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消費升級現狀及未來展望

判斷消費能否成為持續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不能只看短期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應當將其放在更長時間週期內考量。從總體情況看,消費的確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但這一驅動力還不夠穩定。這種不穩定性,既與消費的自身結構有關,也與投資和淨出口的變化有關。

在消費升級趨勢顯現的情況下,我們不能過於樂觀,應當看到在此輪消費升級背後,政策推動因素髮揮了較大作用,而消費升級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則仍處在培育階段。未來,在優惠政策取消情況下,我國的消費升級態勢能否繼續向好發展,還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在看待近期消費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時,我們應更加理性,既要看到形態的好,也要看到背後的憂。

90後是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的生力軍,是目前最具消費潛力的一代人,尤其正成為體驗新消費業態的主力人群。90後消費者的消費潛力巨大,在網絡消費、高科技消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成為新消費業態發展中最先吃螃蟹的人。當然,還要意識到90後消費升級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看到90後消費升級與消費分化並存的突出現象,要看到90後個人消費與家庭財富的關係,90後這一代還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比如,如何應對較為普遍的“421結構”或“422結構”(即兩個90後要贍養四個老人、一個或兩個小孩),如何在高房價的一二線城市提高生活質量等,這些都將制約90後的消費潛能。

展望消費在未來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空間,應該說有理論上的空間,但這能否轉化成實際成效,還要看幾個關鍵問題能否得到很好地解決:一是消費升級會帶動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升。二是我國居民人均收入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居民收入增長有利於促進消費,進而帶動經濟增長。三是目前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開放政策,在提升消費產品和服務品質上作用顯著。除此以外,金融創新賦能消費升級,也有利於鞏固消費驅動力。

當然,以上幾點只是從理論上說明了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空間,而能否達到預期成效,還要看能否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一是改革進程能否切實推進,尤其在減稅降費方面能否取得積極成效,基本社會保障制度能否進一步完善,這對於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至關重要。二是在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方面能否建立長效機制,尤其是能否形成更有效的控價、降價手段,這對於居民提升非住房消費比重非常關鍵。三是高品質消費供給能否形成長期態勢,這對於消費升級能否順利推進也會有很大影響。四是居民槓桿率較快上升的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這間接影響著居民未來的消費增長空間。五是人口結構變化尤其是老齡化進程加速,實際上也不利於消費增長。

總的來說,經過近幾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的確更加優化,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態勢得到鞏固,消費在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也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下一步,中國經濟有望在消費為主較為均衡的經濟結構轉型中取得更大突破,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克服很多挑戰,需要攻克不少深層次難題,應該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

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仍待進一步觀察

2018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體保持平穩,佔GDP比重略有下滑,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制約了居民的消費能力。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未能跑贏6.8%的GDP增速。同時,作為消費升級的主力軍,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8%,這一增速並不有利於城鎮居民的消費升級。事實上,上半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2個百分點,比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速低1.3個百分點。

二是上半年全國房價再次出現上漲,在住房消費承壓情況下,居民的其他消費自然有所下降。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在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環比漲幅超1%的達到一半以上。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社零總額中不包含居民自有住房服務消費支出,但前者又是居民實實在在的開支,並且這一開支佔居民總開支的比重還不小。因此,隨著房價再次出現上漲,居民分配給非住房消費的支出便會下降,社零總額增速也就受到影響。進一步來看,上半年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升溫明顯,房價上漲顯著,這也制約了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影響了社零總額的增長。

三是在服務型消費比重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當前口徑下的社零總額不能完全代表消費的實際情況。目前除了部分服務消費外(比如餐飲),其他很多服務消費尚未統計在社零口徑內。在此意義上,社零總額佔GDP比重的輕微下滑,並不意味著消費不振。事實上,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創下歷史新高。

如果以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否超過50%,來判斷消費是否成為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的話,那麼,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之後,消費就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2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首次超過了投資的貢獻率。當然,在2015年之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進一步提升,2015-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63.3%,超過了60%。

判斷消費能否成為持續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不能只看短期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應當將其放在更長時間週期內考量。至少從目前來說,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還要繼續觀察。

進一步回看2013-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的變化,可以發現,一方面,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過半,達到56.2%,高於投資和淨出口的年均貢獻率。另一方面,不同年份的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波動較大。比如,2015年和2016年分別為66.4%、64.6%,2014年和2017年則分別為51.2%、58.8%。這說明,從總體情況看,消費的確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但這一驅動力還不夠穩定。這種不穩定性,既與消費的自身結構有關,也與投資和淨出口的變化有關。

從前幾年數據看,在投資整體趨緩的情況下,當出口狀況一般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往往較高(比如,2016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8%,消費達到64.6%);當出口狀況較好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有所下降(比如,2017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9%,消費則為58.8%,較2016年有明顯下滑)。顯然,在今年上半年淨出口貢獻不佳的情況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創出新高也在情理之中,但據此得出當前消費狀況優異的結論則為時過早。

