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雲岡石窟

佛是有很多護法神的,護法神大多醜陋、威嚴。所謂護法神,就是護持佛法之神,既是佛身邊的工作人員,佛的警衛工作。護法神中主要是天龍八部四大天王

天龍八部,即:天眾、龍眾、夜叉、阿修羅、乾達婆、緊那羅、迦樓羅、摩侯羅伽等八大部眾,他們分別執管各類具體的事務,維持秩序(天),管理雨水(龍),守衛城池樓閣(夜叉),負責作戰(阿修羅),為佛施香作樂也就是飛天和樂天(乾達婆、緊那羅、摩侯羅伽),防除災毒(迦樓羅)等。

按照佛教的說法,天龍八部曾經是和佛對著幹的邪門外道,後被佛以武力征服,才成為佛的部屬。在筆者家鄉山西大同善化寺的大雄寶殿裡有大型的天龍八部的壁畫。其位置較顯著,一是突出其護法神的地位,二是襯托佛的威力無比,三是宣揚佛的不記前過,慈悲為懷,任人為才。而在家鄉另一處佛國,雲岡石窟的造像中,天龍八部中好象只有迦樓羅和夜叉的造像

即第6窟後室中心塔柱頂端的造像。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夜叉,佛教說他們勇健兇殘、能啖鬼,是天界中的一種小精靈。他們地位卑賤,形態醜陋,常雕刻於牆壁之最下層,與樂天上下對稱呼應。夜叉的構圖大多為一橫排,並列雕出。其形態為身體短精,肥胖,光頭,上身赤裸,只穿一短褲,一般不能直立,作蹲狀,形若侏儒。但舞蹈動作行動,顯示一種強悍有力度的運動,頗有生命力。夜叉樂舞,也是我國現實生活的一種,這種形象和題材,主要來源於漢魏之後的樂舞百戲,出自“角抵雜技”。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當然了,還有金剛夜叉,又叫夜叉神,本名密跡金剛,是法意太子的化身。《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說,昔日有轉輪聖王,大夫人生有一千個兒子,二夫人生有二子。 輪王欲知自己的兒子將來成佛次序,便讓他們抓鬮(jiu音究)太子淨意的第一,後成拘留孫佛,釋迦佛抓得第四。二夫人所生法意太子發願說:“各位兄長成佛時,我願為金剛力士親近守護,聞一切諸佛秘密之事,信樂不懷疑結”。輪王后成燃燈古佛,千子即賢劫千佛,法意太子就是金剛力士。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四大天王,天王原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後為佛教所沿用。雲岡石窟和善化寺都有四天王的塑像。佛經說,在佛教的名山須彌山之半腰,有一山名叫鍵陀羅,有四個山頭,居四天王,各護一天下,稱“護世四天王”所居處,稱為四天王天,為六慾天之一。六慾天是欲界中的最高等級,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六慾天分六重,第一天就是“四天王天”。

四大天王居欲界第一層天,為帝釋外臣(武將),手下各有八大天將,共計三十二天將,以韋馱將軍為首。又有二十八部眾,統歸散脂大將管領。四王各領二鬼,令不惱人,所以叫做護世四王。

印度有兩處四天王的原始形象。一為南印度出土的、公元一世紀的石浮雕《誕生和七步》,四天王並列,共手捧一長布,布上有佛的教印,象徵佛行七步。另一為公元二世紀的印度犍陀羅石浮雕,四天王立在佛的身邊,雙手捧缽。在印度,“四天王”的職能並非佛的警衛,手中也未持武器,而是佛的侍者。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所謂四天王即:

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之北方天主,名毗沙門,住在須彌山半腰北方水精山,管領羅剎、夜叉二鬼王。《慈悲梁皇寶懺》說,閻羅王及手下十八獄主大臣、百萬牛頭阿旁(bang音),統屬北方毗沙門天王管轄。

持國天王:四大天王之東方天王,梵名提頭賴吒,住在須彌山半腰東方黃金山上,管領乾闥婆、富單那二鬼王。

增長天王:四大天王之南方天王,梵名毗留勒叉,住在須彌山半腰南方琉璃山上,管領薛荔多、鳩盤茶二鬼王。

廣目天王:四大天王之西方天王,梵名毗留博叉,住在須彌山半腰西方白銀山上,管領龍、毗舍闍(she音舌)二鬼王。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但傳到中國,這四天王卻演變成虎視、威懾的形象,在寺院門口充當門衛。他們穿上完全中國式的盔甲,每人手執一物作為武器,更為有趣的是,其中一位抱了個琵琶。手持琵琶者為西方廣目天王。四大天王的故事,在小說《封神演義》中最為精彩。《西遊記》中也有他們的身影,不過那時,他們經常和玉皇大帝、託搭天王李靖、李靖之子哪吒混在一起了。

按民間的說法,四大天王各執一器為“風調雨順”之意。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而國內的四大天王,就完全是中國化的與原籍印度沒有什麼一丁點關係了。


四大天王:是印度古神話中的神,他們是如何從侍者演變成門衛的

雲岡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