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一、生活中,異化的溝通方式隨處可見

“你就不能幫忙把碗筷收到廚房來嗎?”

“你能做什麼?看看電池有沒用不就行了嗎?”

……

看完《非暴力溝通》,和老公的日常對話立即在耳邊響起。偶的娘,我們倆一直都是在暴力溝通啊!

《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難怪有時明明很小的問題,說著說著就能生氣。其實,不止是我,許多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溝通都存在不小的問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平時我們在學校,在單位或者其他公眾場合裡的自己和在家中的自己,好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特別是同父母、愛人和孩子溝通時,我們往往採取簡單粗暴方式,不但態度不溫和,而且說話時不經意間就會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這其實是一種“異化的溝通方式”。

異化的溝通方式讓我們偏離軌道,矇蔽了愛,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以下是幾種典型的“異化的溝通方式”——

1.道德評價。執著於對錯的分析,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惡的。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讓我們忽視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

2.進行比較。在進行比較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生活的很慘,這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迴避責任。用“不得不”淡化個人責任,將個人責任歸咎到別的原因上,例如:受說不清的力量驅使、個人歷史情況,自我形象、其他人的行為、上級的命令、同伴的壓力、性別角色、社會角色、無法控制的衝動等等。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示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會受到懲罰。請求別人而不是命令他人,更容易滿足我們的需求。

也許有人說,在外面我們需要戴著面具,到了家才可以卸下一切包袱,因為他們是我的親人啊!是的,我們的潛意識就是認準了,我們的親人總是在包容自己。

這,就是典型的暴力溝通。有時候你可能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陷入暴力溝通當中。更可怕的是,我們很少去反思這一切。

難道親人就應該承受我們的不良情緒嗎?殊不知,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或者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給對方定性,這都會給他(她)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這甚至會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如果這種情況長期保持,久而久之,一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哪怕再親密也會因此變得冷漠、隔膜甚至敵視。有時候,本來平等的交流甚至會演變成暴力行為。

《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二、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看到書名你也許會想到印度的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哈哈,本書的前言就是聖雄甘地的孫子寫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吧。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Communication(簡寫NVC)一詞的中譯,又稱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等。“非暴力溝通”既是書名,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該理論的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專家。他在工作中運用這套“非暴力溝通理論”解決過許多人的心理問題。

非但如此,他和他的非暴力溝通理論還曾解決過國際層面的衝突。為了緩和美國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盧森堡博士應邀去巴勒斯坦做了一場演講,當時臺下的許多巴勒斯坦人就痛罵盧森堡,讓他這樣的美國人滾出巴勒斯坦。

結果盧森堡博士通過自己的非暴力溝通,不僅穩住了局面,而且在演講結束後,原本痛罵盧森堡的巴勒斯坦人,竟然邀請他去家中做客。像這樣的經典案例,在書裡都有詳細介紹,這些通過溝通來解決劇烈衝突的經典案例,會讓你深深感受到溝通的巨大能量。

《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已經暢銷了60年,講的既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溝通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對生活的信仰。

它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非暴力溝通主張拋去自身先入為主對別人的評價,觀察、用心傾聽他人和自己的感受、需要,明白自己的和對方的需要,並且滿足它。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包括“描述事實、理解感受、發現需求和提出請求”。

1.描述事實。客觀中立,不可爭辯、不含形容詞。“從來、總是、經常、太”都是形容詞。

2.說出感受。感受不是想法,要分清感受和想法。感受庫:“高興、興奮、甜蜜、喜悅、幸福、生氣、害怕、絕望、厭煩……”等都是感受詞。

3.說出需求。說出自己的甚至是自私的需求,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對方更容易滿足我們。

4.表述請求。請求要說的越具體越好。

《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書中列舉了大量事例,指導我們如何“好好說話”。比如: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

“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

多麼熟悉的句子啊,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方式是這樣的——

“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


三、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教人溝通技巧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愛的書。作者在“後記”中提到對自己影響至深的外祖母——一位貧窮的但是遇人有難,總會出手相助的老人。

他深情回憶:

“外祖母的話語總是那樣地親切,她想到的是人們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他們飢餓,就給他們食物;如果他們沒有住處,就給他們提供睡覺的地方。外祖母生來就是一個非暴力語言的使用者。”

《非暴力溝通》: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是的,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心靈的環保。因為非暴力溝通不再聚焦於對錯,而是去了解背後的需求。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淅變得平和。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我們都好好說話吧。請記住這個溝通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

真誠地傾聽、反饋,相信你會發現,人生境界豁然開朗。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從現在開始!

對了,這本書在喜馬拉雅聽書可以收聽,值得我們細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