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頻繁跳槽,就入“徵信”名單?奇葩職場新規,折射人才困境

對於浙江出臺的“跳槽多了加入徵信名單”這個事,你怎麼看?

用兩句不恰當的諺語比喻:“殺雞焉用牛刀”!“風馬牛不相及”!浙江的這條規定,算的上是一種“奇葩”規定!

但奇葩的背後,影響的程度和範圍,卻是實實在在的。“跳槽”和“徵信”,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硬要勾連在一起,難免讓人覺得不合適。而且,“徵信名單”的嚴重性質和處罰力度,遠遠不是員工“跳槽”就能“攀得上”的

求職者頻繁跳槽,就入“徵信”名單?奇葩職場新規,折射人才困境

一、現象背後:人才市場的“活躍”

為什麼浙江要出臺這麼一個“奇葩”規定?

跳槽多了,就要上徵信名單,儼然有一種“強關聯”的味道,似乎在用一種“強權力”來制約,或者說限制一種市場勞動力的流向。

如果這個論點成立的話,也就是說:這一區域的勞動力,在供需之間,產生了一種“偏離”和“不平衡”。

什麼意思?企業和求職者之間,存在一種“招聘離心力”,企業尋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員工找不到理想的職位

更確切地說,勞動力市場的活躍,讓求職者的“價碼”和“條件”都升高了。企業在“成本”和“利潤”之間進行權衡,發現勞動力的成本佔比,遠遠超過了預期的想象。

企業和求職者,二者之間彼此都達不到各自的心理期望,自然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勞動力頻繁流動。

流動的背後是什麼?(1)對企業而言,是經濟成本、人力成本、生產成本等“耗損嚴重”,承擔的費用越來越高,使得企業的壓力與日俱增

求職者頻繁跳槽,就入“徵信”名單?奇葩職場新規,折射人才困境

(2)對勞動力市場而言,也不利於就業穩定,會給求職者造成一種誤解,認為“跳槽才能加薪”、“跳槽中才能找到心儀的崗位”

所以,浙江用“制度”的剛性手段,來制約勞動力市場的“柔性”流動,中間存在的跨度太大,很容易會“反彈”,給勞動力市場帶來創傷。

【小結】:用“徵信”的行政權力來給企業的“勞動力天平”上一份“保險”,能穩得了一時,卻並不是長久之計。

二、跳槽和徵信:風馬牛不相及

離職、跳槽、辭職、裸辭等,是職場中員工的“正常行為”,也是員工的“正當權益”,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命題。

但是,浙江地區用“徵信”的行政權力來強硬地將“跳槽”與其掛鉤,明顯是在干擾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源的正常流動。

(1)什麼是徵信?徵信就是違法了社會賦予公民的自然人權益,在行政系統上給予一定的懲戒。

(2)什麼是跳槽?跳槽就是員工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人力資源的時空移動。

求職者頻繁跳槽,就入“徵信”名單?奇葩職場新規,折射人才困境

跳槽的背後:正常現象、正當權益、個人意願;徵信的背後:法律賦權、行政懲戒。二者之間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毫無關聯。

再者,跳槽的次數,如何權衡?到底跳槽幾次,才算是“徵信”有問題?具體的次數劃定,有沒有進行市場調查?還是拍著腦袋決定的?此類問題,都足以證明浙江地區的這個規定,並不科學。

三、跳槽:“剛性制度”難以制約

出臺制度的背後,是為了穩定勞動力市場。但是,強行干預勞動力市場,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什麼才是根本?營商環境下,企業要根據求職者的現實要求,進行適時改進,無論是薪資上,還是待遇福利上,抑或是勞動強度和績效考評上等,都要能夠與當下求職者的大眾趨向所對接。

否則,企業不進步,就是倒退;求職者卻一直在向前走,二者之間拉開的距離越來越大。當“差距制”達到一定的高度,求職者的預期無法在現實中得以解決的話,勢必會造成“勞動力外流”趨勢

這也是浙江地區出臺跳槽和徵信制度的一大原因。害怕勞動力外流,不是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而是在表面上做功夫,起到的效用肯定是有限的。

求職者頻繁跳槽,就入“徵信”名單?奇葩職場新規,折射人才困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