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16世紀,這是一個天才濟濟的時代,在世的藝術家的榮耀已經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無數雄偉的建築、壯觀的陵墓、整套定製的華麗壁畫和祭壇畫,反過來成了權貴們爭奪的對象和青史留名的手段。富有的權貴和偉大的天才相互提攜著,使文藝復興走向全面輝煌。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壁畫藝術的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壁畫成為主流

藝術被置身於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幾千年來藝術為政權服務、以教化為主要功能的重任幾乎結束了,而趨向於比較純粹意義上的藝術,藝術家獲得了空前的尊嚴,這一切變化起初都是在教堂的牆壁上產生的,壁畫藝術在文藝復興運動初始呈現出無比的繁榮。

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開展,新貴們對藝術的個人化需求不斷增加,加上新的繪畫技巧與材料的發展推波助瀾,油畫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油畫不但使藝術表現更加細膩豐富,宜於近距離欣賞,而且也更方便在畫室中製作和攜帶、懸掛。這使繪畫走下了厚重的牆壁,以架上布面的形式走入權貴的客廳,更重要的是加速了藝術傳播的速度,促進了文藝復興在歐洲的全面展開。

另外,某些區域出現了一些複雜的政治情形,如德國16世紀的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對壁畫造成了一種傷害,反偶像崇拜實際上是讓畫家失去了在教堂牆壁上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能的機會。為了生存,許多像荷爾拜因這樣的藝術家轉而投向國外宮廷或轉向其他的藝術形式,比如肖像畫與架上繪畫。從此,有史以來的繪畫史基本上就是壁畫史的狀況不復存在,壁畫漸漸成為非主流的藝術,大師們常常僅是偶一為之。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出色的壁畫藝術作品更如藝術史星河中一些耀眼卻散落的星辰,間或在某些特殊的歷史階段出現。藝術家與他個人化的偉大冒險使藝術從此成為了藝術家及其成就的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二、科學與藝術的雙重結合,羅馬成為藝術中心

15世紀初,教皇政權重返衰敗的羅馬時發現,他們面臨艱鉅的重建工作,以加強教廷的權威。"偉大的建築,是永恆的遺蹟和歷史見證,它們表面看起來很像是由上帝之手創作的。"一個強大、安全而繁榮的首都,是整個基督教地區和平、美好的見證。自身物產並不豐富、貿易也不發達的羅馬,依靠奢華富有的教廷,有著足夠揮霍的金銀,經過幾代教皇的努力,重新規劃的羅馬城無論從使用功能的有機結合上還是美學角度的風格統一上都獲得了新生。

至16世紀,更由於一位有著人文主義傾向的教皇的原因,羅馬取代佛羅倫薩成為藝術的中心。這位教皇就是出身於美第奇家族的尤利烏司二世。達·芬奇是文藝復興乃至人類藝術史上最多才多藝的天才,其本身就是文藝復興運動最好的詮釋,他曾師從佛羅倫薩的委羅基奧,在建築、航空、水利、地質、天文、化學、生物學、解剖學甚至數學、物理等領域有著極高的造詣,卻從未發表過他的著作,這也許是因為怕別人誤認為是異端邪說,也許是因為他本無意於被別人看作是科學家,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探索和發現的樂趣。基於他天才而理性的大腦,他讓繪畫達到了科學與藝術結合的頂峰。

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最後的晚餐》繪製在修道院內修士用餐的地方,在長方形大堂的一面牆上,逼真的宗教故事中的晚餐場景與現實中的用餐場面相互呼應,令人產生奇特的感受;寬大的大堂與大進深的畫面透視相對應,彷彿多出來一間大堂。

關於最後的晚餐的場景,《聖經》這樣描寫道:"基督說道:'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他們就甚憂愁,一個一個地問他說:'主,是我嗎?'"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還有如下記載:"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畫面如實逼真地再現了這一瞬間,兩個知道內情的人——平靜的基督和恐懼的猶大,與無辜而驚訝的每三人一組的聖徒們形成了一個有序的、充滿戲劇性的、緊張激動的場面。