可以預計,未來,如果出口狀況無法得到改善,那麼在經濟增長達到全年預期的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會繼續保持高位。當然,經濟增長能否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取決於消費能否做出足夠貢獻,由此,擴大內需成為接下來的政策著力點。

二、“消費升級”與90後消費

我們在談論消費升級時,應當較全面地理解消費升級的內涵。消費升級包含兩層意思:

一層意思是指由生存類消費向發展類消費轉變。從指標變化上看,表現為包括服飾、家用品、食品等在內的商品消費的比重下降,包括交通通信、保健醫療、教育、娛樂、旅遊等在內的服務消費的比重上升。另一層意思是指同類消費的品質升級。比如,汽車消費由傳統類型向新能源類型轉變,交通消費由公共汽車服務向專車服務升級,等等。

目前來看,中國逐漸呈現出的消費升級態勢,在這兩方面都有所表現,一方面,近年來服務消費佔總消費的比例逐步提升,比如,2017年中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上升至41.4%;另一方面,汽車等生活耐用品消費開始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比如,受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政策推動,近兩年來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屢創新高。

當然,在消費升級趨勢顯現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應當看到在此輪消費升級背後,政策推動因素髮揮了較大作用,而消費升級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則仍處在培育階段。未來,在優惠政策取消情況下,我國的消費升級態勢能否繼續向好發展,還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在看待近期消費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時,我們應更加理性,既要看到形態的好,也要看到背後的憂。

應該說,90後是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的生力軍,是目前最具消費潛力的一代人,尤其正成為體驗新消費業態的主力人群。一方面,90後步入社會時間不長,自身財富累積還不多,消費能力決定了其消費總額有限,還不足以成為消費主力軍。比如,阿里大數據調查顯示,在上海的高消費群體中,90後的貢獻仍低於80後。另一方面,90後消費者的消費潛力巨大,在網絡消費、高科技消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成為新消費業態發展中最先吃螃蟹的人。

尤其在金融科技驅動下,消費的模式、場景、資金等都在發生積極變化。在消費模式方面,依託金融科技技術,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定製化、體驗式消費層出不窮。比如,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通過自主掃碼支付代替人工收銀,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在消費場景方面,金融科技推動線上線下場景融合,“線下體驗、線上下單”漸成主流。在消費資金方面,金融科技支撐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業態(當前已形成銀行系、電商系、分期平臺、消費金融公司等不同模式),為消費資金來源提供了更多渠道。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90後應該說是拿著ipad出生的,其消費習慣與互聯網早已深度融合,概括而言,其消費習慣主要有四大特徵,即消費自主化、消費個性化、消費移動化、消費分享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90後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消費,能夠把消費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將消費新體驗實時分享至朋友圈,並願意為自己心儀的消費產品及服務“打call”,毫不吝嗇地為“idol品牌”代言。

未來,隨著5G技術的應用,物聯網時代將加速到來,消費業態和模式的更新迭代,將繼續激發90後的消費潛能。與此同時,伴隨工齡增長,90後的財富累積將邁上新臺階,90後的消費潛能有望進一步迸發。

當然,還要意識到90後消費升級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看到90後消費升級與消費分化並存的突出現象,要看到90後個人消費與家庭財富的關係,90後這一代還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比如,如何應對較為普遍的“421結構”或“422結構”(即兩個90後要贍養四個老人、一個或兩個小孩),如何在高房價的一二線城市提高生活質量等,這些都將制約90後的消費潛能。

三、技術和消費變革催生“得人才得未來”

技術和消費變革有望帶來以下機遇:

一是有利於新產業培育和舊產業升級。當前,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方興未艾,並且已經滲透到一二三產中的多個領域,形成了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細胞治療等一批新興產業。同時,“互聯網+”、“智能+”正加快推動產業升級,為中國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有利於創造新的投資機會。近年來,圍繞消費升級和技術變革,出現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其中不乏經過幾年時間便敲鐘上市的案例,這些企業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多投資機會。

三是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前,由於存在技術匱乏、行業壁壘等不利因素,創業創新困難重重。現在,掌握一門新技術,就有可能創辦一家新企業;發掘一個新模式,就有可能帶來一筆新投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早已不是喊喊口號,而是轉變為了實實在在的新市場主體。

四是有利於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質。進入新時代,在由“富起來”向“強起來”進發的道路上,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技術和消費變革為解決這一新矛盾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即通過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加速消費升級,來實現高品質生活。

當然,技術和消費變革也會帶來一些挑戰:

一是數據隱私保護面臨挑戰。新技術和新業態有可能迫使消費者“以隱私換服務”,對消費者安全構成長期性潛在危害。

二是公平競爭規則面臨挑戰。一些商家打著技術創新旗號變相擾亂市場規則,使得“假幣、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氾濫,嚴重汙染了營商環境。

三是監管面臨挑戰。當前,越來越多的犯罪活動藉助互聯網開展,這給監管取證、調查工作制造了諸多麻煩。同時,互聯網犯罪涉及的受害主體眾多,對社會穩定造成了惡劣影響。

在技術和消費變革的大背景下,“搶人大戰”上演。當然,“搶人大戰”並非針對所有人,而是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人,準確來說,應該是“搶人才大戰”。可以從短期和長期兩大視角,來分析“搶人才大戰”的原因:

