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高盛

文 | 二掌櫃

昨兒晚上回家,天都黑了,看見一個人跑到路邊,蹲下好像撿起來什麼東西,然後很快又跑開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跑過去,然後我的腳下一陣噼噼啪啪的狂響,大晚上放哪門子鞭炮?有喜事那麼急?這只是一個笑話。沒想到打開新聞,A股還真有喜事,還是個5000億的大事件。

有人說3000億市值的中信證券跟2500億的中信建投要合併,雙方都已經開始探討可能性了。他們有合併的可能嗎?只要A股開門,沒有什麼不可能,別看現在雙方都義正辭嚴地說沒聽說過。哪天一覺醒來,也許人家已經坐在一起談笑風生了。

再說了,結親這事兒,通常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事人怎麼可能先知道呢?別說現在是21世紀啊,國企控股的上市公司,父母之命才是第一。問題的關鍵是,合併的巨無霸能成為中國版高盛嗎?

中國沒有高盛

中信證券的辦公樓在北京的麥子店,內部經常“自詡麥高”,不是老賣年糕,而是憧憬“麥子店高盛”。2015年之後,中信證券就算有高盛的夢想,再也沒有那種俾睨全球的霸氣了。在王東明跟程博明時代,中信證券除了在國內四處尋找併購機會,還將手伸向了華爾街,那是中國人距離華爾街最近的一次,沒想到和美國投行貝爾斯登談了戀愛,還沒有來得及結婚就分手了。

那個時候的中信證券壯志未酬,一門心思要走向全球。沒有在華爾街站住腳跟的王程二人,將目光瞄準了起步於香港的歐洲豪門裡昂證券,里昂證券的合併驚動了美國前財長鮑爾森,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等一大批國際政要,中信證券最終將里昂證券攬入麾下。2015年之後,中信證券的併購之路黯然失色,到了2019年才併購了偏安一隅的廣州證券。

中信證券一直對南方市場耿耿於懷,曾經想吞併廣發證券,被廣發的強人拒之門外。現在將同城的廣州證券納入麾下,聽上去是將戰略面切入廣發證券的腹地,利用廣州證券的南方資源,搶佔廣發證券以及更多南方市場。一直不溫不火的廣州證券的資源價值到底有多大?資源能隨著股權變動而轉移嗎?

時光境遷,所有的戰略、意義都是為了捍衛中信證券“券商第一把交椅”的幻想。別說麥子店不可能出現高盛,那些曾經幻想成為中國版高盛的夢想家,夢想都已經被自己親手給做掉了。中信證券的機制裡沒有高盛的基因,更沒有高盛的格局。

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那些民營券商,比如華菁證券。從現在看來,華菁證券的夢想已經在溫水中煮掉了。華菁證券的兩大股東一個是FA出生的華興資本,一個是搞影視文藝的光線傳媒。華菁證券的高管層大部分來自於中信證券,他們都夢想著將華菁證券打造成第二個中信證券,他們在中信證券的高盛夢想在華菁證券實現。

華菁證券一出生就老了,民營的基因卻沒有戈德曼跟塞繆爾兩大家族的格局,如果不是兩大創始家族的開闊胸襟,將高盛開放給合夥人,如果不是一代又一代的高盛合夥人奉獻他們的智慧與資源,哪裡有今天高盛的睥睨全球?

如果有一天,中信證券真的跟中信建投合並,也沒有什麼值得慶賀的。曾經中信證券持有中信建投60%的股權,高管清一色都是中信證券派去的,無非就是把規模做大了一些,其他的不會有變化,合併了能改變什麼?就能成就中信證券的高盛夢?

看看國內券商摳摳索索的股權激勵,哪有什麼格局跟胸襟。

沒有高盛的合夥人機制,中國券商的併購也只能是兩幫人,或者更多的人搬在一起辦公罷了。面對中信證券的合併緋聞,也許,老百姓會說:老太婆改嫁,可能事出有因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