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今天涉足一點最不擅長的領域。

話說每年的7/8/9三個月,都是家長們在朋友圈的「刷屏三部曲」,7月的「致青春之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剛唱罷,8月便是「小鬼當家之熊孩子度假指南」,一晃到了9月,馬上又變成「成長的煩惱之媽媽再愛我一次」。

作為一個號稱保護孩子隱私(懶得發親子動態)的6歲孩子的父親,我發現平時當你用心分享一些有趣有料的內容,或者用心原創的一篇推文,發出來幾乎沒有人回應,但隨便放幾張親子或者旅行照片,便可以坐等大量點贊和評論。甚至有段時間覺得朋友圈存在感很低的時候,就用這招來自我安慰和麻痺一下。倒不是說自己的孩子有多可愛,或者照片拍的有多美,也許只有這些簡單直白的內容才會吸引大眾的眼球吧。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朋友圈社交禮儀的文章( ),其中就談到了朋友圈過度曬娃的現象,當然也是因為我的朋友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我年齡差不多朋友,大部分人也有年齡差不多大的小孩,所以789三個月的曬娃貼幾乎是佔了70%的流量。當然每個人都有決定的自己發朋友圈內容的權利,我也不過多發表意見和評論,有時覺得朋友圈的內容確實沒有什麼營養,有幾次都怒關朋友圈,但是發現關了朋友圈,自己萬一想發點什麼,也沒有入口可以進,這一度讓我苦笑不得,加上一絲絲好奇心作祟,所以又再次打開,我承認,自己在跟自己較勁。還有一方面,就是能隱隱感覺到大量的親子貼對那些無娃人士帶來的一絲絲困擾和無奈。從個人的立場,這裡我代表各寶爸寶媽們,向你們表示理解和歉意。

(以下是我朋友圈一位朋友在開學當天的發的)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PS:甚至此時此刻,在我傍邊,有一位滔滔不絕口沫橫飛的母親正在跟她的女性朋友講訴關於自己孩子的一切,從朋友的禮貌性的嗯嗯回應來看,真的希望這位母親能明白別人的感受並換個話題

好了,以上疑似狼喊狼來了的「假惺惺」吐槽就說到這裡,要不然我的朋友圈真的會沒朋友了。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說回孩子的問題,眼瞅著我們的小寶貝從吃了就睡,睡醒就吃的人肉玩具,已經慢慢變成1米多長,並學會和你迂迴輾轉的人權鬥士。所以你在朋友圈的每次發送,都經歷著從一個「記錄者」到「經歷者」再到「受害者」的角色轉變,每個家長的手機,都是活脫脫的一部「朋友圈熊孩子圖鑑」也不為過之。

9月的開學季還不到一週,女兒學校的新生家長微信群已經由一個群瞬間裂變出了三個功能群(還不包括官方的QQ群),加上之前的各種群,我相信每個家長關於孩子的群至少都在四個以上。在無數的群之間切換,並抓取對自己孩子有用的信息儼然已成為每個爸爸媽媽必備的技能,感覺如果稍微miss掉一條通告,自己的孩子就錯過一個跟別人家孩子公平競爭的機會

可能我自己是一個相對粗線條的家長,關鍵又是帶的一個女兒,所以一直會面臨精細化運營和野生培養之間矛盾。作為一個非育兒專家,也沒有成功案例的野生家長,以下發表一些言論,純屬個人觀點,好惡由人。

首先,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不能確認做好的事就別以「為孩子好」而隨大流。

在女兒幼升小的選擇中,也和很多家長一樣考慮到讀私立名校和公立學校的選擇。離我家最近的某私立名校,師資口碑都不錯,但門檻很高,除開每年幾萬的學費不說,對生源甚至家長都有嚴格的要求,當時也考慮到讓女兒去試一試,如果能面試上再說。據說該私立名聲在外,甚至連報名名額都一票難求,之前在網上有一篇爆文說某家長為了讓孩子報名這個學校,連自己開一輛20W的車都不好意思排隊的云云。今年正好遇上成都教育部門不能讓私立提前招生,所以在時間上如果你要報考私立,必須和公立報名同時進行,那麼如果要讀此校,你就必須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想辦法取得報名資格(辦法就..各顯神通了)

2.計劃好公立和該校報名時間(如果不被錄取要有公立保底嘛...)

3.你的孩子最好是麵霸級別(據說是一對一單獨面試,有點兒怕生的小孩就...)

