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觀點 | 黃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內容摘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再到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堅定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更是價值的選擇。“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中國發展帶給世界的是機遇,為世界經濟全面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為持久的世界和平提供新保障,也為全球治理提供可參照的中國方案。

從百年未有的世界變局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著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2018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序言部分。這一凝聚著東方智慧的理念被賦予全新含義,表達出中國將攜手世界各國為之奮鬥的堅定意志,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莊嚴承諾。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將有利於實現我們“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平與發展,是一個銅板的兩面:一方面,沒有發展為基礎和動力,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實現持久和平;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要堅定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道理之所在——和平,保證發展;發展,促進和平。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走過的歷程,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定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切實推進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也才能為世界的和平和繁榮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為消弭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中國方案”。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歷史脈絡來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一以貫之,又來之不易。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走上了謀和平、求發展的道路。當時國際上“冷戰”已經拉開鐵幕,我們自己經歷了百年磨難,正百廢待興,是人家打到了我們鴨綠江邊,才被迫做了保家衛國的重大決定,“以戰促和”於1953年簽署了停戰協議。新中國代表團1955年出席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時,經過周恩來總理與各國代表的平等對話,中國所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獲得了普遍認同,其精神被寫入了《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60多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並由此提出中國可以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於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戰略。“冷戰”結束後,中國更加積極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飛躍。以這麼短的時間和這麼小的代價,在這麼大的人口規模和這麼差的原有基礎上,中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再次明確提出,要始終堅定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引領中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和平與發展相互依存、內政與外交有機統一、本國利益與人類利益交互結合的新型發展道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際關係史和國際關係理論上的一大創舉,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和社會發展理論的一大創新。

從建國初期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改革開放之初判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再到強調並重申中國堅定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不僅從來沒有動搖過,而且一步一步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更是價值的選擇。

歷史的選擇。縱觀世界近代歷史,西方列強總是試圖通過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並按照“叢林法則”與“零和遊戲”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840年後的舊中國飽嘗被侵略被掠奪之苦,“百年魔怪舞翩躚”。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確立和踐行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向世界做出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遠不搞勢力範圍的莊嚴承諾,從提出走和平發展道路再到明確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中國成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和國際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推手。這既是從近代以來我們受人欺負甚至任人宰割的慘痛歷史中得到的深刻教訓,也是歷史給予我們的世界定位。

現實的選擇。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一起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基於我國的現實國情,根據中國的國家根本利益提出來的。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們底子薄、基礎差,資源分佈也很不均衡,和平的外部環境是我們聚焦國內發展的必要條件。今天,經過70年的努力奮鬥和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雖然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但與各國攜手,共同推進國際治理體系的改革,並進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是並將始終是人間正道。

價值的選擇。中國不僅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延續了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向來講究“和而不同”、追求“天下大同”,“叢林法則”“零和遊戲”不是我們的價值選項。從新中國70年的歷程看,我們始終堅持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從中華文明的歷史沿革看,侵略、掠奪、欺凌他人,從來不是我們的文化血脈和歷史基因,我們堅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背後的價值追求,既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更是“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中國的發展帶給世界的是機遇

我們都還清楚記得毛澤東同志提出過“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70年來,我們不僅沒有侵佔別國一寸土地,也從來沒有殖民和掠奪方式來開展對外經貿交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更是積極作為、敢於擔當,甚至迎難而上、主動擔當,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探索建設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治理秩序與治理體系砥礪奮鬥、不懈探索。

世界近代以來的歷史充滿了戰爭、侵略、掠奪以及不平等規則和不公正交易,背後是叢林法則、零和遊戲,是強者更強、贏者通吃。兩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痛定思痛,於是才有了聯合國這樣的國際性組織和聯合國制度下的世界秩序,也形成了戰後新的國際關係格局。但即使如此,也沒能防止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而且,世界幾乎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至於其他的國際機構和國際秩序,一方面它們很多繼續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大多需要改革和改善。

