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小編最近看了一篇來自美國的職場數據,印度人才在國際市場上出現了空前的活躍。在硅谷從技術到管理,已經出現印度人才全面碾壓中國人才。國際上美國的外包也從中國慢慢轉移到印度。

這裡面的原因到底是為何呢?

在報告中顯示,已有三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師為印度裔,在硅谷的 1/3 工程師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裡 7% 的 CEO 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國人、華人和日本人所創建的總和還多。而這只是十年前的數據,現在的谷歌,微軟CEO也全部都是印度裔。美國500強外裔75名印度佔10個,而香港臺灣各一個,大陸為零。在小編看來,這是一組慘痛的數據,除了上面的谷歌,微軟外,我們經常熟知的百事可樂,摩托羅拉,諾基亞,Adobe都是印度裔CEO。

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是我們的教育除了問題嗎?在大家的印象中,印度的刻板印象一直是髒,亂,落後,而為何印度的教育在人才輸送上如此的超前。而我們中國的學生呢?

大部分的印度裔高管都來自於印度理工學院(IIT)。

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據說是世界上第一難考大學

我們再看清華北大的高考錄取率:

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但是在我國,清華北大已經是考生中的經營,並且門檻也很高。而在教育經費上也比印度高出了很多。但出國後卻被印度碾壓,值得深思。到底原因差在哪裡了呢?

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1.思維方式

斯坦福大學在研究非洲瘧疾問題上出現了硬傷,顯微鏡價格昂貴,一旦損壞就是添加數字。但他他們折騰出一種基於摺紙技術的顯微鏡 Foldscope,降低了運輸和維護成本,這個顯微鏡在非洲的瘧疾研究中貢獻出了天大的價值。更因為價格的低廉大受各國的生物研究工作者歡迎,並向其他的教育階層進行了推廣大受好評。而他的發明者,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工程教授Manu Prakash(馬努·普拉卡什)博士,來自於印度理工。憑藉著敢於窮折騰、動手能力、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使全世界受益頗多。我相這樣的實踐正在為印度更強大的科技人才培育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他手上拿著的就是她發明的顯微鏡的原材料。

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2.替代方案

印度的交通君亂程度是坐在中國的你我不敢想象的,你是否覺得中國的交通已經夠堵了,來到印度,你將徹底感受崩潰的力量。逆行、插隊、3車道變5車道,而這來源於印度的新招替代方案。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在混亂中找到秩序生存下去,這是來自印度裔的CEO門身上能看到。在學校的時候老師也永遠不會滿意孩子只有一個問題答案,學生們也不會只接受標準答案,小小的抗爭與挑戰,得到後來大大的變革,這就是印度思想。

美國人才新數據:中國人才教育已經被印度完全碾壓

小編認為,論硬件設施來說,我們應該是完勝印度的,而最終的結果導致是因為思想與觀念的活躍度,創新不是隨口說說,而是真正讓孩子去想,去思考,去用於推翻舊論。這樣的教育才是有趣的,激發思維的。每一個物理、化學、自然、科學……老師、甚至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行動起來,去讓孩子擁有這樣快樂有益的科學教育。

還記得前段時間,某電子科技大學教授貶低四大發明被停課,原因是該教授“四大發明不是實質創新”的言論是“嚴重侮辱歷史”,小編看完覺得很惶恐。學術可以論證,經辯之後得出新的思想結論,從而才能推動新思想。而不是我覺得你和歷史說的不一樣你就要被打翻,在創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講了幾句帶有批判性思維的話,就被停止了講課資格,不容批評,不容質疑。再焦爐的路途上才真正讓人覺得前方無亮。

美國的這份調查值得我們去思考,印度或許在教育上還有很多問題,但敢於提出質疑的聲音,已經很直擊人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