4.父母雙方也是麵霸級別(至少要讓學校覺得你很skr...)

ok,非常資產階級名校的風格,這一點中國確實也在跟世界接軌,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面對以上條件,這點逼數我還是有的,所以果斷放棄了該校的報考。第一,我不想孩子過小就參與嚴格的篩選,客觀來說她面試不上的概率很高,所以為了不給她造成比其他人差的印象,還是算了。第二,理解學校對於家長素質的考慮,但個人不喜歡家長面試因素成為入學的參考條件,孩子的事還是簡單點。第三,不是中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孩子的教育成本固然重要,如果又成為房貸之外另一座大山,那還指望孩子能安心讀書嗎?

所以,我堅決讓女兒讀學區內還算ok的一所公立小學,就算公立學校有很多傳統毛病,那就帶頭和孩子一起克服,為自己給孩子的選擇承擔所有風險和責任,是一個家長應該有的魄力。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第二,學校佈置的事有點多?先關注重點,家長要有自己的判斷,小問題讓孩子去感受

開始說到,孩子入學後,瞬間圍繞孩子的群就多了N個,有發佈通知的群,家長討論的群,檢查作業的群,同小區家長的群。很多新生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但又疑惑和問題重重,生怕漏掉任何一個跟自己孩子有關的消息。

我自己所在的群,每天都有家長問,明天某某課要帶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甚至一個東西是哪個型號大家都能討論一晚上,作為同班孩子的家長,我完全能理解其他家長(主要是媽媽們)的心情和焦慮。但從我個人角度,或者爸爸的角度來看,很多東西,其實沒必要過於關注細節,開學第一週,很多東西都在磨合,家長也沒有精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按照老師要求並短時間內給孩子準備齊全。比如畫筆是軟頭還是硬頭,書皮是不是合適,是不是要帶水果,體育課要不要帶汗巾...試想你當初讀小學的時候,通信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你的爸爸媽媽是怎麼給你準備上學用具呢?如果這些東西暫時沒有準備好,是否對你產生很大的影響呢?

我們一邊希望孩子獨立,但家長自己卻生怕疏忽任何一個細節,這樣不僅產生大量的溝通成本,其實給孩子並沒有帶來本質的便利。對於是否完備,孩子自己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如果她回來第一件事情就說因為某某物品沒準備導致自己的困擾,那麼下次就著重注意這點,一次的失誤也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如果某些物品對他來說可用可不用,那下次就減少這部分用品的投入,多試幾次錯,自然就慢慢找到重點了,不是嗎?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第三,對於公眾事務,越早決定越好,在家長們熱情變淡之前,一定要勁往一處使。

從個人社交屬性來講,我並不是那個最活躍的和最熱心腸的人,是典型的U can U up型的yes man。這次剛參加完第一次家長會,就被老師和家長意圖內定為家委會組長,主要原因據說是會後我主動牽頭組織大家建群和討論問題。這裡非常非常感謝老師和家長們的信任和認可,但是我還是婉言拒絕了,我自己知道的能力和性格並不適合擔任此職務,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媽從我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家委會組長,我也深知此項工作的水深火熱,規避責任也好,自我定位也好,還是那句話,做力所能及的事。

但是,並不代表我不關心孩子的公眾事務,那麼為什麼之前會讓大家覺得我很有組織能力?可能是我認為的有些重要緊急的事,關係到大家共同的利益和痛點,其實實施難度並不大,那麼我就當第一個出頭的也未嘗不可。比如,很多家長覺得qq群不方便,立馬組織大家建微信群;我們小區出門有過街安全隱患,告訴大家我處理的辦法和建議;放學接孩子太早問題,從我個人角度確實是個痛點,而且感覺是個共同的問題,那麼沒人牽頭我就來牽頭也無妨。

很多事情,誠然由於相關政策和一些客觀因素,肯定不可能都完全解決。至少在新學期剛開始,家長們還處於亢奮和積極熱情的時候,不如大家多嘗試,做了總比不做好,至少還有試錯和失望的機會。如果當時沒有人站出來,可能就錯過了最好的一個時機,越到後面越沒有人做,這是人的共性(包括我自己)。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好吧,好像也編不下去了,就寫到這兒吧。請注意,每個家長都不是天生強大,也不用天生要強!

對,你就是那個靠微信才能帶娃的家長

圖/網絡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