對於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來說,發展都是第一要務,和平都是第一保障。而中國這樣的大國,曾經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一窮二白”,70年前新中國建立之初底子很薄、基礎很差,要發展歸根到底就要靠本國自身的艱苦努力和人民的艱苦奮鬥。即使走到今天,我們也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也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所以,我們在積極主張各國根據自身稟賦特點,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的同時,一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我們的幫助,“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國際治理體系的維護和改善,為世界經濟全面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為持久的世界和平提供新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展現的中國方案,客觀上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可參照的發展路徑選擇。今天,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並以他人乃至我們自己以前也沒有想到的速度、規模和方式,不斷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從現在起,經過第一個百年目標到2035再到本世紀中葉,當我們走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候,中國對全人類的貢獻還將在世界上更加彰顯。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冷靜應對國際形勢發生的複雜深刻變化,妥善處理各種風險、化解各種危機,堅定維護國家根本利益,深入拓展友好合作,積極展現大國擔當,敢於堅持原則,堅決反對和抵制霸凌主義,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面對不斷蔓延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中國堅持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高舉和平、合作的大旗,堅定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亂象中的中流砥柱。在各個不同的重要國際場合,中國都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呼籲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引導有關會晤形成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的成果,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世界擔當,為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變局注入了正能量,帶來了新希望。

今天的世界的確面臨各種問題和嚴重挑戰,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世界經濟長期低迷,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分配不公隨處可見,地區衝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等各種社會政治思潮交鋒激盪。人們甚至在問,這世界究竟怎麼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國際上很多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強感到迷茫、彷徨,對各種風險和危機感到痛苦和無助。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切實回應了世界的共同關切和普遍擔憂,實際上提出了中國的全球觀、治理觀、義利觀,其要義是“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霸”。中國敢於直面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難題、挑戰、危機和風險,敢於回答人們心中的各種困惑與迷茫,這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朝著正確方向前行提供了大智慧、新思想。

我們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主張通過合作與協作,統籌應對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

我們堅持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積極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決反對各種形勢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堅決反對單邊主義,積極維護多邊主義,推進改革多邊治理體系。

我們堅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最終實現和而不同、多元一體。文化與文明只能共生共存、彼此互補,而不能帶著偏見乃至傲慢,人為地判定誰優誰劣、孰高孰低。

我們堅持環境友好,積極主張和堅持通過合作,共同應對環境汙染、生態保護和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還社會以平和、信任、友誼。

中國不僅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且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一個生動實例,就是我們主動倡議“一帶一路”並積極推動各種相關具體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帶一路”建設正逐步實現著與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對接,深化著彼此的務實合作,使各國和民眾在合作彼此距離進一步拉近,正在開闢互利合作共贏的新天地、新方式、新路徑,從而為國際關係逐步從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走向命運共同體,展示了一個鮮活的事例、開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當今中國已經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強起來,儘管有人不願意看見中國發展壯大,有的甚至想對我們搞“新冷戰”,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是時代之勢,時勢不可違、大勢不可擋。前進的路上還會有許多我們能想到和還沒想到的“陷阱”、風險,可能還會出現各種“黑天鵝”“灰犀牛”,還一定會有許多新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理念,既是對我國70年外交優良傳統的繼承發展,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交實踐的提煉昇華,也是對當今世界出現的失序、失範和一些地區出現的失控、失值提出的一種新的解決之道,為我們克服“國強必霸”的舊邏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舊思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為中國夢連接世界夢建起堅實橋樑,兩者相融相通、交相輝映。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將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堅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隨著中國穩健前行,如此嶄新理念帶來的美好願景必將實現。

(作者:黃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17+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理事長)

观点 | 黄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019年9月22日版

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簡稱 17+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是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議、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總理共同簽署的政府間正式文件《蘇州綱要》明確提出“歡迎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組建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而建立的,它是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一個新型機制與高端平臺。成立之時簡稱為“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2019年希臘加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後,簡稱改為“17+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