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每年的4月30日對於父母們和孩子們

是一個特別的節日,您知道嗎?

在這一天,孩子們可以隨便作妖不怕被家法伺候父母們千萬要頂住,只是因為今天是屬於孩子們的節日!孩子的節日自然是孩子說了算!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對,沒錯,每年4.30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個從1998年成立的日子,雖說不算早,但也說明了全世界的人們已經在意識到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是不能靠打孩子來解決問題的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打會怎樣?

後果非常嚴重!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被打大的呀?沒什麼不好嘛!當然好與不好,不是那麼絕對,無非是我們繼續把原生家庭中的“以暴制暴”傳遞給我們的再生家庭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但“被打”帶給孩子的隱形傷害,是切實存在的。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曾經表示,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1、經常被打的孩子容易以暴制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孩子的行為模式都是跟著家長學到的。當家長因為孩子哭鬧用打來制止時,在孩子心裡就會形成一個認識:那就是遇到事情可以靠打來解決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個主題講座中提到:為什麼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能打罵的原因就是,因為你打罵給他呈現的是一幅畫,這個畫面就是他今後對待別人的方式。父母說的最多的,做的最多的,往往都會成為孩子今後他在瞬間反應的一個根。

記得有一次,女兒因為弟弟搶她的玩具,上手就打了弟弟。當時被我老公第一時間發現了,順手打了一下姐姐,然後很嚴厲地批評道:“不能打人。”沒想到女兒反應很快,反駁道:“那你怎麼還打我?”當時我老公那個臉啊,直接變綠了,被女兒頂得啞口無言。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父母總是以為孩子小,他們什麼都不懂,而事實上孩子的感知力比大人的感知力都強,只是他們的理解力不夠,不會辨別好壞,所以全盤照收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當孩子上了幼兒園,也會在衝突時下意識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

打人的結果基本上都是兩敗俱傷,甚至在成人後遇到衝突容易動武力,而因為衝突時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發生的慘案屢次被報道。

所以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切忌“以暴制暴”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2、容易青春期逆反

記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為什麼到了青春期孩子會容易逆反?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獨立意識和需求,在他們看來,小時候我沒能力和你對抗,現在大了,你再打我或罵我,我就離家出走,甚至會跳樓自殺等更加極端的行為。

孩子出現問題不能打罵,但更不是不管不問,而是需要講究更加合適、有效的方法

3、容易膽小、沒主意

被打大的孩子,容易膽小。是因為在孩子眼裡愛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自己,不保護自己,誰還能保護自己。長期被打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從而變得膽小,甚至是在遇到了很多不公時不敢為自己發聲。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不能打,吼可以嗎?

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有一本繪本來自 Jutta Bauer《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這個繪本曾經獲得德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文學獎兒童繪本類金獎。繪本中講的是某天早上企鵝媽媽突然對小企鵝生氣大吼,嚇得小企鵝“魂飛魄散”全身都分開跑到了不同地方,媽媽最後幫著一件件找回來,並縫補好了,向孩子道歉的故事。但雖然縫補好了,但是傷疤還在呀!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洪蘭教授說過: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吼叫可以改變孩子的情緒,情緒可以改變大腦,壞情緒會讓大腦越來越受傷,因此變得遲鈍

忍不住打了、罵了怎麼辦?

人非聖人,父母更是,在帶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忍不住動手或吼孩子,那真的沒忍住怎麼辦?家長也別因此就陷入過度自責模式,孩子被打或者被吼不至於天就塌了下來,孩子的心靈受了傷,也不是就沒法治癒了。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沒有用,家長自責之後應該想如何彌補對孩子造成的不良感受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有效的道歉是很好的辦法。

對孩子有了任何不合適的行為,家長應該學會和孩子道歉。道歉不是簡單對孩子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道歉也需要有方法

1、態度要真誠,只說自己的錯誤,不要在道歉的時候仍然下意識傳遞給孩子信息“我剛才打了你或者吼了你,是因為你如何如何?”

比如因為很晚了,孩子還在打鬧,不睡覺,我們筋疲力盡,忍不住吼了孩子,事後,我們道歉:“對不起寶貝,因為你剛才一直不睡覺,媽媽忍不住吼了你。”這種方式不是真正的道歉,而是把吼依然歸咎於孩子的不睡覺導致的。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正確的道歉方式:寶貝,對不起,剛才媽媽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該對你大吼,媽媽向你道歉

2、道歉後需要得到孩子的原諒,而不是走過場。

很多父母知道對孩子做了不合適的事情,需要和孩子道歉,但通常就是一句話:“對不起寶貝。”孩子還沒有感受到咱們的真誠,父母就去忙其他事情了。

這樣的道歉是無效的。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式是給孩子時間消化剛剛發生的一切,得到孩子的原諒,這樣的道歉才有效。

比如說:寶貝,對不起,剛才媽媽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該對你大吼,媽媽向你道歉。你能原諒媽媽嗎?媽媽希望得到你的原諒。諸如此類的話,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真誠,以及對剛剛產生的消極情緒進行化解。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3、覆盤

覆盤通俗來講就是回顧總結。

事情不是以結束道歉、得到孩子的原諒就結束了。而是應該在雙方情緒平復後,一起對剛剛發生的事情進行復盤:回憶、分析孩子所謂“不聽話”的原因、家長沒有控制自己或者說擔心的事情是什麼、共同尋找探討解決方案。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還是以孩子不睡覺為例。

