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薦讀《定西孤兒院紀事》 楊顯惠 花城出版社

命運三部曲之二

026:薦讀《定西孤兒院紀事》  楊顯惠     花城出版社

絕不想再看第二遍的書


定西專區是甘肅省1958年到1960年饑荒的重災區,災難的三年過去,定西專區緊急成立了一個專署兒童福利院,接納了幾百孤兒。同期,定西專區的各縣、鎮、重災縣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兒童福利院或是“幼兒園”。這些大大小小的兒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約五千左右的孤兒。 在當今文壇上,楊顯惠並不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但在未來的文學史上,他卻很可能是一位令同時期人感到驕傲或羞愧的作家。他在本書中以忠實史料事實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的基礎上,創作出一個個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獨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紀實性的語言,平實的語調,將一幕幕飢餓與死亡的慘烈情境撕裂在人們眼前。 本書將告訴那些不瞭解歷史或者忘掉了這段歷史的讀者: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和進步,我們過上了前所未有的溫飽生活,為了這溫飽的生活,我們的前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無數人的生命和眼淚。我們不該忘記他們!


內容簡介:

這部《定西孤兒院紀事》寫的是“受苦人的絕境”,“夾邊溝”是一批 “右派分子”的流放地,“定西專區”是1960年左右的“大饑荒”在甘肅省內的一個“重災區”。作者在忠實史料事實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的基礎上,創作出一個個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獨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紀實性的語言,平實的語調,將一幕幕飢餓與死亡的慘烈情境撕裂在人們眼前。其實,對中國當代歷史略有了解的人,都會對“右派”的遭遇和1960年“大饑荒 ”的災難有一定的心理預期,為什麼這些作品會一次次衝破人們的心理疆界?這是因為現實“絕境”的殘酷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力,是作家虛構不出來的。這些以細節構成的個人的故事,使慘絕人寰的災難變得具體可感,將之銘刻在我們的情感記憶中,不再容易被任何人用抽象的數字和話語所模糊遮蓋,逼迫要繼續活下去的人們不得不面對、反思。我們常說,文學的力量在於虛構,但在這樣的真實面前,你會覺得一切虛構都失去了力量。

這些年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不斷被窄化、僵化、庸俗化,以至於它 “寫真實”的能力被許多人所質疑。楊顯惠的作品再次向人們顯示了,當代作家繼續使用寫實手法可能達到的表現力和穿透力,以及在有大量觸目驚心的歷史現實尚未被文學有力地表現、甚至被刻意遮蔽的當下環境中,這種手法的不可替代性。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