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靈活種植, 不讓疫情誤春耕

走進郎溪縣畢橋鎮大義社區同心實踐基地,只見一座座鋼架大棚浮現眼簾,走進一座大棚內,工人們有的正在測試棚內安裝的澆灌系統,有的則在鋪可再生地膜,大棚內一派生機勃勃的生產景象。

  據悉,大義社區曾經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發展落後,2019年在幫扶單位的關心下,申請建立鄉村振興同心實踐基地。2019年6月,總投資60萬元,32座鋼架大棚拔地而起,9000平方米大棚蔬菜同心實踐基地成為大義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壯大的重要力量。

  當下,正是農業生產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原本打算種植蘆筍等經濟作物卻遇到運輸問題,種子無法及時購買,育苗期已過,為了不誤春耕,同心實踐基地30畝大棚選擇種植大棚西瓜。

  “選種西瓜,這樣能夠保證農民工的工資,在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大棚項目準備種一些高檔植物,比如蘆筍以及其它的經濟作物,預計這個30畝的大棚會給村裡帶來10萬塊錢左右的經濟效益。”大義社區大棚技術員王正林說。

  瓜苗在3月7日進棚,5月10日左右能出瓜,8月底結束後,下半年再種植蘆筍,這一規劃讓大義社區信心滿滿。此外,同心實踐基地平常的農業生產,也能增加本地農戶的收入。

  大義社區原貧困戶張球玉長期患肺病,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大棚項目建成後在此務工,他說:“建立了蔬菜大棚以後,我有事做也有穩定的收入了,去年半年的務工收入有3000元,今年也不會低於5000元,非常感謝村裡對我們的照顧。”

  大義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海燕介紹道:“今年臨時決定種植大棚西瓜,這樣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會受到影響,也能保證農戶、貧困戶就業不受到疫情的影響,在本地就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而在大義社區的周邊,還有苗族、壯族,彝族同胞和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到基地的大生產中。他們收入的增加,也為穩定脫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去年我們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已經超過30萬元了,今年我們通過爭取扶貧項目以及村集體經濟投資的形式,準備向50萬衝刺!”朱海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