藝術家以非凡的想象力與敏銳的洞察力再現了那一緊張場面,加上畫家把這種充滿秩序感的構圖方式所帶來的和諧與素描、光影的正確應用自然地平衡在作品中,而不再如前輩藝術家那樣費盡心思地為了創作中某一方面的完美而損傷其他方面,從而成功地平衡了哥特式藝術強調佈局的完美與文藝復興時期對真實描寫的追求之間的對立衝突。經過多年的努力,文藝復興繪畫在此達至一種完美的理想境界。

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由於餐廳的特殊功能和當時在化學顏料使用技術上的不當,畫面脫落損毀嚴重,後人曾多次進行修復。

我們在大師的另一幅畫《巖間聖母》中,可以感受達·芬奇繪畫的所有迷人之處。極暗的背景之下,人的光影層次處理的複雜程度令人難以置信,這即是我們常提及的達·芬奇的"明暗罩染法",在做好的素描光影上層層罩染透明或半透明的色彩,除了人物關係和諧典雅,以及人的表情豐富之外,人物的光影的豐富而微妙的層次處理所傳達出的美感似乎超出了人的視覺能力,達到畫面具有深度的幻覺效果,使我們在達·芬奇的作品面前常常被某種恍惚的情緒所籠罩。米開朗琪羅是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人,在他漫長的一生當中,他用偉大的雕塑、建築、繪畫、詩歌等作品以及他非凡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充滿英雄主義氣質的超人形象。

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三、教廷的建築物壁畫代表

羅馬教廷最主要的建築物是315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為紀念聖彼得而建造的聖彼得大教堂,據傳聖彼得在此殉道。西斯庭禮拜堂是聖彼得大教堂的一個重要的禮拜堂,是羅馬教廷選舉教皇用的。西斯庭禮拜堂天頂畫是米開朗琪羅的第一幅壁畫作品,在他接手之前,這個華麗的禮拜堂的四周牆面已經繪滿了出自前輩大師波提切利、吉爾蘭達約等人之手的《聖經》故事。

米開朗琪羅是吉爾蘭達約的門生,曾一度竭力擺脫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後來對這一工程爆發了異樣的熱情,獨自一人在禮拜堂內的腳手架上幹了四年,連助手也不得入內,僅體力上的付出就非常人所能及。在這個距地面21米的大廳天頂上,大師作了一個大的整體佈局,這個佈局以建築框架的虛擬延展為結構,並對之加以分割。在每一個分割的虛擬框架中繪製一個故事或人物形象。

文藝復興時期,壁畫藝術造就世界中心羅馬

西斯庭禮拜堂的天頂呈一個不太規則的有曲拱的長方形,米開朗琪羅所作的虛擬延伸的建築框架與實際的建築結構完全合為一體,使有弧度的畫面自然過渡,而把真正的故事場面安排在平坦的頂部,通過整體安排和畫面分割,合理地控制了巨大的頂部空間。如果身臨其境,帶給我們的感受不僅僅是壯觀,而且和諧而清晰的佈局十分有條理,人體線條與動態清楚明朗,色彩適度而柔和,絕無複製品、印刷品帶給人的局面混亂的感覺。

在這個壯麗的天頂上,佈滿了超過真人大小的先知預言家和兒童、天神,這些驚人的充滿英雄氣概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米開朗琪羅對人體結構的自如掌握和對人體的活力與美的讚頌。米開朗琪羅對人體的特殊認知,在他描繪的女人體上體現得十分明晰,舒展、清晰、明確的輪廓線條勾勒出強壯如男性英雄一般的大開大合的女性人物姿態,色彩的渲染薄而適度,同時對空間的虛實關係僅有極少的處理。

總結:

古羅馬是藝術起源的地方,可以說大多數的藝術源頭都出自這個地方,文藝復興是由於因為中世紀宗教對於世俗的掌控,提出神的至高無上。而在那時候許多藝術家受到思想啟蒙,產生對於人性的至高美感的探索,從而他們要提倡人性的世俗化,而古希臘當時的繪畫藝術也是提倡人性的光輝,所以文藝復興對羅馬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參考文獻: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

《幾何原本》

《歐洲文藝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