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星際訪客”奧陌陌形成謎團揭開

首位“星际访客”奥陌陌形成谜团揭开

研究團隊分析“星際訪客”奧陌陌。圖片來源:《自然·天文學》雜誌

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星際訪客”奧陌陌是一個行星天體的碎塊,這個行星天體可能因為靠著寄主星太近,被寄主星的潮汐力撕裂。這一發現或能解釋奧陌陌的一些獨有特性,包括其不尋常的扁長外形,缺乏霧狀的彗發,以及在飛掠太陽時所受到的非引力。

奧陌陌是人類確認的“拜訪”太陽系的第一個星際天體。但令天文學家無奈的是,奧陌陌運動速度和亮度憑現有技術都難以捕捉,只能得到一個粗略的光譜,也沒有物體反射率的詳細信息。奧陌陌外形和運行軌跡也不同於太陽系小行星或彗星。科學家原本預計,奧陌陌的外形應該類似彗星,但初步觀測顯示,奧陌陌的外形更像小行星,且找不到有彗星活動的證據。奧陌陌還有一系列不同尋常的特徵,也很難在模型中重現出來。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拉格朗日實驗室科學家張韻和林潮此次提出了一個統一的形成理論,來解釋奧陌陌的罕見特徵。研究團隊利用一個前沿模型模擬了對靠近其恆星旋轉的母體的潮汐破壞能力。模型表明,如果母體離恆星的距離在幾十萬千米之內,就會在恆星潮汐的作用下扭曲,然後瓦解。母體隨即會產生非常扁長的轉動碎塊,這些碎塊有足夠的動能,可以逃離這個行星系統。母體的表面會變得非常熱,大部分揮發性物質都會蒸發;但研究人員認為,其更深層可能保留了水,而奧陌陌多孔表面所出現的蒸發現象,或能解釋科學家在奧陌陌飛掠太陽時觀測到的非引力加速度。

研究人員認為,奧陌陌的前身天體可能是一個千米大小的星子(行星的前身),或是靠近恆星的一顆巖質超級地球,最初繞著一顆低質量恆星或白矮星旋轉。(記者張夢然)

2017年10月,奧陌陌以極高的速度衝進太陽系,進入科學家視野;不久之後,它又漸行漸遠,消失在太空望遠鏡能捕捉的範圍之內。對這個倏忽而至又飄然而去的客人,人類激動而好奇。但奧陌陌究竟是什麼,目前並無定論,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外星飛船,太陽系只是旅途中的一站。如今,科學家給出了一種理論——奧陌陌是行星天體的碎塊,其更深層可能還保留了水。不過,這未必就是最終解釋。奧陌陌已經不在,但關於它的傳說和研究,將一直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