從短期看,人才流入有利於迅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主要包括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擴大消費人群數量來提高消費總量,以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拉動經濟增長;另一種是通過擴大住房需求帶動房地產市場發展,同時減輕房地產去庫存壓力。

從長期看,一方面,人才引入有助於優化城市的人口結構,為城市未來發展夯實人口基礎。事實上,目前很多城市的人口出生率並不高,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城市人口空心化,年輕人才的引入,對延緩城市的老齡化進程有利。另一方面,各類優秀人才能夠為城市經濟轉型貢獻力量,由此加快城市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模式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方向發展。相比於短期作用,人才給城市發展帶來的長期支撐,是各地“搶人才大戰”更重要的出發點。

毋庸置疑,在當前資本氾濫情況下,人才要素已經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人才比資本更重要”:

一方面,靠資本投入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正變得越來越低效,資本投入與實際產出愈發不成正比。與“資本驅動”相比,“創新驅動”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才則是實現“創新驅動”的根本力量。

另一方面,未來的經濟增長必須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相比於其他要素,人才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有巨大潛力,能夠發揮關鍵性作用。可以預計,在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人力資本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城市的“搶人才大戰”也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展望未來,有幾類人才將受到普遍歡迎:一是科技創新領域的領軍人才;二是現代金融業、先進製造業等重點領域的高層次人才;三是擁有複合背景的青年人才。

四、消費升級展望及建議

展望消費在未來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空間,應該說有理論上的空間,但這能否轉化成實際成效,還要看幾個關鍵問題能否得到很好地解決。

之所以說有理論上的空間,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

一是消費升級會帶動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升。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是消費升級的最顯著特徵。對比發達國家可知,我國的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至少還有15個百分點的上升空間,這對於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

二是我國居民人均收入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居民收入增長有利於促進消費,進而帶動經濟增長。與發達國家、甚至是部分金磚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仍處於較低水平,比如,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的人均國民收入低於巴西和俄羅斯,這與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並不相符。儘管今年上半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未能跑贏GDP增速,但從長遠看,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勢頭毋庸置疑。

三是目前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開放政策,在提升消費產品和服務品質上作用顯著。

隨著政策的深入推進,消費升級進程有望加速,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質效也有望進一步顯現。

除此以外,金融創新賦能消費升級,也有利於鞏固消費驅動力:移動支付將滲透到各類消費場景中,未來移動支付在線下消費的使用率有望超過線上消費,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將進一步提升,生物科技將在移動支付業態中得到更多應用;物聯網金融將助力消費場景建設,5G時代的到來,將使得一切與用戶相關的物品,都成為金融服務觸動用戶的終端,物聯網能夠真正實現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信用生態將與消費生態深度融合,移動信用消費有望成為主流消費業態,在此業態下,用戶的消費體驗將得到更大提升。

當然,以上幾點只是從理論上說明了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空間,而能否達到預期成效,還要看能否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改革進程能否切實推進,尤其在減稅降費方面能否取得積極成效,基本社會保障制度能否進一步完善,這對於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至關重要。

二是在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方面能否建立長效機制,尤其是能否形成更有效的控價、降價手段,這對於居民提升非住房消費比重非常關鍵。

三是高品質消費供給能否形成長期態勢,這對於消費升級能否順利推進也會有很大影響。

四是居民槓桿率較快上升的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這間接影響著居民未來的消費增長空間。

五是人口結構變化尤其是老齡化進程加速,實際上也不利於消費增長。

總的來說,經過近幾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的確更加優化,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態勢得到鞏固,消費在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也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下一步,中國經濟有望在消費為主較為均衡的經濟結構轉型中取得更大突破,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克服很多挑戰,需要攻克不少深層次難題,應該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

最後,在應對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對金融機構提出“三要變、三不變”的建議。

在“三要變”方面:一是思維要變,要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始終將滿足用戶需求作為自身開展服務的著力點。二是技術要變,要適應技術更迭趨勢,堅決淘汰不符合新業態發展的舊技術,加大投入佈局新技術體系。三是模式要變,要從“管理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切實把戰略決策、產品研發建立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之上。

在“三不變”方面:一是服務水準不能變,應當堅持以超高服務水平實現獲客、留客、粘客,贏得客戶口碑和品牌聲譽。二是創新能力不能變,應當始終保持創新理念,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避免因核心技術“卡脖子”而受制於人。三是穩健風控不能變,越是追求創新,越要守住風險,同時要將穩健風控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

對消費者保持合理消費,尤其在使用消費金融產品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要保持理性消費,消費行為要與自身能力相匹配,合理把握消費信貸比重,控制好自身槓桿率,不盲目負債消費。二是在使用消費金融產品時,要儘可能從正規渠道獲取服務(比如,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遠離線上線下的不正規甚至非法平臺。三是要維護好自身信用,要認識到信用身份證對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四是要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綁架消費者信用”的行為堅決說“不”,要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作者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