①媽媽為什麼會吼孩子:一方面媽媽情緒沒有控制好,另一方面媽媽內心其實是對孩子不睡覺會影響生長髮育的擔憂。告訴孩子原因,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父母,並配合家長睡前不打鬧、早睡覺。

②孩子為什麼不睡覺:可能孩子下午午休睡得時間長,醒得也晚,孩子不困,又或者是晚飯吃得晚,孩子食物沒消化,不願睡覺,又或者因為爸爸媽媽下班晚,回到家陪自己的時間不夠長,還沒和爸爸媽媽玩夠。可以帶著孩子逐個分析原因,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就會找到答案。找到問題所在,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③討論解決方案:分析完原因後,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不睡覺的問題。比如下午可以早睡午覺,如果很晚了沒睡著,那就不睡了,晚上早睡。如果是因為晚飯太晚,那就家長早點做飯,早點吃。如果是因為爸爸媽媽下班晚,孩子沒和父母玩夠,那就儘量回到家第一時間陪孩子玩,哪怕半個小時,只要是高質量的陪伴也是可以的。在和孩子解釋一下爸爸媽媽晚下班的原因,並且想辦法週末彌補。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在學習如何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參與進來也有主人翁意識,對主動配合解決問題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不吼、不打怎麼辦?

那實在忍不住怎麼辦呢?不吼不打有什麼其他辦法嗎?有,但是需要父母、家長們用心去學習,學習兒童心理發育特點,理解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遇到問題時,當大人忍不住時,先深呼吸幾秒鐘,或者暫時離開案發現場,待冷靜後再和孩子溝通。如果家裡有其他家長在,忍不住發火的大人可以請求別的家長先介入,自己退出整理情緒後再說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另外有三個建議,供家長選擇使用。

1、理解、傾聽孩子

任何行為和情緒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當我們無法明白孩子做一件事情或不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我們可以與孩子溝通,聽聽孩子怎麼說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我公公經常看到我女兒做著“在他眼裡覺得很不能接受、還有些搗亂”的事情,就會無意用指責的語氣質問女兒要幹什麼?每次女兒說出來的事,都沒有不合理,爺爺就會不說話了。

然而女兒每次都會因為爺爺這種語氣很不開心,所以爺孫倆有時會因此鬧矛盾。

好在在我引導下,爺爺在努力改,和女兒關係也越來越好了。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孩子是獨立個體,也需要被尊重

。而在心理學上,每個人都有一種想被尊重的心理,尊重就像是膠水一樣,可以將彼此之間心靈的距離粘合在一起。

所以當家長放下姿態,尊重孩子、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問題基本解決了一半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2、讓孩子體驗後果

學齡前孩子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取經驗和認知,父母們把孩子探索體驗結果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容易產生情緒。

確保孩子不存在大的危險和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給孩子機會體驗後果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比如孩子早晨不起床,那就讓他遲到一次。孩子都會有自尊心,遲到後對集體存在影響,也會引起集體的反感,老師批評一次,孩子體會到了後果,會自發配合早起。

孩子非要不穿雨靴去踏水,那就讓他玩一次,弄溼鞋子很不舒服,下次就容易記住。

孩子不吃飯,那就依他一次,並告訴他後果,兩頓飯之間沒有其他東西吃,餓一頓就知道了。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孩子有時比我們大人聰明,當他們體會到了自己執意做一件事情或不做一件事情的後果,就會很容易記住

記得我兒子在一歲半的時候,有時會光腳跑到衛生間,而衛生間的地板有時是溼潤的,每次我們都囑咐他要是進衛生間,需要穿著鞋子進去,否則容易滑倒。他開始是不聽的或者記不住,直到有一次,他重重地摔倒在了衛生間,磕到了腦袋,哇哇大哭。從那以後,每一次他都會記住,沒穿鞋子不進衛生間,想進去就會去穿鞋子。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3、給孩子選擇

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發生的矛盾都是來自權力之爭。

《3-6歲正面管教》中提到:尋求權力其實是大人和孩子都想贏,並非事情本身真的是非黑即白。如果你聽到一個孩子充滿激情地喊道:“你不是我的頭兒!”你完全可以懷疑他是在尋求權力。尋求權力的孩子可以被想象成頭上戴著一頂亮黃色的安全帽,上面寫著:“讓我幫忙,給我選擇。”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家長只給孩子一種選擇,而恰恰是孩子不願意選擇的,就會陷入“我要你做,而我偏不做”的漩渦。

比如早晨孩子穿衣服,拿一件不喜歡,再拿另一件還是不喜歡,家長不如提前準備兩套衣服。讓孩子選擇或者直接授權給孩子,讓他自己選擇,因為穿著不合適,後果也是孩子自己去承擔感受。

我女兒有時看電視有點上癮,到約定的時間後不願意關,我會問她:“是你來關電視還是我來關電視?”通常很好使,一般都是她自己顛顛跑去關掉。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家長始終要相信孩子不是故意搗亂,也不是給我們找麻煩,所有行為和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對於非原則問題,給孩子機會嘗試體驗,而對於原則問題,溫柔而堅定!語氣上溫柔,態度上堅定

打了孩子、吼了孩子還需要道歉?對的,不僅道歉,還得講究方法。

寫在最後:

育兒即育己,我們都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要想和孩子比較友好相處,父母應該學習育兒知識,提升自己做父母的業務能力,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成長了,孩子也就成長了!

作者:倆娃媽媽,家有兒女各一枚,曾任職行業內知名中法合資公司,現全職媽媽,重視孩子成長和教育,並踐行育兒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共同成長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