故事(23)
獼猴桃的故事(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